3个回答
2013-04-04
展开全部
走近孔子
离开孔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尼采是疯狂的,也是自信的。而作为东方人的孔子,虽没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历史证明了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在孔庙,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规模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经两千余年修建,孔庙由原来的故宅三间,发展而为占地327.5亩,南北长1120米,恢宏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庙内古木参天,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直逼北京的故宫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孔子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万人崇敬的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孔庙的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那十三碑亭。那里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所立的53幢碑石,这是历代尊孔的实录,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实记录。站在碑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们动用了多少人马,才把几十来吨重的大碑运来,并一本正经地到这儿来参拜的情景。其实,帝王们对孔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敬,不如说只是利用。由于孔子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抢收夺的一块招牌。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他们拼命将孔子偶像化,并不断塞进一些他们的私货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学。立碑只不过是其为巩固统治而玩的伎俩而已。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孔子是无与伦比的。
怀着对孔子的敬佩,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映入眼帘。“大成殿”几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朱红色的大门,深红色的墙,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大成殿的宏伟壮丽。特别显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龙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长龙栩栩如生,似腾似游。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故宫大殿。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传说中孔子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却俨然是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想来是后人由于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缘故。
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在这儿,我们很难想象到孔子当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在母亲拉扯下长大,十六七岁时没有了母亲。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过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后来,孔子带着爱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壮志难酬。到老年只好隐居家乡,埋头讲学和著述,大成殿后的诗礼堂就是最好的见证。堂中的几十块黑石板雕刻着孔子一生的经历。看着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经历着生活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个寒暑后回到鲁国时,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凄凉的,老年丧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继续撰写《春秋》。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坚强的意志!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惊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人文学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视。
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离开孔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尼采是疯狂的,也是自信的。而作为东方人的孔子,虽没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历史证明了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在孔庙,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规模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经两千余年修建,孔庙由原来的故宅三间,发展而为占地327.5亩,南北长1120米,恢宏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庙内古木参天,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直逼北京的故宫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孔子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万人崇敬的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孔庙的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那十三碑亭。那里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所立的53幢碑石,这是历代尊孔的实录,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实记录。站在碑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们动用了多少人马,才把几十来吨重的大碑运来,并一本正经地到这儿来参拜的情景。其实,帝王们对孔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敬,不如说只是利用。由于孔子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抢收夺的一块招牌。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他们拼命将孔子偶像化,并不断塞进一些他们的私货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学。立碑只不过是其为巩固统治而玩的伎俩而已。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孔子是无与伦比的。
