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名人的作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篇一:名人成功故事——学习名人成功经验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喜欢他,喜欢那种天真、活泼、幽默、顽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头拍照的老顽童。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脑袋神奇,被喻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巨人,求学的经历,一点也不神奇,甚至被当做「低能」看待,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父母一度以为他有智能障碍。
小学的成绩表现,果真一如预言的糟透了,除了数学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远的最后一名,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朽木终于被退学,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爱因斯终究还是成功了,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他进了瑞士苏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成功的两个关键是叔叔的慧眼与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师叔叔,让他对数理愈来愈有兴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让一个曾被当成弱智的孩子,开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苏格特,我好熟悉!
喜欢文学,对他的着作当然多有涉读,他的一生创作了小说四十七册,诗集廿一册,历史传记三十册,着作等身,丰硕质精,不仅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对当时的俄国、法国、美国文坛也激发的新动力。
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成绩却难以入目,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的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
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苏格特的身上应验了,他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执业律师。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篇二:我家的“名人”
我家有个鼎鼎大名的“名人”,他在我们小区里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我的——爷爷。
在小区里,他每天忙个不停,不是帮东家买东西,就是帮西家看门,要不就是清洁小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名人爷爷”。
最近几天,爷爷不知在忙什么,总之很少出来。一有空就躲在自己的房间忙个不停。
今天是星期六,刚吃过早饭,我就看见爷爷拿着钓鱼竿出现在院子里,我便缠着爷爷带我去,爷爷笑咪咪地答应了。
来到小河边,爷爷便找了个好钓鱼的处所——一棵大树下,开始“钓鱼”了,这时,我发现爷爷的鱼钩上没装鱼铒就扔进了水里。咦,没鱼饵竞能钓鱼?真稀奇,我便仔细观察起来,让我更奇怪的是鱼线上连一个浮标都没有。鱼钩刚扔出去就沉了下去,不到一分钟爷爷便起身收线。我满以为会钓到什么大鱼,可谁知拉上来一看,竟是一些破衣、破鞋等垃圾。我被搞得莫名其妙。正要问爷爷,爷爷却一本正经地说:“悦悦,你知道,这里原本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而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浑浊的小河,这是为什么?都是那些自私的人们随处乱扔脏物,结果这条小河被污染了,照这样下去,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几年?快快让我们伸出手来拯救我们的环境吧!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怎么样?现在你明白了我爷爷为什么是名人了吧!
篇三:我心中的名人
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大红大紫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其实,在我心中,也有一位名人。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他,是人们的好榜样;他,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国家二级模范英雄——王志睿。
2009年6月9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马路上看不见一辆车,当日在白银市四龙路以及人民路两条街道上,近万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铜城的英雄、他们的好民警王志睿。天灰蒙蒙的,北风呜咽眼,灵堂外,花圈、挽联、悲伤、哽咽……前来吊唁的白银人民震撼于他的英勇,感叹着他的悲壮,铭记着他的英魂,大家神情肃穆,眼含泪水,用挽幛表达大家的沉痛心情:王志睿,一路走好!望着王志睿叔叔的遗体,他生前乐于助人的一幕幕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
还记得在 2001年6月的一个深夜,大雨倾盆,累了一天的王志睿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长通电缆公司高女士的孩子突发高烧,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情急之下,她翻出“警民联系卡”给王志睿打电话求助。王志睿二话没说起床往外走。妻子说:“太晚了你就别去了吧 ”王志睿说:“这么急的事,不去怎么行 ”说着穿上雨衣就往外跑。在王志睿的帮助下,孩子很快被送往医院,诊断为急性脑炎,所幸没有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王志睿叔叔就是这样的人,为人民鞠躬尽瘁。他不但是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他也是毒贩眼里“最可怕的人”。
1998年秋,王志睿凭借着管片区的深厚功底,摸到一条被别人多次忽视了的案件线索,顺藤摸瓜,一人赶赴西安,巧妙周旋,终将在白银市区杀死一人、重伤一人、潜逃长达5年之久,且隐姓埋名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在2001年3月春季禁毒专项斗争中,王志睿从辖区群众中获取了临洮县有毒贩欲在白银出售大宗毒品的线索。他在所长等人的配合下五下临洮,化装侦查,只身一人深入毒穴,冒着生命危险,凭着过人的胆识,与老奸巨猾的毒贩斗智斗勇,终于抓获了贩毒头目马某,缴获毒品海洛因2268.9克,成功破获了白银禁毒史上首个“公斤级”贩毒大案。
