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5
展开全部
俗称“老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然后扫尘、置办年货、做年糕等。年糕,大多地区炊甜果、发果、松果,小漠、鹅埠等地做水糍。
除夕,俗称“三十冥”。是日家家户户贴对联,更年画,有的还置放柑桔、鲜花,下午备祭品祭拜天地、祖宗,晚上合家围炉团聚。晚饭后,家中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在大湖等地老人还要给小孩“续须”。交子时,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燃爆竹,谓“放开门炮”。赤坑还有于除夕晚八九时放“安更炮”的习俗,以示一年来平安顺利。放开门炮后,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以祈新的一年平安富贵。
正月初一,起早身,拜祖宗,穿新衣,并要吃素二餐、两餐或三餐,各地不一。早饭后,亲友往来;互相拜年,并带几对大柑等作为礼物。客人登门时,主人以糖果等甜食招待;以示圆满甜蜜。如有小孩要赏给红包。梅陇、后门等地,客人告辞时;主人以同样的礼物回赠,谓“大桔(吉)来,大桔(吉)去”,表示互送吉祥。
初二至初五,到各地亲戚家拜年,俗叫“相巡”,主人盛席款待客人。
初三(有的初五)客家地区是“送穷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等处焚烧,同时燃上几炷香,叩头作揖,说几句吉利话,以为可“穷去富来”。
春节期间,各地有舞虎狮、曲班走唱、猜谜、棋(球)类比赛等活动。
二、人 日
正月初七古称“人日”。是日要吃“七样菜”,即用大菜、芹菜、蒜、葱、韭菜、萝卜、春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煮。俗信吃此菜可拂邪气,治百病,或谓可吉利得财。
三、元 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夜谓宵,故名。从正月初十起,…些地方便陆续“开灯”,“泡灯茶”互宴;大多地方在十三日才“开灯”,儿童做“菜头灯”游街,今燃放烟花已成为时尚。元宵夜,海城等地有游行灯会等活动;欲求子者,则到河边“拾灯”(现不传),庙前“串灯脚”。十六夜,男女嬉游,谓之“走百病”;未婚姑娘跑到菜园里在大菜上坐一下,谓“坐大菜”,据说可选上好夫婿。
四、正月二十
正月二十日,特别在梅陇更为热闹,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盛节。据传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这天,梅陇王堂竣工,梅陇圩迁新址。民间现有演戏、灯会、猜谜等活动,旧时还有“擎神”习俗。主人在这天盛馔宴请亲朋戚友。汕尾、捷胜等地也有此日设宴款待亲友的习俗。
五、清明节
时在阳历4月5日前后。 民间有扫墓习俗,称“拜祖” 或“挂 (音过)纸”。乾隆版《海丰县志》载:“清明有事祖先,丞尝多者,始祖传下,无不遍祭,祭则置楮于墓,红白满山,曰‘挂纸’。”民间扫墓分私祖、公祖两种形式,祭拜时都要献祭品或饭菜,焚纸钱,一些地方还要献蚶壳。机关学校等于清明节前一二天上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有献花圈、致词等仪式。
六、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节前互送粽子拜节。节日有吃粽子、桃子、李子,门户插艾、菖蒲、榕叶以驱邪,接午时水,赛龙舟(后门在初九)等习俗。接午时水,通常拿一个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叶等置于路边,过了午时,据说这水能长久保存而不腐,备日后配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于锅内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赛龙舟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渐形成的 (实源于古越人驱除瘟神的宗教仪式),比赛形式,有海城的“牛踏稻”,各乡镇的“割索扒”,后门的则标青插成四角形,称“四点金”;得头标者,唢呐伴奏,游河(海)、游街,并演“头标戏”庆贺。
七、六月六
俗称“日头爷生”。古时有富家晒银、穷人曝书衣的习俗;现民间大多于这天晒衣服。俗信此日午时水可配药。
八、七月七
俗称“婆生”,相传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俗于是日做粉食、接午时水,夜玩“水上浮针”,葡萄架下“听私语”、 “接牛女泪”次’日晓起“洗花水”。
