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议论文
2013-04-12
展开全部
一、提炼出鲜明的观点
议论文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它是我们根据文题要求,对所议论的事物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对事物经过细致分析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观点的提炼,体现着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鲜明的观点应该是:正确、新颖、深刻。
正确,是指文章的观点必须思想健康,有时代气息;新颖,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陈旧的,而是新鲜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刻,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肤浅的,而是能深人事物本质的。
提炼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从中受到启示,提炼观点。例如:
材料
1983年,北京大华衬衫厂出口到日本的一批衬衫,日商从包装中发现了大量的蚂蚁,为此提出退货并索赔100万元人民币。大华衬衫厂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向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著名昆虫学家唐觉教授求助。唐教授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与研究分析,作出了权威的结论:这种蚂蚁只生存于日本的北海道。日方心悦诚服,撤诉并向中方表示了歉意。
唐觉教授为大华衬衫厂挽回了巨额损失,救下了一个厂。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表示了感谢: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
10年过去了,唐觉教授提起这100万元与一件衬衫的旧事,人们皆感慨不已。
这则材料讲的是一起涉外经济纠纷,中方起先处于劣势,后来出现了关键证据,中方最终获胜。
我们在审题时绝对不能只满足于了解这些,而应该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到了事过10年后的1993年又提起了1983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两个年代,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郑重其事地介绍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唐教授为什么旧事重提?出题人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拨开迷雾,我们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介绍一起经济官司,不是要说明外国商人有欺诈行为,也不是在说明知识分子为国争光。问题的焦点应该集中到这一事实:为一个厂挽回100万元的经济损失,却只有一件衬衫的回报,这太不合理了。这正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没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是需要我们议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提炼,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整体考察才能得出。否则,如果凭个人经验,凭对材料片言只语的简单判断,得出诸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争光”、“日本商人对中国人民的敌意”、“大华衬衫厂维护民族尊严”、“唐觉教授何必‘旧事重提”、“唐教授为国争光,不应讲价钱”等观点,都是肤浅或是错误的。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受到感悟,提炼观点。我们仍以分析一则材料为例:
有记者在采访一位老教师时,发现这位老教师在谈到自己过去的学生时,对其门下的“高考状元”和竞赛获奖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深,但他却能一一准确地说出某某同学某年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疑问,某某同学在某年某月的一次实验课上发现过书本上没有描述过的现象,某某同学已毕业36多年了,来信从不点错一个标点……记者不解其意地问他为何如此,老教师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我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可以看出,本则材料的关键语句在于最后一句话。他对“学校”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的可能性有两种:因为他是教师;因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般。而佐证“不同一般”的材料有三,我们把这三件事一一解析,就可以发现,这三件事体现了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一是提倡学习上的怀疑精神,二是重视学生的发现能力,三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三点,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层次,远比谈高考升学率与竞赛获奖更有意义。“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徽深刻一些,就必须在“学校”这个词上做文章。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校”?“学校”的任务究竟应当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精神?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把老教师的回答分解为如上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说清楚了,水到渠成,中心论点的论证也就完成了。
3.运用联想,经过对文题的归纳分析,提炼出相应的观点。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千姿百态、极具观赏价值的中国盆景,已漂洋过海,出口西欧北美。
凡盆景,没有自然成长的,它是园艺师的智慧、耐心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要先选好树根,然后按一定的造型剪枝、压枝,用笼子罩,用绳子拴,经束缚、压抑、扭曲、剪裁,加上细心培育,方能成盆景。
经过仔细审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一个普通的树根制作成极具观赏价值的千姿百态的盆景,是园艺师根据树根的一定造型进行人为塑造的结果,由此可以联想到学校培养学生,并提炼出观点:培养人才,要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4.从比较和辨析中把握判断,确定论点。阅读下面的文字:
关于环境与成才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逆境出人才,有的人认为顺境出人才,也有的人认为不管逆境顺境,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己。请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上面这则材料,要作辩证的分析,不能简单化。要搞清逆境与顺境的内涵,要搞清环境与成才的关系。环境与成才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结果,应从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要走极端,说话要有分寸。可以从对成才而言,逆境顺境“弊大还是利大”的角度入手,但不能用个例、孤证代替一切。
对上述材料,可以有如下考虑:如果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那么“顺境不能出人才”能不能成立?如果能,论者将何以解释“顺境出人才”的事实?