“公安姓公,民警为民。”这是王志睿叔叔的座右铭。他走了,但是他对人民尽心尽意的这份精神还在,我以后一定要把他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篇四:读《名人少年趣事二百篇》有感
这本书包罗万象,内容涉猎爱国、立志、树德等方面,书里那些小人物远大的志气,令人难以置信的智慧,过人的胆量,崭新的思想,给我带来一幅幅有趣又惊险的画面。
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年龄最小的丞相——甘罗。他大胆、机智、果断的三击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秦王带文臣武将去练兵场看士兵操练,恰好甘罗也在场。秦王有个怪脾气,喜欢对周围的人出难题。秦王看到士兵集合好还没有拿兵器,便对文官武将说到:“谁能用十击掌的功夫,查出兵多还是武器多?”问题一出,随从人员心里直犯嘀咕,没有一个大臣回答秦王提出的问题。
这时,甘罗站出来说:“大王,只要士兵听我的话,我用三击掌的功夫,便可清楚。”秦王决定让甘罗一试。
甘罗登上阅兵台大声命令道:“第一掌,士兵纷纷拿好武器;第二掌,士兵带着武器集合,这时还有几个士兵没拿上武器;第三掌之后,甘罗对秦王说:“兵多武器少”
一时间,整个练兵场响起了惊讶赞叹之声。秦王更是喜上眉梢,当即封小甘罗为郎中。
听完这个故事,你定会目瞪口呆,因为那时候甘罗只有五岁。
通过这些少年英雄人物的故事,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志不在年高”。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他
们将鞭策我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篇五:《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这本书。这本书里面介绍了100位用王者风范创造历史的千古帝王,用睿智思想征服世界的思想巨人,用妙笔生花书写人间百态,用雄才伟略改写时代的政治领袖,用更快、更高、更强挑战人类极限的体育精英的成才故事。通过众多精彩故事,生动的讲述了100位名人的成才经历使我们能够在巨人足迹的引领下,不断的学习,探索成长的法则,早日走上成功之路。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篮球飞人乔丹,他是NBAL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用出神入化的球技和犹如飞翔一样的扣篮动作征服了全世界。
乔丹小的时候,主要活动只能是体育运动,这无疑为乔丹驰骋篮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二年级时,乔丹因为身高只有1.8米而没能选入校篮球队,这件事使乔丹备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那段时间,乔丹训练得比谁都认真,比谁都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选上了校篮球队……
乔丹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启示:了解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爱好,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是乔丹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知道了坚强的意志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是乔丹的制胜法宝。我们要学习这些精神。想到生活中的自己,真是自愧不如,每当遇到困难的事,我总打起退堂鼓,不了了之。通过学习我会改正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的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得到端正,成绩得到提高!
篇六:名人给我力量,名言伴我成长
我很小就开始读书了,先是父母要求我读,后来我被书中的世界迷住了,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读了书中的至理名言后,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你先看看我书桌玻璃板下的名言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告诉我,时间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必须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要紧紧抓住现在,不让光阴虚度。
我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就身体力行,做事不拖拉不松懈。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多次科考都名落孙山,后来专心创作,为了激励自己,他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正是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越国的历史故事来激励自己埋头写书的。由于他从不懈怠,终于创作出传世佳作《聊斋志异》。蒲松龄的故事,给我很大启发,立下志愿,要努力奋斗,争取成功。人们做事情,开始时热情高涨,劲头十足,但往往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圆满结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名言时时鞭策我,做事不要惧怕困难,要坚持到底。
书籍给我力量,教我如何做事,教我如何做人。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使我明白了:人要有所作为,人能有所作为;孙膑修兵法、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告诉我,做人要自尊自爱,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光荣;齐桓公重用曾经是自己对手的管仲,告诉我对人要宽容大度,更需要的是理解与信任;东汉太学范式不远千里探望朋友,它告诉我“言必信行必果。”
名人给我力量,名言伴我成长,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与智慧,在知识的彼岸在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去采撷去吸收。而到达彼岸的航船就是读书。开卷有益,让这些名人名言作为我们心中的灯塔,为生命之舟导航,让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不畏困难,劈波斩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篇七:"名人"魏巍
暑假,我"定居"在魏巍家,这几个日子,可真是让我见识了魏巍的本领啊!