九、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十三、十四)。原为佛门诞会,为追荐祖先孤魂而举行,称“盂兰盆节”, “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过去要建醮祭孤,祭祀后所有祭品让人抢走,谓“抢孤”;另每三年做一次“祭孤戏”。现俗于是日祭拜祖宗。
十、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节前持月饼等登门祝贺,谓“拜节”。是日祭祖宗,夜祭月、赏月、晶饼剥芋,听老人讲“八月十五弑元番”的故事,旧时有“关仙姑” “关蛤仔”等巫卜活动,现年青人时兴于夜晚燃放烟花。客家人有于这天扫墓的习俗。
十一、重阳节
在农历九月初九。海城等地有登高习俗,男女青年于这天备食物到莲花山、银瓶山等处登高;山区各地则摆席宴请亲朋。是日大多地方有放风筝的活动,谚曰:“九月九,风筝半天走。”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人节,以表对老人的尊敬。
十二、十月朝
时在农历十月初一。梅陇、后门等地作粉食;山区各地盛馔款待客人,谚谓“肚枵枵,山内人吃十月朝”。农村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
十三、冬至节
俗称“冬节”,时在阳历12月22日前后。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拜先祖;祭祀时间福佬人大多在早上,客家则于中午。大多地方冬节前一天吃“冬节合”(冬节粿),谓可御寒;冬节日吃“冬节丸”,谓添一岁。俗有“清明无转无祖,冬节无转无妻”之谚。农家要用莱叶包糯米丸填入牛口“酬劳”之。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然后扫尘、置办年货、做年糕等。年糕,大多地区炊甜果、发果、松果,小漠、鹅埠等地做水糍。
除夕,俗称“三十冥”。是日家家户户贴对联,更年画,有的还置放柑桔、鲜花,下午备祭品祭拜天地、祖宗,晚上合家围炉团聚。晚饭后,家中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在大湖等地老人还要给小孩“续须”。交子时,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燃爆竹,谓“放开门炮”。赤坑还有于除夕晚八九时放“安更炮”的习俗,以示一年来平安顺利。放开门炮后,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以祈新的一年平安富贵。
正月初一,起早身,拜祖宗,穿新衣,并要吃素二餐、两餐或三餐,各地不一。早饭后,亲友往来;互相拜年,并带几对大柑等作为礼物。客人登门时,主人以糖果等甜食招待;以示圆满甜蜜。如有小孩要赏给红包。梅陇、后门等地,客人告辞时;主人以同样的礼物回赠,谓“大桔(吉)来,大桔(吉)去”,表示互送吉祥。
初二至初五,到各地亲戚家拜年,俗叫“相巡”,主人盛席款待客人。
初三(有的初五)客家地区是“送穷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等处焚烧,同时燃上几炷香,叩头作揖,说几句吉利话,以为可“穷去富来”。
春节期间,各地有舞虎狮、曲班走唱、猜谜、棋(球)类比赛等活动。
二、人 日
正月初七古称“人日”。是日要吃“七样菜”,即用大菜、芹菜、蒜、葱、韭菜、萝卜、春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煮。俗信吃此菜可拂邪气,治百病,或谓可吉利得财。
三、元 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夜谓宵,故名。从正月初十起,…些地方便陆续“开灯”,“泡灯茶”互宴;大多地方在十三日才“开灯”,儿童做“菜头灯”游街,今燃放烟花已成为时尚。元宵夜,海城等地有游行灯会等活动;欲求子者,则到河边“拾灯”(现不传),庙前“串灯脚”。十六夜,男女嬉游,谓之“走百病”;未婚姑娘跑到菜园里在大菜上坐一下,谓“坐大菜”,据说可选上好夫婿。
四、正月二十
正月二十日,特别在梅陇更为热闹,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盛节。据传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这天,梅陇王堂竣工,梅陇圩迁新址。民间现有演戏、灯会、猜谜等活动,旧时还有“擎神”习俗。主人在这天盛馔宴请亲朋戚友。汕尾、捷胜等地也有此日设宴款待亲友的习俗。
五、清明节
时在阳历4月5日前后。 民间有扫墓习俗,称“拜祖” 或“挂 (音过)纸”。乾隆版《海丰县志》载:“清明有事祖先,丞尝多者,始祖传下,无不遍祭,祭则置楮于墓,红白满山,曰‘挂纸’。”民间扫墓分私祖、公祖两种形式,祭拜时都要献祭品或饭菜,焚纸钱,一些地方还要献蚶壳。机关学校等于清明节前一二天上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有献花圈、致词等仪式。