通常的认识是“逆境出人才”,但是立论时一定要质疑: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有的时候还得认反面去思考,如:逆境屯可能扼杀人才,而且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许多人才遭逆境扼杀。
由此可见,顺境更应当出人才。
再:顺境是不是不能出人才?社会上,是遭遇逆境的人多还是遭遇顺境的人多?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是逆境多还是顺境多?
按照“逆境出人才”的逻辑,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如果不能遭遇逆境,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生平庸、一事无成?
能经常从这样的比较、辨析中把握判断,就能使立论严密,无懈可击,且能常出新意。
二、让论据有力的支持论点
论据是作者再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理由和依据。运用论据就是使论据准确,有力地支持论点的过程。
论据可分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当我们直接用论据证明论点,就是通常的例证、引证;当论据间含对照、比喻意义。就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我们不仅要学会简单的例证、引证,还要努力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对比论证及比喻论证。使文章更丰满,论证更有力。
要使论据能有力地支持论点,必须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取的论据要准确、典型、新鲜。论据必须真实无误,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要有时代感。有些作者对材料不加选择,拿到就用。根本不考虑是否切合论点,张冠李戴,既搞乱了自己,让人看了也会感到不知所云。如“论‘助人为乐’”,有人一见题目,马上就想到李素丽、焦裕禄、孔繁森、雷锋、徐虎,以为“人多势众”就是论据充分的体现,其实不然。如果具体分析,李素丽事迹主要是做好本职工作,岗位奉献:焦裕禄、孔繁森是人民公仆,不宜认作“助人为乐”;而只有雷锋、徐虎的事迹最切合题意,能说明问题。有些同学在论证“敢为天下先“时常想到的是第一次吃螃蟹、第一次吃蕃茄这些论据,毫无新鲜感,而有些同学却能另辟蹊径,写第一次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次提出土地批租、第一家电脑网站,令文章充满与众不同的气息,产生了好的效果。
2.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关系,力避“以例代证”。论据之所以成为“据”。是因为它靠理论分析支撑论点,所以不难简单地“摆事实”。通常情况下,用作论据的材料与论点难以完全契合,因而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对用作论据的材料应作必要的分析,把它与论点“焊接”起来。尤其是议论时作者习惯地使用一些陈例,这些陈例出现频率过高,已经难有新鲜感,这就更要借助分析,而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照抄照搬。不少同学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常习惯于“以叙代议”,运用例证法时叙例过详,出现了许多与证明论点无关的内容。有时一则事实论据会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论点需要选择不同侧面进行叙述,使之与论点结合得更紧密。如居里夫人青年时代的一次失恋曾令她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可是她终于凭着意志。克制自己,因为她想到,除了所爱的人,自己还爱着祖国和人民,还爱着科学。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解为献身更伟大目标的动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抓住“她终于凭着意志克制自己”这一侧面,可论证青年人在人生关键时刻必须把握自己命运,用理智战胜情感;抓住“她想到了祖国、人民、科学”这一侧面,可以论证正确处理和超越个人不幸,才能有柳暗花明新前程。
三、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实际就是作者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思路,而这一过程是跟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因此,选择、安排恰当的议论文的结构,对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①并列式。总论点提出之后,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层次,去论证总论点的正确性。并列式结构的每个层次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来表达:A.用句式相同的话;B.用序数加以排列。当然,不用上述方式亦可,只要每一层在内容上是平行的都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就行。
②递进式。先提总论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所谓“层层深入”就是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或由小到大,程度上逐步有所加重;或由大到小,自抽象到具体;或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或前一层先浅说,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深化;等等。
③对比式。是在一篇文章的几个分论点之间,或在同一部分的几个层次之间,形成正反对照,把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等事物列举出来,通过比较,揭露矛盾,从而阐明中心论点。运用“对比式”结构应注意:要有相同的对比点;要有对等的对比量;对比要具体化。
④总分式。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先总后分;一种是先分后总;一种是先总后分再总。先总后分,是先提出中心论点(总论),然后根据中心论点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分论点,通过逐项论述(分论),对中心论点加以阐发。b.先分后总,是围绕所论述的中心问题,先逐层展开论述(分论),然后再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总论)。c.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提出中心沦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⑤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称为“纵式”;一是并行展开论述的,称为“横式”。“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另外,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也相当重要,开头往往提出中心论点。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①从事例中提出论点。②从问题中提出论点。③从比喻中提出论点。④从引用中提出论点。⑤从对比中提出论点。结尾方法有:①总结全文。②卒章显志。③篇末点题。④呼应开头。⑤推究原由。⑥再作深化。⑦推而广之。⑧希望劝戒。⑨留有余味;⑩自然结尾。