地上"步惊云":今天,魏巍的弟弟来做客,俩小鬼还不得把这个家给翻了哈 这不,在我吃中饭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两个"步惊云".只见魏巍和他弟弟各身上披着一件毯子,在正在看电视的三叔面前耍来耍去,犹如两个杂技演员.三叔呢,则是笑了笑,敷衍敷衍这俩小鬼.但是这两个人似乎还不过瘾,来点更有看头的吧——他们不约而同地躺在地上,侧着身子,向右一个劲地翻跟头.这表演可是让我在心底为他们鼓掌哦!
小小枪手:我正在房间里看电视时,忽然浑身似乎有一点一点的东西,还湿湿的呢,莫非是房顶漏水了 正想着,传来一阵笑声,往窗外一看,只见魏巍正起劲的拿着一支水枪,使劲地向我发起进攻呢!没多少功夫,房间里的被子,桌子和地板统统遭了殃,要是现在有人进来,铁定摔个"狗吃屎"
哎!魏巍,我的小祖宗!
篇八:我最敬佩的名人
我最敬佩的名人便是贝多芬。
每当我在夜晚难以入眠的时候,我就会拿出那张外观精美的贝多芬精曲选,用它来助我入睡。在梦中,我总会伴着乐曲,来到贝多芬出第一部作品的“音乐之城” 维也纳,在那儿,会看见贝多芬正在钢琴前演奏着……
其实,贝多芬能有如此成就,也是不断磨炼出来的。贝多芬出息在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820年他两耳失聪,但从未因此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如让我与贝多芬比较,那我可真是无比地感到自愧不如呀!像他那样两耳失聪还能不断努力的人,现在世上恐怕要找一个都难。我要是他的话,第一,从此放弃音乐生涯与理想;第二,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三,从此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这样虚度一生。
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双目失明、腿残手残的人在大街上行乞的时候,我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虽然我可以给他们一毛、一块,可我总不能一辈子给他们钱呀!我真希望有一天,我能给他们讲贝多芬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贝多芬,更让他们学习贝多芬,在生活中重新站起来。
我敬佩贝多芬,更敬佩贝多芬精神,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精神,那是一种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那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冲向未来,冲向美好的精神。
谈到名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常常是爱因斯坦,不止因为他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提出,对增进人类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我很喜欢他,喜欢那种天真、活泼、幽默、顽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头拍照的老顽童。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脑袋神奇,被喻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巨人,求学的经历,一点也不神奇,甚至被当做「低能」看待,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父母一度以为他有智能障碍。
小学的成绩表现,果真一如预言的糟透了,除了数学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远的最后一名,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朽木终于被退学,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爱因斯终究还是成功了,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他进了瑞士苏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成功的两个关键是叔叔的慧眼与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师叔叔,让他对数理愈来愈有兴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让一个曾被当成弱智的孩子,开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苏格特,我好熟悉!