六、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节前互送粽子拜节。节日有吃粽子、桃子、李子,门户插艾、菖蒲、榕叶以驱邪,接午时水,赛龙舟(后门在初九)等习俗。接午时水,通常拿一个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叶等置于路边,过了午时,据说这水能长久保存而不腐,备日后配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于锅内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赛龙舟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渐形成的 (实源于古越人驱除瘟神的宗教仪式),比赛形式,有海城的“牛踏稻”,各乡镇的“割索扒”,后门的则标青插成四角形,称“四点金”;得头标者,唢呐伴奏,游河(海)、游街,并演“头标戏”庆贺。
七、六月六
俗称“日头爷生”。古时有富家晒银、穷人曝书衣的习俗;现民间大多于这天晒衣服。俗信此日午时水可配药。
八、七月七
俗称“婆生”,相传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俗于是日做粉食、接午时水,夜玩“水上浮针”,葡萄架下“听私语”、 “接牛女泪”次’日晓起“洗花水”。
九、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十三、十四)。原为佛门诞会,为追荐祖先孤魂而举行,称“盂兰盆节”, “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过去要建醮祭孤,祭祀后所有祭品让人抢走,谓“抢孤”;另每三年做一次“祭孤戏”。现俗于是日祭拜祖宗。
十、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节前持月饼等登门祝贺,谓“拜节”。是日祭祖宗,夜祭月、赏月、晶饼剥芋,听老人讲“八月十五弑元番”的故事,旧时有“关仙姑” “关蛤仔”等巫卜活动,现年青人时兴于夜晚燃放烟花。客家人有于这天扫墓的习俗。
十一、重阳节
在农历九月初九。海城等地有登高习俗,男女青年于这天备食物到莲花山、银瓶山等处登高;山区各地则摆席宴请亲朋。是日大多地方有放风筝的活动,谚曰:“九月九,风筝半天走。”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人节,以表对老人的尊敬。
十二、十月朝
时在农历十月初一。梅陇、后门等地作粉食;山区各地盛馔款待客人,谚谓“肚枵枵,山内人吃十月朝”。农村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
十三、冬至节
俗称“冬节”,时在阳历12月22日前后。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拜先祖;祭祀时间福佬人大多在早上,客家则于中午。大多地方冬节前一天吃“冬节合”(冬节粿),谓可御寒;冬节日吃“冬节丸”,谓添一岁。俗有“清明无转无祖,冬节无转无妻”之谚。农家要用莱叶包糯米丸填入牛口“酬劳”之。
米歌冰矿
2024-11-12 广告
2024-11-12 广告
过年聚会,举杯共庆,此刻我代表上海酒之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在这温馨团聚的时刻,我们精选的每一滴佳酿,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愿这杯中酒,不仅能温暖您的味蕾,更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欢笑与祝福交织成最动人的旋...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米歌冰矿提供
展开全部
清明吃薄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05
展开全部
“油麻茶”、“炒米茶”、“地豆(花生)”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广东海丰县农村安龙谢土习俗,海陆丰独特的传统文化,你们见过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05
展开全部
节日活动简介:
资料来源:《同治海丰县志》、海丰科技网、数字汕尾
一.春节
俗称「老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然後扫尘、置办年货、做年糕等。年糕,大多地区炊甜果、发果、松果,小漠、鹅埠等地做水糍。
