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仰的名人故事
1.科学革命之父、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日心说”的倡议人,同时是波兰费琅堡(Frauenburg)大教堂的教士,他说神是“宇宙间最卓越、最有条理的匠人”。
2.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伽俐略,也是现代机械工程与实验物理学之父,他曾独排众议,不惜得罪罗马教庭,公开指斥“地心说”之荒谬。他虽然遭受教会逼迫,却至死保留天主教徒的身份。他曾经说:“天地间有两部巨著:自然之书、超自然之书——圣经。”
3.现代光学之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也是出色的天文学家与数学家,他最为人知的贡献,称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开普勒是个敬虔爱主的路德宗会友,他说自己“常以神的心为心”。
4.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5.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6.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中山先生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心灵革命”、“宗教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领袖。
少年慕道
中山先生自幼即好追求真理,当他入学读书时,就已令私塾的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他常向母亲杨太夫人问及宇宙人生的奥秘,尤其对天地的创造,死后的问题十分好奇,常使杨太夫人惊异辞穷。十三岁时随母亲前往檀香山,据其自传中说:“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十四岁时,进入当地一间基督学校就读,校长韦理思先生对他尤其关爱。中山先生十分勤于参加每日早晚的祈祷会及主日的崇拜,对于基督教教义的认识逐日加深。十七岁时,转学圣路易学院,当时他已决志归向基督,且有受洗的意思,不料长兄得知十分震怒,命令他辍学返国。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回到故里中山县翠亨村,见乡人愚昧无知,膜拜偶像,便对他的同伴陆皓东等人慨然长叹,并且义愤填胸,跑到北帝庙,指着偶像说:“这种人手所造的偶像,自己都不能帮助自己,怎么还能帮助人?我且拉断其手臂,看它是否有灵?”这事传遍了全村,引起了群众的公愤,认为他罪孽深重,便敲锣聚众。中山先生既为乡人所不容,只得离亲别乡,前往香港。此举虽不能与改教运动的马丁路德相比,却可以与以色列的民族救星、士师――基甸相媲美,乃是反对“所流传虚妄的行为”(圣经《彼得前书》1:18),也可以想象中山先生的思想信仰,乃神圣崇高,睿智不凡的。
胸怀大志
中山先生抵达香港,随即进入拔萃书院就读,课余时前往道济堂,参加聚会,又蒙区凤墀长老的循循教导,在国学与灵性上都得到造就。后由美国宣教士喜嘉理牧师在公理会为孙中山先生施洗,并于教会注册,取名“日新”(与逸先同音),乃为“得救重生”、“成为新人”之意,当时中山十八岁。大哥闻讯,大为不满,竟召其赴檀香山,并收回其分得之家产,中山先生却处之泰然,毫无怨言。为防止中山先生接近教会,又时常加以监视,对此先生极其苦闷,深恐壮志消磨、委由其老师芙兰谛文,资助他回国。后入广州博学医院专攻医学,当时年仅二十岁,次年转入香港雅丽医院就读,院长康德黎博士,乃一虔诚的基督徒,(其与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得救有重大的关系。)二十七岁毕业,名列第一,各科都得一百分,而且打破了全校记录,由此可见他的智慧,乃由天而启,非同凡响。
热衷布道
孙中山先生不仅为着革命奔走,又热心传扬福音。据为中山先生施洗的喜嘉理牧师表示:中山先生传道的心志甚是坚定,倘若当时香港或附近的地方,没有完善的神学院,又有人给予资助,那么中山先生必为当代著名的宣教师了!而且以他的热枕与毅力,必定能吸引许多人信基督的。另外根据史学家罗香林教授所著《国父与欧美友好》一书,及香港基督联合会主编的《香港基督教会史》记述,孙中山先生曾于假期与喜嘉理牧师前往香山巿县布道,而且一路分售福音书刊带领友好归依救主。
推心置腹
民国无年二月孙中山先生曾复信给美以美会的高翼圣韦亚杰,信中说:“政教分立,几为近世文明国之公例,盖分立则信教、传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纷扰之原因,且使教会得发挥其真美之宗旨”。中山先生在致其师康德黎博士的书信中说:“吾师为余事工所献之忠诚的祈祷,实令习感。余现正努力谋中国信仰之自由,并予卜此新建之帮,必能使基督圣道日见兴旺,此则堪以告慰者也”。民国元年五月,他于广州基督教联欢大会上致词说:“兄弟今日返来,得立于二十年前从学之地,与牧师兄弟姐妹同聚一堂,诚梦想所不及……基督徒正宜发扬基督之教义,同负国家之责任,使政治宗教同达完善之目的”。民国十三年,中国基督教育会廿五周年庆祝大会,敦请孙中山先生致词,谓:“教会之入中国,既开辟中国之气,启发人民之思想,使吾人卒能摆脱民族之羁绊,正如摩西之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惟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犹游离困苦于荒凉沙漠间四十年,而必待约书亚以领之,而至迦南美地,……是欲求一团体,而当约书亚之任,以领中国人民至迦南乳蜜之地者,舍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其谁呼?”