喜欢文学,对他的着作当然多有涉读,他的一生创作了小说四十七册,诗集廿一册,历史传记三十册,着作等身,丰硕质精,不仅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对当时的俄国、法国、美国文坛也激发的新动力。
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成绩却难以入目,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的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
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
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苏格特的身上应验了,他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执业律师。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篇二:我家的“名人”
我家有个鼎鼎大名的“名人”,他在我们小区里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我的——爷爷。
在小区里,他每天忙个不停,不是帮东家买东西,就是帮西家看门,要不就是清洁小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名人爷爷”。
最近几天,爷爷不知在忙什么,总之很少出来。一有空就躲在自己的房间忙个不停。
今天是星期六,刚吃过早饭,我就看见爷爷拿着钓鱼竿出现在院子里,我便缠着爷爷带我去,爷爷笑咪咪地答应了。
来到小河边,爷爷便找了个好钓鱼的处所——一棵大树下,开始“钓鱼”了,这时,我发现爷爷的鱼钩上没装鱼铒就扔进了水里。咦,没鱼饵竞能钓鱼?真稀奇,我便仔细观察起来,让我更奇怪的是鱼线上连一个浮标都没有。鱼钩刚扔出去就沉了下去,不到一分钟爷爷便起身收线。我满以为会钓到什么大鱼,可谁知拉上来一看,竟是一些破衣、破鞋等垃圾。我被搞得莫名其妙。正要问爷爷,爷爷却一本正经地说:“悦悦,你知道,这里原本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而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浑浊的小河,这是为什么?都是那些自私的人们随处乱扔脏物,结果这条小河被污染了,照这样下去,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几年?快快让我们伸出手来拯救我们的环境吧!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怎么样?现在你明白了我爷爷为什么是名人了吧!
篇三:我心中的名人
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大红大紫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其实,在我心中,也有一位名人。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他,是人们的好榜样;他,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国家二级模范英雄——王志睿。
2009年6月9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马路上看不见一辆车,当日在白银市四龙路以及人民路两条街道上,近万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铜城的英雄、他们的好民警王志睿。天灰蒙蒙的,北风呜咽眼,灵堂外,花圈、挽联、悲伤、哽咽……前来吊唁的白银人民震撼于他的英勇,感叹着他的悲壮,铭记着他的英魂,大家神情肃穆,眼含泪水,用挽幛表达大家的沉痛心情:王志睿,一路走好!望着王志睿叔叔的遗体,他生前乐于助人的一幕幕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
还记得在 2001年6月的一个深夜,大雨倾盆,累了一天的王志睿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长通电缆公司高女士的孩子突发高烧,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情急之下,她翻出“警民联系卡”给王志睿打电话求助。王志睿二话没说起床往外走。妻子说:“太晚了你就别去了吧 ”王志睿说:“这么急的事,不去怎么行 ”说着穿上雨衣就往外跑。在王志睿的帮助下,孩子很快被送往医院,诊断为急性脑炎,所幸没有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王志睿叔叔就是这样的人,为人民鞠躬尽瘁。他不但是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他也是毒贩眼里“最可怕的人”。
1998年秋,王志睿凭借着管片区的深厚功底,摸到一条被别人多次忽视了的案件线索,顺藤摸瓜,一人赶赴西安,巧妙周旋,终将在白银市区杀死一人、重伤一人、潜逃长达5年之久,且隐姓埋名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在2001年3月春季禁毒专项斗争中,王志睿从辖区群众中获取了临洮县有毒贩欲在白银出售大宗毒品的线索。他在所长等人的配合下五下临洮,化装侦查,只身一人深入毒穴,冒着生命危险,凭着过人的胆识,与老奸巨猾的毒贩斗智斗勇,终于抓获了贩毒头目马某,缴获毒品海洛因2268.9克,成功破获了白银禁毒史上首个“公斤级”贩毒大案。
“公安姓公,民警为民。”这是王志睿叔叔的座右铭。他走了,但是他对人民尽心尽意的这份精神还在,我以后一定要把他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篇四:读《名人少年趣事二百篇》有感
这本书包罗万象,内容涉猎爱国、立志、树德等方面,书里那些小人物远大的志气,令人难以置信的智慧,过人的胆量,崭新的思想,给我带来一幅幅有趣又惊险的画面。
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年龄最小的丞相——甘罗。他大胆、机智、果断的三击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秦王带文臣武将去练兵场看士兵操练,恰好甘罗也在场。秦王有个怪脾气,喜欢对周围的人出难题。秦王看到士兵集合好还没有拿兵器,便对文官武将说到:“谁能用十击掌的功夫,查出兵多还是武器多?”问题一出,随从人员心里直犯嘀咕,没有一个大臣回答秦王提出的问题。
这时,甘罗站出来说:“大王,只要士兵听我的话,我用三击掌的功夫,便可清楚。”秦王决定让甘罗一试。
甘罗登上阅兵台大声命令道:“第一掌,士兵纷纷拿好武器;第二掌,士兵带着武器集合,这时还有几个士兵没拿上武器;第三掌之后,甘罗对秦王说:“兵多武器少”