四、议论文的创新
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新。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能使议论文见解新颖,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具体的方法有:
1.辩证分析。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突出重点,坚持转化,常能左右逢源,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比如对于电脑,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即它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桥梁,它以信息快、联络广、费时少、贮量大而著称;在此基础上,也要看到它的弊端,即长期使用电脑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影响人际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智力因素的正常发展,容易丧失创造力;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它的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可以扬长避短,化短为长,使长更长。
2.标新立异。议论文写作中应避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应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如下面一则材料:花的事业是高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绿阴的;这是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按照常规思维,从材料本身出发,要立足于叶,肯定叶子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①选择平凡。②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⑦论“人梯”精神。④甘做“陪衬”的绿叶。如果这样写,难免会走别人的老路,难以在角度和立意上出新。但是如果不拘泥于材料的思想,就可另辟蹊径,赞美花和果的辉煌:①做时代的弄潮儿。②选择辉煌。③我们更需要掌声。④为了高贵而甜美的事业。如此,不仅路子新、角度新,而且见解新、立意新。
3.敢于质疑。一是勇于否定。比如对近墨者黑,就可提出质疑:近墨者一定黑吗?未必。因为在当今社会,近墨不熏者大有人在,于是可作出否定:近墨者未必黑。二是稍加改造。我们常说老马识途,但在当今社会,仅仅是老马识途吗?未必。因为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据此可进行引申:小马也能识途。三是重新认识:比如人们历来贬斥昙花,昙花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事实上,昙花虽然短暂,但它毕竟向世人展示了美丽,为世界增添了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昙花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四是重新评价。比如评价东施效肇。人们往往批评东施,认为她盲目模仿,适得其反。那么,东施是否就一无是处?我看未必。东施至少还有一颗求美。爱美之心,还有一点付诸行动、追求温柔之美。
4.善于联想。联想不仅可以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于一炉,而且可以化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从而使思路活跃,议论新颖。
(1)相关联想。通常根据提供的题目或材料,回忆有关的以往事物,联想相关的现实事物,畅想关联的未来事物。显然。这种联想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具有相关点。这个相关点就是提炼新颖观点的切入点。比如,从眼前出发,由日照联想到绿叶,由绿叶联想到枝干,由枝干联想到大树,由大树联想到森林,由森林联想到气候,由自然气候联想到政治气候,由政治气候联想到社会风气,由社会风气联想到端正党风……不胜枚举。
(2)相似联想。一般是先到现实生活中寻找与题目或材料相似的人或事,让题目或材料中的人或事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然后找出这种转移的最佳相似点,并根据最佳相似点拟出最新颖的观点。比女口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根据文题中的“毁树”,可找到现实生活中同类事物“毁人”、“毁业”;由文题中的“种树”,可找到当今社会中的相似事物“育人”、“创业”。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对应类比,可提炼出下列中心:①育人难,毁人易。②创业难,毁业易。或:①育人难,毁人也难。②创业难,毁业也难。
(3)相反联想。由提供的文题或材料,向着相反的方向联想。联想到过去生活中与此相对立的事情。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此相矛盾的材料。进而,依据它们之间的对立点,力图产生新的见解。像文题“读宽容”,既可以从宽容出发,也联想到它的反面——不宽容,比如有的人为一点小事而睚眦必报,有的人为自己的偶然失败而永远背着沉重的包袱;也可由宽容开始,联想到它的另一反面——假宽容,比如有的人对违臣原则的事不闻不问。有的人对自己的过失宽大处理。如此,由谈宽容谈到不宽容,谈到假宽容,进而谈到去除不宽容,避免假宽容,应刻说,这样一来,就会比一般的谈宽容要新颖得多、深刻得多。
议论文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它是我们根据文题要求,对所议论的事物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对事物经过细致分析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观点的提炼,体现着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鲜明的观点应该是:正确、新颖、深刻。
正确,是指文章的观点必须思想健康,有时代气息;新颖,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陈旧的,而是新鲜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刻,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肤浅的,而是能深人事物本质的。
提炼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从中受到启示,提炼观点。例如:
材料
1983年,北京大华衬衫厂出口到日本的一批衬衫,日商从包装中发现了大量的蚂蚁,为此提出退货并索赔100万元人民币。大华衬衫厂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向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著名昆虫学家唐觉教授求助。唐教授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与研究分析,作出了权威的结论:这种蚂蚁只生存于日本的北海道。日方心悦诚服,撤诉并向中方表示了歉意。
唐觉教授为大华衬衫厂挽回了巨额损失,救下了一个厂。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表示了感谢: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
10年过去了,唐觉教授提起这100万元与一件衬衫的旧事,人们皆感慨不已。
这则材料讲的是一起涉外经济纠纷,中方起先处于劣势,后来出现了关键证据,中方最终获胜。
我们在审题时绝对不能只满足于了解这些,而应该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到了事过10年后的1993年又提起了1983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两个年代,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郑重其事地介绍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唐教授为什么旧事重提?出题人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拨开迷雾,我们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介绍一起经济官司,不是要说明外国商人有欺诈行为,也不是在说明知识分子为国争光。问题的焦点应该集中到这一事实:为一个厂挽回100万元的经济损失,却只有一件衬衫的回报,这太不合理了。这正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没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是需要我们议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提炼,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整体考察才能得出。否则,如果凭个人经验,凭对材料片言只语的简单判断,得出诸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争光”、“日本商人对中国人民的敌意”、“大华衬衫厂维护民族尊严”、“唐觉教授何必‘旧事重提”、“唐教授为国争光,不应讲价钱”等观点,都是肤浅或是错误的。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受到感悟,提炼观点。我们仍以分析一则材料为例:
有记者在采访一位老教师时,发现这位老教师在谈到自己过去的学生时,对其门下的“高考状元”和竞赛获奖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深,但他却能一一准确地说出某某同学某年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疑问,某某同学在某年某月的一次实验课上发现过书本上没有描述过的现象,某某同学已毕业36多年了,来信从不点错一个标点……记者不解其意地问他为何如此,老教师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我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可以看出,本则材料的关键语句在于最后一句话。他对“学校”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的可能性有两种:因为他是教师;因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般。而佐证“不同一般”的材料有三,我们把这三件事一一解析,就可以发现,这三件事体现了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一是提倡学习上的怀疑精神,二是重视学生的发现能力,三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三点,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层次,远比谈高考升学率与竞赛获奖更有意义。“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徽深刻一些,就必须在“学校”这个词上做文章。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校”?“学校”的任务究竟应当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精神?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把老教师的回答分解为如上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说清楚了,水到渠成,中心论点的论证也就完成了。
3.运用联想,经过对文题的归纳分析,提炼出相应的观点。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千姿百态、极具观赏价值的中国盆景,已漂洋过海,出口西欧北美。
凡盆景,没有自然成长的,它是园艺师的智慧、耐心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要先选好树根,然后按一定的造型剪枝、压枝,用笼子罩,用绳子拴,经束缚、压抑、扭曲、剪裁,加上细心培育,方能成盆景。
经过仔细审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一个普通的树根制作成极具观赏价值的千姿百态的盆景,是园艺师根据树根的一定造型进行人为塑造的结果,由此可以联想到学校培养学生,并提炼出观点:培养人才,要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4.从比较和辨析中把握判断,确定论点。阅读下面的文字:
关于环境与成才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逆境出人才,有的人认为顺境出人才,也有的人认为不管逆境顺境,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己。请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上面这则材料,要作辩证的分析,不能简单化。要搞清逆境与顺境的内涵,要搞清环境与成才的关系。环境与成才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结果,应从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要走极端,说话要有分寸。可以从对成才而言,逆境顺境“弊大还是利大”的角度入手,但不能用个例、孤证代替一切。
对上述材料,可以有如下考虑:如果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那么“顺境不能出人才”能不能成立?如果能,论者将何以解释“顺境出人才”的事实?