除夕,俗称「三十冥」。是日家家户户贴对联,更年画,有的还置放柑桔、鲜花,下午备祭品祭拜天地、祖宗,晚上阖家围炉团聚。晚饭後,家中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在大湖等地老人还要给小孩「续须」。交子时,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燃爆竹,谓「放开门炮」。赤坑还有於除夕晚八、九时放「安更炮」的习俗,以示一年来平安顺利。放开门炮後,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以祈新的一年平安富贵。
正月初一,起早身,拜祖宗,穿新衣,并要吃素二餐、两餐或三餐,各地不一。早饭後,亲友往来;互相拜年,并带几对大柑等作为礼物。客人登门时,主人以糖果等甜食招待;以示圆满甜蜜。如有小孩要赏给红包。梅陇、后门等地,客人告辞时;主人以同样的礼物回赠,谓「大桔(吉)来,大桔(吉)去」,表示互送吉祥。
初二至初五,到各地亲戚家拜年,俗叫「相巡」,主人盛席款待客人。
初三(有的初五)客家地区是「送穷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乾净,送到田野等处焚烧,同时燃上几炷香,叩头作揖,说几句吉利话,以为可「穷去富来」。
春节期间,各地有舞虎狮、曲班走唱、猜谜、棋(球)类比赛等活动。
二.人日
正月初七古称「人日」。是日要吃「七样菜」,即用大菜、芹菜、蒜、葱、韭菜、萝卜、春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煮。俗信吃此菜可拂邪气,治百病,或谓可吉利得财。
三.拜天地
旧历正月初九日俗谓「天地生」,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粿品拜天公。传说此事起於清朝初年,满清异族入主中国,杀戮汉人,明崇祯君虽然败亡,但崇祯极恨宦官司专权、王侯贪污奢侈荒淫,爱民若赤,京城破败之日题字宫壁云:「朕为尔留仓库,尔为朕留百姓;朕为尔留宫殿,尔为朕留太庙。自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不杀百姓,杀孤一人可也。』」故此人民眷念亡君,存在反清复明之想,正月初九日是崇祯皇帝的诞生日,京都各地摆香案礼拜。清朝官吏查询及此,百姓讳言,此日为天地生。这一天城乡不宰牲畜,不除秽物,诚感天地好生之德。
四.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夜谓宵,故名。从正月初十起,一些地方便陆续「开灯」,「泡灯茶」互宴;大多地方在十三日才「开灯」,儿童做「菜头灯」游街,今燃放烟花已成为时尚。元宵夜,海城等地有游行灯会等活动;欲求子者,则到河边「拾灯」(现不传),庙前「串灯脚」。十六夜,男女嬉游,谓之「走百病」;未婚姑娘跑到菜园裏在大菜上坐一下,谓「坐大菜」,据说可选上好夫婿。
五.正月十九日
《同治海丰县志》载:「十九日,俗传天穿节。人家各煎糕饼,名「补天穿」。此风自唐已然,李青莲有「一枚煎饼补天穿」之句。」
六.正月二十
正月二十日,在梅陇是继春节之後的又一盛节。据传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这天,梅陇王堂竣工,梅陇圩迁新址。民间现有演戏、灯会、猜谜等活动,旧时还有「擎神」习俗。主人在这天盛馔宴请亲朋戚友。汕尾、捷胜等地也有此日设宴款待亲友的习俗。
七.清明节
时在阳历4月5日前後。民间有扫墓习俗,称「拜祖」或「挂帋」。《同治海丰县志》载:『清明有事祖先,烝尝多者,始祖传下,无不遍祭。祭则置楮於墓,红白满山,曰「挂帋」。』民间扫墓分私祖、公祖两种形式,祭拜时都要献祭品或饭菜,焚纸钱,一些地方还要献蚶壳。机关学校等於清明节前一、二天上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有献花圈、致词等仪式。
八.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节前互送粽子拜节。节日有吃粽子、桃子、李子,门户插艾、菖蒲、榕叶以驱邪,接午时水,赛龙舟(后门在初九)等习俗。接午时水,通常拿一个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叶等置於路边,过了午时,据说这水能长久保存而不腐,备日後配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於锅内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赛龙舟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渐形成的(实源於古越人驱除瘟神的宗教仪式),比赛形式,有海城的「牛踏稻」,各乡镇的「割索扒」,后门的则标青插成四角形,称「四点金」;得头标者,唢呐伴奏,游河(海)、游街,并演「头标戏」庆贺。
九.六月六
俗称「日头爷生」。《同治海丰县志》载:「正午赫曦,俗称曝银之日。」古时有富家晒银、穷人曝书衣的习俗;现民间大多於这天晒衣服。俗信此日午时水可配药。