一时间,整个练兵场响起了惊讶赞叹之声。秦王更是喜上眉梢,当即封小甘罗为郎中。
听完这个故事,你定会目瞪口呆,因为那时候甘罗只有五岁。
通过这些少年英雄人物的故事,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志不在年高”。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他
们将鞭策我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篇五:《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这本书。这本书里面介绍了100位用王者风范创造历史的千古帝王,用睿智思想征服世界的思想巨人,用妙笔生花书写人间百态,用雄才伟略改写时代的政治领袖,用更快、更高、更强挑战人类极限的体育精英的成才故事。通过众多精彩故事,生动的讲述了100位名人的成才经历使我们能够在巨人足迹的引领下,不断的学习,探索成长的法则,早日走上成功之路。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篮球飞人乔丹,他是NBAL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用出神入化的球技和犹如飞翔一样的扣篮动作征服了全世界。
乔丹小的时候,主要活动只能是体育运动,这无疑为乔丹驰骋篮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二年级时,乔丹因为身高只有1.8米而没能选入校篮球队,这件事使乔丹备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那段时间,乔丹训练得比谁都认真,比谁都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选上了校篮球队……
乔丹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启示:了解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爱好,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是乔丹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知道了坚强的意志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是乔丹的制胜法宝。我们要学习这些精神。想到生活中的自己,真是自愧不如,每当遇到困难的事,我总打起退堂鼓,不了了之。通过学习我会改正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的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得到端正,成绩得到提高!
篇六:名人给我力量,名言伴我成长
我很小就开始读书了,先是父母要求我读,后来我被书中的世界迷住了,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读了书中的至理名言后,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你先看看我书桌玻璃板下的名言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告诉我,时间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必须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要紧紧抓住现在,不让光阴虚度。
我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就身体力行,做事不拖拉不松懈。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多次科考都名落孙山,后来专心创作,为了激励自己,他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正是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越国的历史故事来激励自己埋头写书的。由于他从不懈怠,终于创作出传世佳作《聊斋志异》。蒲松龄的故事,给我很大启发,立下志愿,要努力奋斗,争取成功。人们做事情,开始时热情高涨,劲头十足,但往往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圆满结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名言时时鞭策我,做事不要惧怕困难,要坚持到底。
书籍给我力量,教我如何做事,教我如何做人。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使我明白了:人要有所作为,人能有所作为;孙膑修兵法、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告诉我,做人要自尊自爱,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光荣;齐桓公重用曾经是自己对手的管仲,告诉我对人要宽容大度,更需要的是理解与信任;东汉太学范式不远千里探望朋友,它告诉我“言必信行必果。”
名人给我力量,名言伴我成长,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与智慧,在知识的彼岸在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去采撷去吸收。而到达彼岸的航船就是读书。开卷有益,让这些名人名言作为我们心中的灯塔,为生命之舟导航,让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不畏困难,劈波斩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篇七:"名人"魏巍
暑假,我"定居"在魏巍家,这几个日子,可真是让我见识了魏巍的本领啊!
地上"步惊云":今天,魏巍的弟弟来做客,俩小鬼还不得把这个家给翻了哈 这不,在我吃中饭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两个"步惊云".只见魏巍和他弟弟各身上披着一件毯子,在正在看电视的三叔面前耍来耍去,犹如两个杂技演员.三叔呢,则是笑了笑,敷衍敷衍这俩小鬼.但是这两个人似乎还不过瘾,来点更有看头的吧——他们不约而同地躺在地上,侧着身子,向右一个劲地翻跟头.这表演可是让我在心底为他们鼓掌哦!
小小枪手:我正在房间里看电视时,忽然浑身似乎有一点一点的东西,还湿湿的呢,莫非是房顶漏水了 正想着,传来一阵笑声,往窗外一看,只见魏巍正起劲的拿着一支水枪,使劲地向我发起进攻呢!没多少功夫,房间里的被子,桌子和地板统统遭了殃,要是现在有人进来,铁定摔个"狗吃屎"
哎!魏巍,我的小祖宗!