通常的认识是“逆境出人才”,但是立论时一定要质疑: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有的时候还得认反面去思考,如:逆境屯可能扼杀人才,而且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许多人才遭逆境扼杀。
由此可见,顺境更应当出人才。
再:顺境是不是不能出人才?社会上,是遭遇逆境的人多还是遭遇顺境的人多?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是逆境多还是顺境多?
按照“逆境出人才”的逻辑,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如果不能遭遇逆境,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生平庸、一事无成?
能经常从这样的比较、辨析中把握判断,就能使立论严密,无懈可击,且能常出新意。
二、让论据有力的支持论点
论据是作者再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理由和依据。运用论据就是使论据准确,有力地支持论点的过程。
论据可分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当我们直接用论据证明论点,就是通常的例证、引证;当论据间含对照、比喻意义。就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我们不仅要学会简单的例证、引证,还要努力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对比论证及比喻论证。使文章更丰满,论证更有力。
要使论据能有力地支持论点,必须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取的论据要准确、典型、新鲜。论据必须真实无误,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要有时代感。有些作者对材料不加选择,拿到就用。根本不考虑是否切合论点,张冠李戴,既搞乱了自己,让人看了也会感到不知所云。如“论‘助人为乐’”,有人一见题目,马上就想到李素丽、焦裕禄、孔繁森、雷锋、徐虎,以为“人多势众”就是论据充分的体现,其实不然。如果具体分析,李素丽事迹主要是做好本职工作,岗位奉献:焦裕禄、孔繁森是人民公仆,不宜认作“助人为乐”;而只有雷锋、徐虎的事迹最切合题意,能说明问题。有些同学在论证“敢为天下先“时常想到的是第一次吃螃蟹、第一次吃蕃茄这些论据,毫无新鲜感,而有些同学却能另辟蹊径,写第一次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次提出土地批租、第一家电脑网站,令文章充满与众不同的气息,产生了好的效果。
2.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关系,力避“以例代证”。论据之所以成为“据”。是因为它靠理论分析支撑论点,所以不难简单地“摆事实”。通常情况下,用作论据的材料与论点难以完全契合,因而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对用作论据的材料应作必要的分析,把它与论点“焊接”起来。尤其是议论时作者习惯地使用一些陈例,这些陈例出现频率过高,已经难有新鲜感,这就更要借助分析,而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照抄照搬。不少同学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常习惯于“以叙代议”,运用例证法时叙例过详,出现了许多与证明论点无关的内容。有时一则事实论据会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论点需要选择不同侧面进行叙述,使之与论点结合得更紧密。如居里夫人青年时代的一次失恋曾令她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可是她终于凭着意志。克制自己,因为她想到,除了所爱的人,自己还爱着祖国和人民,还爱着科学。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解为献身更伟大目标的动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抓住“她终于凭着意志克制自己”这一侧面,可论证青年人在人生关键时刻必须把握自己命运,用理智战胜情感;抓住“她想到了祖国、人民、科学”这一侧面,可以论证正确处理和超越个人不幸,才能有柳暗花明新前程。
三、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实际就是作者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思路,而这一过程是跟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因此,选择、安排恰当的议论文的结构,对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①并列式。总论点提出之后,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层次,去论证总论点的正确性。并列式结构的每个层次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来表达:A.用句式相同的话;B.用序数加以排列。当然,不用上述方式亦可,只要每一层在内容上是平行的都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就行。
②递进式。先提总论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所谓“层层深入”就是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或由小到大,程度上逐步有所加重;或由大到小,自抽象到具体;或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或前一层先浅说,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深化;等等。
③对比式。是在一篇文章的几个分论点之间,或在同一部分的几个层次之间,形成正反对照,把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等事物列举出来,通过比较,揭露矛盾,从而阐明中心论点。运用“对比式”结构应注意:要有相同的对比点;要有对等的对比量;对比要具体化。
④总分式。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先总后分;一种是先分后总;一种是先总后分再总。先总后分,是先提出中心论点(总论),然后根据中心论点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分论点,通过逐项论述(分论),对中心论点加以阐发。b.先分后总,是围绕所论述的中心问题,先逐层展开论述(分论),然后再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总论)。c.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提出中心沦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⑤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称为“纵式”;一是并行展开论述的,称为“横式”。“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另外,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也相当重要,开头往往提出中心论点。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①从事例中提出论点。②从问题中提出论点。③从比喻中提出论点。④从引用中提出论点。⑤从对比中提出论点。结尾方法有:①总结全文。②卒章显志。③篇末点题。④呼应开头。⑤推究原由。⑥再作深化。⑦推而广之。⑧希望劝戒。⑨留有余味;⑩自然结尾。