十.七月七
俗称「婆生」,相传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俗於是日做粉食、接午时水,夜玩「水上浮针」,葡萄架下「听私语」、「接牛女泪」,次日晓起「洗花水」。
十一.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十三、十四)。原为佛门诞会,为追荐祖先孤魂而举行,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过去要建醮祭孤,祭祀後所有祭品让人抢走,谓「抢孤」;另每三年做一次「祭孤戏」。现俗於是日祭拜祖宗。
十二.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节前持月饼等登门祝贺,谓「拜节」。是日祭祖宗,夜祭月、赏月、晶饼剥芋,听老人讲「八月十五弑元番」的故事,旧时有「关仙姑」、「关蛤仔」等巫卜活动,现年青人时兴於夜晚燃放烟花。客家人有於这天扫墓的习俗。
十三.重阳节
在农历九月初九。海城等地有登高习俗,男女青年於这天备食物到莲花山、银瓶山等处登高;山区各地则摆席宴请亲朋。是日大多地方有放风筝的活动,谚曰:「九月九,风筝半天走。」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人节,以表对老人的尊敬。
十四.十月朝
时在农历十月初一。梅陇、后门等地作粉食;山区各地盛馔款待客人,谚谓「肚枵枵,山内人吃十月朝」。农村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
十五.冬至节
俗称「冬节」,时在阳历12月22日前後。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拜先祖;祭祀时间福佬人大多在早上,客家则於中午。大多地方冬节前一天吃「冬节合」(冬节粿),谓可御寒;冬节日吃「冬节丸」,谓添一岁。俗有「清明无转无祖,冬节无转无妻」之谚。农家要用莱叶包糯米丸填入牛口「酬劳」之。
十六.立春
《同治海丰县志》载:「立春,有司送勾芒、土牛,勾芒名抝春童,不帽春寒,著帽春煖。土牛多水则黑;多旱则红。野老见以占年,亦犹田家无五行,雨旱卜蛙声之意。
资料来源:《同治海丰县志》、海丰科技网、数字汕尾
一.春节
俗称「老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然後扫尘、置办年货、做年糕等。年糕,大多地区炊甜果、发果、松果,小漠、鹅埠等地做水糍。
除夕,俗称「三十冥」。是日家家户户贴对联,更年画,有的还置放柑桔、鲜花,下午备祭品祭拜天地、祖宗,晚上阖家围炉团聚。晚饭後,家中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在大湖等地老人还要给小孩「续须」。交子时,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燃爆竹,谓「放开门炮」。赤坑还有於除夕晚八、九时放「安更炮」的习俗,以示一年来平安顺利。放开门炮後,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以祈新的一年平安富贵。
正月初一,起早身,拜祖宗,穿新衣,并要吃素二餐、两餐或三餐,各地不一。早饭後,亲友往来;互相拜年,并带几对大柑等作为礼物。客人登门时,主人以糖果等甜食招待;以示圆满甜蜜。如有小孩要赏给红包。梅陇、后门等地,客人告辞时;主人以同样的礼物回赠,谓「大桔(吉)来,大桔(吉)去」,表示互送吉祥。
初二至初五,到各地亲戚家拜年,俗叫「相巡」,主人盛席款待客人。
初三(有的初五)客家地区是「送穷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乾净,送到田野等处焚烧,同时燃上几炷香,叩头作揖,说几句吉利话,以为可「穷去富来」。
春节期间,各地有舞虎狮、曲班走唱、猜谜、棋(球)类比赛等活动。
二.人日
正月初七古称「人日」。是日要吃「七样菜」,即用大菜、芹菜、蒜、葱、韭菜、萝卜、春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煮。俗信吃此菜可拂邪气,治百病,或谓可吉利得财。
三.拜天地
旧历正月初九日俗谓「天地生」,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粿品拜天公。传说此事起於清朝初年,满清异族入主中国,杀戮汉人,明崇祯君虽然败亡,但崇祯极恨宦官司专权、王侯贪污奢侈荒淫,爱民若赤,京城破败之日题字宫壁云:「朕为尔留仓库,尔为朕留百姓;朕为尔留宫殿,尔为朕留太庙。自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不杀百姓,杀孤一人可也。』」故此人民眷念亡君,存在反清复明之想,正月初九日是崇祯皇帝的诞生日,京都各地摆香案礼拜。清朝官吏查询及此,百姓讳言,此日为天地生。这一天城乡不宰牲畜,不除秽物,诚感天地好生之德。