篇八:我最敬佩的名人
我最敬佩的名人便是贝多芬。
每当我在夜晚难以入眠的时候,我就会拿出那张外观精美的贝多芬精曲选,用它来助我入睡。在梦中,我总会伴着乐曲,来到贝多芬出第一部作品的“音乐之城” 维也纳,在那儿,会看见贝多芬正在钢琴前演奏着……
其实,贝多芬能有如此成就,也是不断磨炼出来的。贝多芬出息在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820年他两耳失聪,但从未因此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如让我与贝多芬比较,那我可真是无比地感到自愧不如呀!像他那样两耳失聪还能不断努力的人,现在世上恐怕要找一个都难。我要是他的话,第一,从此放弃音乐生涯与理想;第二,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三,从此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这样虚度一生。
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双目失明、腿残手残的人在大街上行乞的时候,我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虽然我可以给他们一毛、一块,可我总不能一辈子给他们钱呀!我真希望有一天,我能给他们讲贝多芬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贝多芬,更让他们学习贝多芬,在生活中重新站起来。
我敬佩贝多芬,更敬佩贝多芬精神,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精神,那是一种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那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冲向未来,冲向美好的精神。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展开全部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末。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分量?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像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 “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秀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最近二十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能够将鲁迅放回他生存的时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比较平实地看待他。那么,平心而论,在他先后、周围,可以称作斗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人,实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敢于斗袁世凯,鲁迅就很欣赏;创建民国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计其数;梁启超鼓吹共和,蔡元培首倡学术自由,胡适宣扬民主理念,梁漱溟亲力乡村建设……这些人物不论成功失败,在中国近代史都称得上是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
鲁迅一辈子叫喊国事天下事,可是你说他热衷政治,他既不入国共两党,也不做官;你说他是个文人,他却私下和当时的“乱党”交接甚密,还入过左联。就拿他常被通缉这件事来说,将鲁迅和政治家比较,也不算怎样地不恰当。据说,白色恐怖时期,鲁迅曾经认真地向革命者打听严刑拷打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可见他是准备吃苦头的。
老先生“迭宕自喜”
现在我这样子单挑个所谓“好玩”的说法来说鲁迅,大有“以偏盖全”之嫌,但我不管它,因为我不可能因此贬低鲁迅,不可能抹煞喜欢鲁迅或讨厌鲁迅的人对他的种种评价。我不过是在众人的话语缝隙中,捡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为“好玩”的鲁迅图像。
以我私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随便举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吧,在《看萧与看萧的人们》中,记录宋庆龄通知鲁迅说,萧伯纳到了上海了,正在那里吃饭,问他愿不愿意去见见。鲁迅于是写道: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但这里面有一层需要说却又不好说、说不好就很不好玩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萧是大人物,鲁迅知道自己也是大人物,不去见,或赶紧去见,看得很重,或存心看轻,都没必要,都不恰当,都不大方。其实鲁迅是想要见见的,又其实不见也无所谓。现在人家来了,邀请也来了,那么——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这意思很深,也很浅,很率性,也很得体,他当时那么想了一想,事后这么写了一笔,很轻,很随便,用了心思,又看不出怎样地用心思,然而有这么一笔在——后来便写他去了,居然坐在那里看萧和众人吃饭,等等等等——这就是我所谓的好玩,很不起眼的两句话,我年轻时读到,不注意,中年后读到,心里笑起来。
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接受的,便说了也白说。我今天要来强说鲁迅的“好玩”,先已经不好玩,怎么办呢,既是已经在这里装成讲演的样子,只好继续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先从鲁迅的性格说起。
先生的性格
最近我弄到一份四十多年前的内部文件,是当年中宣部为了拍摄电影《鲁迅传》,邀请好些文化人的谈话录,当然,全是文艺高官,但都和老先生认识,打过交道。几乎每个人都提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而是非常诙谐、幽默、随便、喜欢开玩笑。