四、议论文的创新
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新。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能使议论文见解新颖,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具体的方法有:
1.辩证分析。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突出重点,坚持转化,常能左右逢源,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比如对于电脑,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即它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桥梁,它以信息快、联络广、费时少、贮量大而著称;在此基础上,也要看到它的弊端,即长期使用电脑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影响人际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智力因素的正常发展,容易丧失创造力;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它的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可以扬长避短,化短为长,使长更长。
2.标新立异。议论文写作中应避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应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如下面一则材料:花的事业是高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绿阴的;这是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按照常规思维,从材料本身出发,要立足于叶,肯定叶子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①选择平凡。②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⑦论“人梯”精神。④甘做“陪衬”的绿叶。如果这样写,难免会走别人的老路,难以在角度和立意上出新。但是如果不拘泥于材料的思想,就可另辟蹊径,赞美花和果的辉煌:①做时代的弄潮儿。②选择辉煌。③我们更需要掌声。④为了高贵而甜美的事业。如此,不仅路子新、角度新,而且见解新、立意新。
3.敢于质疑。一是勇于否定。比如对近墨者黑,就可提出质疑:近墨者一定黑吗?未必。因为在当今社会,近墨不熏者大有人在,于是可作出否定:近墨者未必黑。二是稍加改造。我们常说老马识途,但在当今社会,仅仅是老马识途吗?未必。因为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据此可进行引申:小马也能识途。三是重新认识:比如人们历来贬斥昙花,昙花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事实上,昙花虽然短暂,但它毕竟向世人展示了美丽,为世界增添了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昙花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四是重新评价。比如评价东施效肇。人们往往批评东施,认为她盲目模仿,适得其反。那么,东施是否就一无是处?我看未必。东施至少还有一颗求美。爱美之心,还有一点付诸行动、追求温柔之美。
4.善于联想。联想不仅可以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于一炉,而且可以化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从而使思路活跃,议论新颖。
(1)相关联想。通常根据提供的题目或材料,回忆有关的以往事物,联想相关的现实事物,畅想关联的未来事物。显然。这种联想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具有相关点。这个相关点就是提炼新颖观点的切入点。比如,从眼前出发,由日照联想到绿叶,由绿叶联想到枝干,由枝干联想到大树,由大树联想到森林,由森林联想到气候,由自然气候联想到政治气候,由政治气候联想到社会风气,由社会风气联想到端正党风……不胜枚举。
(2)相似联想。一般是先到现实生活中寻找与题目或材料相似的人或事,让题目或材料中的人或事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然后找出这种转移的最佳相似点,并根据最佳相似点拟出最新颖的观点。比女口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根据文题中的“毁树”,可找到现实生活中同类事物“毁人”、“毁业”;由文题中的“种树”,可找到当今社会中的相似事物“育人”、“创业”。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对应类比,可提炼出下列中心:①育人难,毁人易。②创业难,毁业易。或:①育人难,毁人也难。②创业难,毁业也难。
(3)相反联想。由提供的文题或材料,向着相反的方向联想。联想到过去生活中与此相对立的事情。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此相矛盾的材料。进而,依据它们之间的对立点,力图产生新的见解。像文题“读宽容”,既可以从宽容出发,也联想到它的反面——不宽容,比如有的人为一点小事而睚眦必报,有的人为自己的偶然失败而永远背着沉重的包袱;也可由宽容开始,联想到它的另一反面——假宽容,比如有的人对违臣原则的事不闻不问。有的人对自己的过失宽大处理。如此,由谈宽容谈到不宽容,谈到假宽容,进而谈到去除不宽容,避免假宽容,应刻说,这样一来,就会比一般的谈宽容要新颖得多、深刻得多。
论文大师兄
2024-11-18 广告
2024-11-18 广告
结合开源架构预训练及微调,研发学术之星4.0学术模型,面向超7000万有写作论文、书籍、报告需求的高知人群。 从读写论文需求切入,开发工具提升用户的写作效率,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了论文开题、写作、答辩及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基于提供的学科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论文大师兄提供
2013-04-12
展开全部
怎样写好议论文
(一)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是对某个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也就是说服读者。因为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议论文以“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如果说论点是需要证明什么的话,那么论据就是用什么来证明,论证就是怎样进行证明。议论文无论长短,这三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担负着“说服读者”的任务。