怀着对孔子的敬佩,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映入眼帘。“大成殿”几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朱红色的大门,深红色的墙,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大成殿的宏伟壮丽。特别显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龙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长龙栩栩如生,似腾似游。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故宫大殿。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传说中孔子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却俨然是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想来是后人由于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缘故。
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在这儿,我们很难想象到孔子当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在母亲拉扯下长大,十六七岁时没有了母亲。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过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后来,孔子带着爱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壮志难酬。到老年只好隐居家乡,埋头讲学和著述,大成殿后的诗礼堂就是最好的见证。堂中的几十块黑石板雕刻着孔子一生的经历。看着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经历着生活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个寒暑后回到鲁国时,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凄凉的,老年丧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继续撰写《春秋》。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坚强的意志!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惊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人文学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视。
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展开全部
认识了你,我才知道所谓君子之道;
认识了你,我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理;
认识了你,我才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真言。
你仿佛圣人一般,从天而降,衣袖轻拂,带以爽人的智慧和傲人的才气;微微低吟,就如同来自天际的梦呓,却又发人深省而引人注意;轻捋雪白胡须,微皱高高的眉头,壮大的身躯,是严肃而睿智的化身。
你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行淡淡的墨迹而已,我却了然印入心底。当自私之意习习而来,它,便在第一时刻弹跳而出,警示着我的大脑。仿佛说着:为“己所不欲”者,必“勿施于人”!冥冥之间,你伟岸的背影便在我眼前回荡,隐然刻在内心。于是便学你,微微含笑,那永远都是我最岸然的神情。
衣衫履地,或是衣衫褴褛,你却总是坚持要周游列国,带领着各位学子,颜回,子路,曾参……你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儒家学说打败所有君主的倔强与固执。
于是你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定然在笑。从此这句话在千百年来都是友好的代言词。每个人,都是朋友罢?每个朋友,都是懂得快乐的吧?你轻轻吟着。我便释然地笑。于是学你,我总是很友好,转而微笑便充溢了我的生活。嘴角微微上翘,露出几颗洁白的牙齿。我听到你说,对了!就这样!然后对所有人,我都友好相待。乐观,替代了所有。
微笑之间,你缓缓靠近,踏在青石板上。朦胧里,你沉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时,常会想起你的这句话。我反复问自己,我学了吗?我思了吗?当自己迷惑地只知学习的时候,就轻轻坐在月下,静静思索。当被思索伤透脑筋的时候,我就打开书本,学习着。在学习中思考吧!你谆谆教诲着。在思考中学习吧!你循循善诱着。我在思海中畅游,在书山中漫步。我轻轻地步向你,静静地学习你。
你总是穿着蓬松的布衣,俨然百姓。我总是默默地想:你的72贤弟子,该是幸福的吧?有这样好的先生,何尝不是件乐事?
风中有淡淡的茉莉花香味,还有野草不为人所知的幽香。夜空中的星宿一闪一闪,仿佛有约定似的,照亮前方。
恍惚之间,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从地平线传来:一起成长……我仿佛看到,你高大的身影,那是我今生唯一的守候
阅读,让我认识了你。泰然,岸然,井然,你带领我走向那个叫做成长的城堡。
认识了你,我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理;
认识了你,我才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真言。
你仿佛圣人一般,从天而降,衣袖轻拂,带以爽人的智慧和傲人的才气;微微低吟,就如同来自天际的梦呓,却又发人深省而引人注意;轻捋雪白胡须,微皱高高的眉头,壮大的身躯,是严肃而睿智的化身。
你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行淡淡的墨迹而已,我却了然印入心底。当自私之意习习而来,它,便在第一时刻弹跳而出,警示着我的大脑。仿佛说着:为“己所不欲”者,必“勿施于人”!冥冥之间,你伟岸的背影便在我眼前回荡,隐然刻在内心。于是便学你,微微含笑,那永远都是我最岸然的神情。
衣衫履地,或是衣衫褴褛,你却总是坚持要周游列国,带领着各位学子,颜回,子路,曾参……你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儒家学说打败所有君主的倔强与固执。
于是你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定然在笑。从此这句话在千百年来都是友好的代言词。每个人,都是朋友罢?每个朋友,都是懂得快乐的吧?你轻轻吟着。我便释然地笑。于是学你,我总是很友好,转而微笑便充溢了我的生活。嘴角微微上翘,露出几颗洁白的牙齿。我听到你说,对了!就这样!然后对所有人,我都友好相待。乐观,替代了所有。
微笑之间,你缓缓靠近,踏在青石板上。朦胧里,你沉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时,常会想起你的这句话。我反复问自己,我学了吗?我思了吗?当自己迷惑地只知学习的时候,就轻轻坐在月下,静静思索。当被思索伤透脑筋的时候,我就打开书本,学习着。在学习中思考吧!你谆谆教诲着。在思考中学习吧!你循循善诱着。我在思海中畅游,在书山中漫步。我轻轻地步向你,静静地学习你。
你总是穿着蓬松的布衣,俨然百姓。我总是默默地想:你的72贤弟子,该是幸福的吧?有这样好的先生,何尝不是件乐事?
风中有淡淡的茉莉花香味,还有野草不为人所知的幽香。夜空中的星宿一闪一闪,仿佛有约定似的,照亮前方。
恍惚之间,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从地平线传来:一起成长……我仿佛看到,你高大的身影,那是我今生唯一的守候
阅读,让我认识了你。泰然,岸然,井然,你带领我走向那个叫做成长的城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