我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就是当年和鲁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叫唐弢。唐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就私下里对他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还说,譬如老先生夜里写了骂人的文章,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见面,互相问起,照样谈笑。除了鲁迅深恶痛绝的一些论敌,他与许多朋友的关系,绝不是那样子黑白分明。
在回忆老先生的文字中,似乎女性比较地能够把握老先生“好玩”的一面。近年的出版物,密集呈现了相对真实的鲁迅,看下来,鲁迅简直随时随地对身边人、身边事在那里开玩笑。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
我猜,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快感。
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豁达的,游戏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先生的游戏文章
依我看,历来推崇鲁迅那些批判性的、匕首式的、战斗性的革命文章,今天看来,大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 “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譬如鲁迅书写的种种事物,反礼教、解剖国民性、鼓吹白话、反对强权等等,前面说了,当时也有许多人在写,其激烈深刻,并不在鲁迅之下,时或犹有过之。然而九十多年过去,我们今天翻出来看看,五四众人的批判文章总归及不过鲁迅,不是主张和道理不及他,而是鲁迅懂得写作的愉悦,懂得调度词语的快感,懂得文章的游戏性。
可是我们看他的文字,通常只看到犀利与深刻,不看到老先生的得意,因为老先生不流露。这不流露,也是一种得意,一种“玩”的姿态,就像他讲笑话,自己不笑的。
我们单是看鲁迅各种集子的题目,什么《而已集》啊、《三闲集》啊,《准风月谈》啊、《南腔北调集》啊,真是顺手玩玩,一派游戏态度,结果字面、意思又好看,又高明。他给文章起的题目,也都好玩,一看之下就想读,譬如《一思而行》、《人心很古》、《马上支日记》等等等等,数也数不过来。想必老先生一起这题目,就在八字胡底下笑笑,自己得意起来。《花边文学》中有两篇著名的文章:《京派与海派》、《南人与北人》,竟是同一天写的,显然老人家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
中国散文中这样子到末尾一笔宕开,宕得这么恳切,又这么漂亮,真是只有鲁迅。大家不要小看这结尾:它不单是为了话说回来,不单是为了文章的层次与收笔。我以为更深的意思是,老先生看事情非常体贴,他既是犀利的,又是厚道的,既是猛烈的,又是清醒的,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推到极端,弄得像在发高烧——一个愤怒的人同时是个智者,他的愤怒,便是漂亮的文学。
有这样浑身好玩的态度,鲁迅的文章便可以尽管严肃、尽管深刻,然后套个好玩的题目,自己笑笑——他晓得自己的文章站得比别人高,更晓得他自己站得比他的文章还要高—— 站得高,看得开,所以他好玩得起,游戏得起。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实古今中外,没几个人可以做到。
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深沉厚道,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及学问或翻译;忽儿精深苍老,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柔伤感,如《朝华夕拾》;而有一种非常绝望、空虚的况味,几乎出现在他各个时期的文字中——尤其在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中,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像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 “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秀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最近二十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能够将鲁迅放回他生存的时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比较平实地看待他。那么,平心而论,在他先后、周围,可以称作斗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人,实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敢于斗袁世凯,鲁迅就很欣赏;创建民国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计其数;梁启超鼓吹共和,蔡元培首倡学术自由,胡适宣扬民主理念,梁漱溟亲力乡村建设……这些人物不论成功失败,在中国近代史都称得上是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
鲁迅一辈子叫喊国事天下事,可是你说他热衷政治,他既不入国共两党,也不做官;你说他是个文人,他却私下和当时的“乱党”交接甚密,还入过左联。就拿他常被通缉这件事来说,将鲁迅和政治家比较,也不算怎样地不恰当。据说,白色恐怖时期,鲁迅曾经认真地向革命者打听严刑拷打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可见他是准备吃苦头的。
老先生“迭宕自喜”
现在我这样子单挑个所谓“好玩”的说法来说鲁迅,大有“以偏盖全”之嫌,但我不管它,因为我不可能因此贬低鲁迅,不可能抹煞喜欢鲁迅或讨厌鲁迅的人对他的种种评价。我不过是在众人的话语缝隙中,捡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为“好玩”的鲁迅图像。