至死不渝
孙中山先生最令人感动的,是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弥留之时。以坚贞的语气,对当时围绕他病榻的家人挚友所作的遗言,他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在儒释道各教占压倒多数的中国,一般士大夫,大多噤若寒蝉,不敢公开承认基督,中山先生能够始终不渝,见证主道,可见其信仰的真诚与热烈。
同道相助
中山先生既自证其革命运动,乃受上帝之命,与恶魔争战,其数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冒险犯难,以及出死入生乃在于有上帝的保护、同道的协助。例如在港粤,则有郑士良、郑少白、陆皓东、左斗山、王甫贤、何启等;在星洲,则有林文庆、黄康衢等;在日本,则有赵明乐赵峄琴、张果等;在美国,则有司徒南达、黄旭升、毛文明、伍盘照、伍于衍、黄佩泉等,均为基督徒,也为他的患难之交。
伦敦蒙难
尤其是伦敦蒙难,正在千钧一发、九死一生之时,全靠赖他的老师香港雅丽医院院长康德黎博士的营救。康博士乃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老师,中山先生就无法得知老师将返回英国,更不知其伦敦的地址了,足以证明,这一切确有上帝的奇妙安排与保守。脱险之后,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信给区凤墀长老说:“弟被诱擒于伦敦,牢于清使馆,十有余日,似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时唯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觉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上帝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户俱闭,严密异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托之传书,已为所卖,将书交于衙内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范更为加密!而可为传消息者,终必赖其他,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祷,使我安慰,当必能感动其人,使肯为我传书,简地利(按:即康德黎)万臣两师,他等一闻此事,着力异常,即报捕房,即禀外部,初时尚无人信,捕房以此二人为癫狂者,使馆全推并无其事,……初报馆亦不甚信,迨后彼二人为证其事之不诬,报馆始为传扬,而全国震动,欧洲震动,天下各国亦然。……沙候(首相)行文着即释放,不然即将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余日间,使馆与北京电报来往不绝,我数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计而谋耳。幸天心有意,人谋不藏,虽清勇阴谋,终无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回家,亡羊复获,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
临终遗命
由此可知孙中山先生的信仰之虔诚,祈祷之恳切,乃是一位有基督生命的信徒。当辛亥革命成功之时,中山先生在美,卢廉老先生欲为其设宴庆祝,中山先生谦虚恳辞,且谓,还须盛宴铺张,只须吃一碗面便可,并首先向上帝谢恩,谓革命之成功乃在于仰赖上帝之恩助,特以圣经《腓立比书》4:6-7:“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两节经文赠与卢老先生,诚如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博士于其家书中说:“父离世前一日,自证我本基督徒,与魔鬼奋斗。四十余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仰上帝。”
第一只青蛙在跳跃一段时间后,绝望了,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自己是无法改变命运的,于是放弃了自救,被淹死了。
第二只青蛙虽然还在继续挣扎,但在筋疲力尽时,它也放弃了,相信自己试跳不出牛奶桶的,也被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它相信没有人能救它,只有靠自己才能获救。它不停地跳,不停的跳......由于第三种青蛙不停地拌动,把牛奶搅拌成了奶油。在它感到脚底的接触面很结实时,奋力一跃,跳出了牛奶桶。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你心中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2013-04-04
公元1042年,当阿底峡尊者抵达西藏时,他特地将一位惹人讨厌的印度教师带在身边,以增进他的忍辱行。后来阿底峡尊者将这个修忍辱的对象送回印度。他说:「认识藏人以后,便无须印度人了。」
