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女英雄及其简介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隋,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隋,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展开全部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仁贵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
梁红玉(1102年—1153年),宋朝着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10
展开全部
梁红玉是淮安楚州人。她出身贫寒,以编织为生。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即今镇江一带,后嫁南宋著名抗金将领韩世忠,开始了戎马生涯。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镇守京口,与金兵大战黄天荡,梁红玉“亲执桴鼓”,指挥作战,率八千精兵,将金兀术10万军队围困在黄天荡。金兀术几次要献出在江南掠夺的大量财物、良马等,乞求借道放归北方,均被韩世忠、梁红玉拒绝。此时梁红玉提醒主帅乘势进攻,韩世忠自信敌难逃脱,以围困的方式等敌人投降。金兵被困48天,后金兵察知黄天荡西端有一小河,可通长江,就凿开一个通道逃跑了。韩、梁黄天荡大胜,举朝庆祝。韩世忠因功受到皇帝的提拔重用,梁红玉也受褒扬。但梁红玉认为在敌人垂手可歼的情况下,却让敌人逃走了,无功可言。于是亲拟奏本,弹劾主帅韩世忠,请求对韩世忠治罪。宋高宗看了梁红玉的奏章,当廷宣读,君臣都为梁红玉这种深明大义所感动。如果是一般妇女多为丈夫隐瞒,哪里还会去告发呢。由此可见,梁红玉不止是巾帼英雄,还是个是非分明女子中的“伟丈夫”。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韩世忠、梁红玉屯兵楚州,韩世忠与士兵同甘共苦;梁红玉亲自“织蒲为屋”,挖蒲根,以充军粮。由于将士同心,士气大盛,他们仅以三万军队驻淮安,金国军队始终不敢进犯南宋。梁红玉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功勋卓著,蜚声朝野,先后被封为安国夫人、扬国夫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梁红玉
梁红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 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史书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常为男子装。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阳抗击后金,被明熹宗封为二品夫人、充总兵官,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榆关)。崇祯三年,又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祯帝优诏褒美并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且在四川、贵州地区又相继击败奢崇明、安邦彦、张献忠、罗汝才等叛军,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夔门之捷等。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晋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唐赛儿
唐赛儿,明代农民起义首领,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唐赛儿以白莲教为名义,自称“佛母”,借传白莲教发动群众,组织起义力量。1420年,组织农民军数千人,于青州卸石棚寨起义。起义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青州卫都指挥使高风的官军,青州以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大小数十支起义军,和卸石棚起义军联为一起,共约万人,“毁官衙、烧仓库”,杀富济贫,官吏纷纷逃命,告急文书传至京师,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赛儿怒斩来使,于是明政府又派遣总兵柳升、都指挥刘忠带领京营兵马来镇压。唐赛儿抓住柳升狂妄轻敌的弱点,派人到敌营诈降,柳升信以为真,起义军趁机于夜间向防备薄弱的敌大本营猛攻,打乱了敌军,刘忠中箭毙。天亮后,柳升得知中计,带领大队人马前来攻打,赶到山寨时,起义军已经转移。唐赛儿安然脱险,使明成祖十分恼火,一方面严惩地方官员,又令各地缉拿唐赛儿。后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但“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
梁红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 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史书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常为男子装。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阳抗击后金,被明熹宗封为二品夫人、充总兵官,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榆关)。崇祯三年,又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祯帝优诏褒美并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且在四川、贵州地区又相继击败奢崇明、安邦彦、张献忠、罗汝才等叛军,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夔门之捷等。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晋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唐赛儿
唐赛儿,明代农民起义首领,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唐赛儿以白莲教为名义,自称“佛母”,借传白莲教发动群众,组织起义力量。1420年,组织农民军数千人,于青州卸石棚寨起义。起义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青州卫都指挥使高风的官军,青州以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大小数十支起义军,和卸石棚起义军联为一起,共约万人,“毁官衙、烧仓库”,杀富济贫,官吏纷纷逃命,告急文书传至京师,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赛儿怒斩来使,于是明政府又派遣总兵柳升、都指挥刘忠带领京营兵马来镇压。唐赛儿抓住柳升狂妄轻敌的弱点,派人到敌营诈降,柳升信以为真,起义军趁机于夜间向防备薄弱的敌大本营猛攻,打乱了敌军,刘忠中箭毙。天亮后,柳升得知中计,带领大队人马前来攻打,赶到山寨时,起义军已经转移。唐赛儿安然脱险,使明成祖十分恼火,一方面严惩地方官员,又令各地缉拿唐赛儿。后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但“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穆桂英
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
王昭君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
王昭君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