以我私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随便举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吧,在《看萧与看萧的人们》中,记录宋庆龄通知鲁迅说,萧伯纳到了上海了,正在那里吃饭,问他愿不愿意去见见。鲁迅于是写道: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但这里面有一层需要说却又不好说、说不好就很不好玩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萧是大人物,鲁迅知道自己也是大人物,不去见,或赶紧去见,看得很重,或存心看轻,都没必要,都不恰当,都不大方。其实鲁迅是想要见见的,又其实不见也无所谓。现在人家来了,邀请也来了,那么——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这意思很深,也很浅,很率性,也很得体,他当时那么想了一想,事后这么写了一笔,很轻,很随便,用了心思,又看不出怎样地用心思,然而有这么一笔在——后来便写他去了,居然坐在那里看萧和众人吃饭,等等等等——这就是我所谓的好玩,很不起眼的两句话,我年轻时读到,不注意,中年后读到,心里笑起来。
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接受的,便说了也白说。我今天要来强说鲁迅的“好玩”,先已经不好玩,怎么办呢,既是已经在这里装成讲演的样子,只好继续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先从鲁迅的性格说起。
先生的性格
最近我弄到一份四十多年前的内部文件,是当年中宣部为了拍摄电影《鲁迅传》,邀请好些文化人的谈话录,当然,全是文艺高官,但都和老先生认识,打过交道。几乎每个人都提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而是非常诙谐、幽默、随便、喜欢开玩笑。
我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就是当年和鲁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叫唐弢。唐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就私下里对他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还说,譬如老先生夜里写了骂人的文章,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见面,互相问起,照样谈笑。除了鲁迅深恶痛绝的一些论敌,他与许多朋友的关系,绝不是那样子黑白分明。
在回忆老先生的文字中,似乎女性比较地能够把握老先生“好玩”的一面。近年的出版物,密集呈现了相对真实的鲁迅,看下来,鲁迅简直随时随地对身边人、身边事在那里开玩笑。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
我猜,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快感。
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豁达的,游戏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先生的游戏文章
依我看,历来推崇鲁迅那些批判性的、匕首式的、战斗性的革命文章,今天看来,大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 “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譬如鲁迅书写的种种事物,反礼教、解剖国民性、鼓吹白话、反对强权等等,前面说了,当时也有许多人在写,其激烈深刻,并不在鲁迅之下,时或犹有过之。然而九十多年过去,我们今天翻出来看看,五四众人的批判文章总归及不过鲁迅,不是主张和道理不及他,而是鲁迅懂得写作的愉悦,懂得调度词语的快感,懂得文章的游戏性。
可是我们看他的文字,通常只看到犀利与深刻,不看到老先生的得意,因为老先生不流露。这不流露,也是一种得意,一种“玩”的姿态,就像他讲笑话,自己不笑的。
我们单是看鲁迅各种集子的题目,什么《而已集》啊、《三闲集》啊,《准风月谈》啊、《南腔北调集》啊,真是顺手玩玩,一派游戏态度,结果字面、意思又好看,又高明。他给文章起的题目,也都好玩,一看之下就想读,譬如《一思而行》、《人心很古》、《马上支日记》等等等等,数也数不过来。想必老先生一起这题目,就在八字胡底下笑笑,自己得意起来。《花边文学》中有两篇著名的文章:《京派与海派》、《南人与北人》,竟是同一天写的,显然老人家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
中国散文中这样子到末尾一笔宕开,宕得这么恳切,又这么漂亮,真是只有鲁迅。大家不要小看这结尾:它不单是为了话说回来,不单是为了文章的层次与收笔。我以为更深的意思是,老先生看事情非常体贴,他既是犀利的,又是厚道的,既是猛烈的,又是清醒的,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推到极端,弄得像在发高烧——一个愤怒的人同时是个智者,他的愤怒,便是漂亮的文学。
有这样浑身好玩的态度,鲁迅的文章便可以尽管严肃、尽管深刻,然后套个好玩的题目,自己笑笑——他晓得自己的文章站得比别人高,更晓得他自己站得比他的文章还要高—— 站得高,看得开,所以他好玩得起,游戏得起。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实古今中外,没几个人可以做到。
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深沉厚道,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及学问或翻译;忽儿精深苍老,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柔伤感,如《朝华夕拾》;而有一种非常绝望、空虚的况味,几乎出现在他各个时期的文字中——尤其在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中,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