食素已在世界各地流行,有些人是从健康的角度选择食素,有些人是从仁慈和关注环境生态的角度选择食素。而食素也确确实实给人们带来很多利益。 本文先介绍素食利益之一— 素食提高智商。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这样的观察和判断,大戴礼记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对前半句我不完全认同,因为有些高大的动物如牛、象、长颈鹿……都是食素的,它们也很强壮。另外,拳王阿里与很多体育明星也都是食素的,他们都创造了优异的体育成绩,也很勇而悍。后半句,“食谷智慧而巧”我非常赞同。近代日本国立公众卫生院平山雄博士,以研究学术的眼光,发现:“素食者嗜欲淡,肉食者嗜欲浓;素食者神志清,肉食者神志浊;素食者脑力敏捷,肉食者神经迟钝……”他的发现与我国古人的素食提高智慧之说不谋而合。这个观点已为很多例证所支持,也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些例证:
1)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爱因斯坦、萧伯纳、史怀哲,著名艺术家如达文西,发明家牛顿、富兰克林、爱迪生,全都是茹素者。
陆游是个典型的素食主义者,并伴随着浓郁的佛教情结。他一生饮食多以素为主。用今天时髦话来讲,就是喜欢食用绿色食品。在他留下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是用来歌颂和赞美庸常生活中的朴素菜蔬。他一生活到85岁,老死归土,这在古代文人当中,也比较少见。
陆游为什么食素?素食是不是他长寿的根本原因?有些问题,是很难找到单一的肯定答案。至于陆游食素,我想除了当初无肉可食等客观因素以外,后来更应该与他的佛教情结有关。陆游在诗歌中对乡间菜蔬的极尽赞美,既是他的精神需求,也是他的身体需求。年轻时也许只是一种尝试,到了后来极有可能是超然享受了。那些种植在房前屋后的五彩斑斓的菜蔬,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了,更何况一边观赏一边品尝了。天光云影,万物菁华尽在其中,岂不是人生的大享受?
素食是讲究色、香、味、器等诸多要素的,只有真正爱上素食、懂得素食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出其中的美妙,并且颐年养寿。
“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松桂软炊玉粒饭,酰酱自调银色茄。时招林下二三子,气压城中千百家。缓步横摩五经笥,风炉更试茶山茶。”读了这首诗,我想任何读者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会被调动起来。诗歌的调教,让味蕾更加敏感,触觉更加丰富,感受更加美好。
再来读读陆游的《菜羹》:“青菘绿韭古嘉蔬,莼丝菇白名三吴。台心短黄奉天厨,熊蹯驼峰美不如。老农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供家赖此不外取,袯襫宁辞走烟雨。鸡豚下箸不可常,况复妄想太官羊。地炉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尝。”
显然,陆游已经不满足于对绿色食品的享用,他还要亲自开辟菜园,广种菜蔬。在他看来,种菜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更是高雅的体验,它既能自求自给,又能怡情娱人。据陆游的诗可知,他身体并不好,时常生病,如“家贫阙粱肉,身病忌鼀鱼”,“山泽有臞儒,残年病满躯”。俗话说得好,弯弯扁担不得断。只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便可延年益寿。对于身体虚弱者,大鱼大肉,反而消受不了,引起疾病缠身。
在宋代,人们普遍认为,食鱼吃肉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有好日子不过,却喜欢吃素,应该是很另类的。既然是另类,当然少不了遭人讥讽或疏远,如他在《巢菜并序》中说:“冷落无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讥嘲。此行忽似蟆津路,自候风烛煮小巢。”(注:小巢是一种豆科植物。一作饲料,二作蔬菜。人畜兼食。)
陆游晚年性情淡然,笃信佛教。他在《白发》诗中说:“清坐了无书可读,残年赖有佛堪依。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他对佛教的理解可能更多地源自于对日常生活中菜蔬的体悟。可以这么说,佛教的悟化更加坚定了陆游的素食主义;更可以说,陆游是素食主义的最大受益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在菜蔬的调理下,竟然活到许多文人无法企及的高寿。
如果要列“2012年度劳模”的话,大器晚成的Jessica Chastain必须是冠军!今年有多部片约入账,并成为奥斯卡影后最强候选的她,迎来了事业最高峰。近期更频频登上时尚大刊封面,Jessica标志性的红发使人印象深刻,而白晰光泽的肌肤也为她博得好感。 Jessica Chastain的排毒养颜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周吃两天素食:给肠胃休息的机会。“肉当然美味,但素食也不差!吃素不是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