(二) 议论文巧妙开头六法。1、直入式。即开门见山地亮出文章的观点。如《谈骨气》一文,开篇独句成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直截了当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2、引言式。一种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开头,并把它当作中心论点提出来。如《说勤》开头一段:“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先引用俗语,点出勤字,再引用名言警句开头,可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具有权威性,深刻而有说服力,先声夺人。3、引述式。从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现象渐渐地引出论点。如《哨子》一文的开头就是通过叙述自己幼年时的一个生活实例,归结出一个深刻的教训。引述式开头,论点从生活中来,易于读者接受;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引发读者兴趣。4、对比式。即将生活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想和做》一文的开头,作者首先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一类人,然后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一类人,再把这两类人作对比,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读者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撑了论点。5、比喻式。即用比喻句巧妙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不足道;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为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6、设问式。即通过自问自答,引入议论或引出中心论点。如《从三到万》用设问句开头:“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引出对正反两方面的辨证分析,然后提出论点:“学文化应该一点上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种开头,引人深思。议论文的开头形式当然不止这些,议论文的开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无论怎样开头,都要考虑如何更简明更快捷地表达自我的见解和主张。
(三) 论证的方法。议论文的写作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与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 举事例。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如〈要勇于跪倒在自己的面前〉一文中这样举例:卢梭并没有因为袒露自己曾有过的卑污而留下骂名;鲁迅先生严格解剖自己,严格解剖我们的民族,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也并没有因此而为人民所怨恨;巴金老人并没有因为揭露自己的丑陋而被人唾弃。作者的这些个事例突出了自我反省的意义,很好地证明了论点。又如〈水声响起〉一文作者列举了这样的几件事例:在伊朗,由于干旱,干渴难耐的野猪冲入城乡寻找饮水。有时一大群野猪一窝蜂闯入村庄,吓得当地村民落荒而逃……,这一事例看似平实,却很好地证明了人类内心的忧患,人类内心的期盼。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所举事例有时代性、新颖性。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练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2、 讲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已知的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例如下面一段文字:鲁迅曾这样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爱迪生也说过这样的话:“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伟大人物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更应如此。这里提到的“重要的是坚强的气概、百倍的勇气”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要笑对人生”这个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过在使用道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时,应注意:A、引用的内容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B、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C、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 对比论证。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例如《不要等“刘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他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思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这里将等刘备与不等刘备两种情况摆在一起进行对比,其结果不言自明地告诉读者:不要等刘备了,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论证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反映,是不难把握的。有时,我们所以感到难,除了由于书本介绍有关知识时显得过于零碎、抽象的原因之外,也有学习脱离实际的原因。联系实际,任何理论、知识都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握,掌握论证的方法,也是这样。只要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我们日常的认识活动联系起来,再借鉴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又坚持练笔,一定会很熟练的运用这些方法。
