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祀有哪些陋习
1个回答
2013-04-10
展开全部
追溯清明起源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公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每逢此节,人们都要到先人墓前祭奠,以寄托缅怀思念之情。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寒食节有上坟之俗,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文明祭祀悼先人 清明扫墓,缅怀先人,既是民族习俗,也是人之常情。但近年来个别地方扫墓名堂越来越多。有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有人出售小纸人,而小纸人又大都是时髦女性模样,说是要“奉上几个给老人家浪漫浪漫”;有人嫌冥币不够,还制作“存款单”,“存款单”开户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竟是玉皇和阎罗;还有的人,为表“孝心”,不惜占用耕地,并花费成千上万元来整修改造祖坟……据调查一个家庭一次扫墓所需祭品花费的幅度在150到450元之间。 由于封建落后的思想在一些人的脑中根深蒂固,所以一到清明,随处可以看见烧纸钱、烧冥币的一些不文明的方式。还有一些人认为,先人活在世上享受的和没享用的,在“阴间”也一样不能缺,这种扭曲的虚荣心和奢靡欲在作怪,使得我们的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腐朽和庸俗的东西。 清明悼念自己的已故亲人,这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传统,对此我们要保留,但同时又要去除传统之中遗留的、迷信的、不科学的祭扫方式。我们要倡导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祭拜方式,让人们祭拜祖先的传统习惯和善良愿望得到充分表达。 例如,用鲜花祭奠先人,不烧纸钱不放鞭炮,一束鲜花献墓前,既文明庄重,又典雅,更安全,不易发生火灾;海上祭扫,在海面上凭吊,将对先人的哀思寄托浩瀚的大海中;植树祭扫,栽上纪念树苗,对先人的思念从生机勃勃的绿树上得以延伸;网上祭扫,在网上纪念馆,把对先人的悼念存放在空间无限时间永恒的虚拟世界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百里千里之外的人们,清明节这天,可携带妻子儿女到郊外或在家摆设祭祀贡品,望家乡遥而祭之。这既可免去长途奔波劳累,又可避免“公车祭祖”之风。 各地过清明的风俗 舟山的清明节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闽南的清明节 清明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很早起来,预备香烛,煮几碗菜饭(或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 等到晌午时候,就要行祭公祖的风俗了。公祖奉祀的地方,多在一乡一社间的“宗祠”、“家庙”。凡该姓族属子孙成丁以上(娶过妻的),便可进入祠庙享用筵席。那家长乡老,也趁着这时节,讨论祠庙必要的事宜,所以他们认定这一天,为最重要的日子了。 山西的清明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