四.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夜谓宵,故名。从正月初十起,一些地方便陆续「开灯」,「泡灯茶」互宴;大多地方在十三日才「开灯」,儿童做「菜头灯」游街,今燃放烟花已成为时尚。元宵夜,海城等地有游行灯会等活动;欲求子者,则到河边「拾灯」(现不传),庙前「串灯脚」。十六夜,男女嬉游,谓之「走百病」;未婚姑娘跑到菜园裏在大菜上坐一下,谓「坐大菜」,据说可选上好夫婿。
五.正月十九日
《同治海丰县志》载:「十九日,俗传天穿节。人家各煎糕饼,名「补天穿」。此风自唐已然,李青莲有「一枚煎饼补天穿」之句。」
六.正月二十
正月二十日,在梅陇是继春节之後的又一盛节。据传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这天,梅陇王堂竣工,梅陇圩迁新址。民间现有演戏、灯会、猜谜等活动,旧时还有「擎神」习俗。主人在这天盛馔宴请亲朋戚友。汕尾、捷胜等地也有此日设宴款待亲友的习俗。
七.清明节
时在阳历4月5日前後。民间有扫墓习俗,称「拜祖」或「挂帋」。《同治海丰县志》载:『清明有事祖先,烝尝多者,始祖传下,无不遍祭。祭则置楮於墓,红白满山,曰「挂帋」。』民间扫墓分私祖、公祖两种形式,祭拜时都要献祭品或饭菜,焚纸钱,一些地方还要献蚶壳。机关学校等於清明节前一、二天上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有献花圈、致词等仪式。
八.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节前互送粽子拜节。节日有吃粽子、桃子、李子,门户插艾、菖蒲、榕叶以驱邪,接午时水,赛龙舟(后门在初九)等习俗。接午时水,通常拿一个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叶等置於路边,过了午时,据说这水能长久保存而不腐,备日後配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於锅内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赛龙舟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渐形成的(实源於古越人驱除瘟神的宗教仪式),比赛形式,有海城的「牛踏稻」,各乡镇的「割索扒」,后门的则标青插成四角形,称「四点金」;得头标者,唢呐伴奏,游河(海)、游街,并演「头标戏」庆贺。
九.六月六
俗称「日头爷生」。《同治海丰县志》载:「正午赫曦,俗称曝银之日。」古时有富家晒银、穷人曝书衣的习俗;现民间大多於这天晒衣服。俗信此日午时水可配药。
十.七月七
俗称「婆生」,相传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俗於是日做粉食、接午时水,夜玩「水上浮针」,葡萄架下「听私语」、「接牛女泪」,次日晓起「洗花水」。
十一.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十三、十四)。原为佛门诞会,为追荐祖先孤魂而举行,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过去要建醮祭孤,祭祀後所有祭品让人抢走,谓「抢孤」;另每三年做一次「祭孤戏」。现俗於是日祭拜祖宗。
十二.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节前持月饼等登门祝贺,谓「拜节」。是日祭祖宗,夜祭月、赏月、晶饼剥芋,听老人讲「八月十五弑元番」的故事,旧时有「关仙姑」、「关蛤仔」等巫卜活动,现年青人时兴於夜晚燃放烟花。客家人有於这天扫墓的习俗。
十三.重阳节
在农历九月初九。海城等地有登高习俗,男女青年於这天备食物到莲花山、银瓶山等处登高;山区各地则摆席宴请亲朋。是日大多地方有放风筝的活动,谚曰:「九月九,风筝半天走。」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人节,以表对老人的尊敬。
十四.十月朝
时在农历十月初一。梅陇、后门等地作粉食;山区各地盛馔款待客人,谚谓「肚枵枵,山内人吃十月朝」。农村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
十五.冬至节
俗称「冬节」,时在阳历12月22日前後。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拜先祖;祭祀时间福佬人大多在早上,客家则於中午。大多地方冬节前一天吃「冬节合」(冬节粿),谓可御寒;冬节日吃「冬节丸」,谓添一岁。俗有「清明无转无祖,冬节无转无妻」之谚。农家要用莱叶包糯米丸填入牛口「酬劳」之。
十六.立春
《同治海丰县志》载:「立春,有司送勾芒、土牛,勾芒名抝春童,不帽春寒,著帽春煖。土牛多水则黑;多旱则红。野老见以占年,亦犹田家无五行,雨旱卜蛙声之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