(一)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是对某个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也就是说服读者。因为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议论文以“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如果说论点是需要证明什么的话,那么论据就是用什么来证明,论证就是怎样进行证明。议论文无论长短,这三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担负着“说服读者”的任务。
(二) 议论文巧妙开头六法。1、直入式。即开门见山地亮出文章的观点。如《谈骨气》一文,开篇独句成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直截了当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2、引言式。一种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开头,并把它当作中心论点提出来。如《说勤》开头一段:“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先引用俗语,点出勤字,再引用名言警句开头,可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具有权威性,深刻而有说服力,先声夺人。3、引述式。从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现象渐渐地引出论点。如《哨子》一文的开头就是通过叙述自己幼年时的一个生活实例,归结出一个深刻的教训。引述式开头,论点从生活中来,易于读者接受;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引发读者兴趣。4、对比式。即将生活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想和做》一文的开头,作者首先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一类人,然后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一类人,再把这两类人作对比,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读者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撑了论点。5、比喻式。即用比喻句巧妙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不足道;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为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6、设问式。即通过自问自答,引入议论或引出中心论点。如《从三到万》用设问句开头:“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引出对正反两方面的辨证分析,然后提出论点:“学文化应该一点上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种开头,引人深思。议论文的开头形式当然不止这些,议论文的开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无论怎样开头,都要考虑如何更简明更快捷地表达自我的见解和主张。
(三) 论证的方法。议论文的写作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与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 举事例。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如〈要勇于跪倒在自己的面前〉一文中这样举例:卢梭并没有因为袒露自己曾有过的卑污而留下骂名;鲁迅先生严格解剖自己,严格解剖我们的民族,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也并没有因此而为人民所怨恨;巴金老人并没有因为揭露自己的丑陋而被人唾弃。作者的这些个事例突出了自我反省的意义,很好地证明了论点。又如〈水声响起〉一文作者列举了这样的几件事例:在伊朗,由于干旱,干渴难耐的野猪冲入城乡寻找饮水。有时一大群野猪一窝蜂闯入村庄,吓得当地村民落荒而逃……,这一事例看似平实,却很好地证明了人类内心的忧患,人类内心的期盼。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所举事例有时代性、新颖性。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练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2、 讲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已知的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例如下面一段文字:鲁迅曾这样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爱迪生也说过这样的话:“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伟大人物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更应如此。这里提到的“重要的是坚强的气概、百倍的勇气”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要笑对人生”这个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过在使用道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时,应注意:A、引用的内容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B、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C、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 对比论证。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例如《不要等“刘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他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思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这里将等刘备与不等刘备两种情况摆在一起进行对比,其结果不言自明地告诉读者:不要等刘备了,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论证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反映,是不难把握的。有时,我们所以感到难,除了由于书本介绍有关知识时显得过于零碎、抽象的原因之外,也有学习脱离实际的原因。联系实际,任何理论、知识都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握,掌握论证的方法,也是这样。只要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我们日常的认识活动联系起来,再借鉴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又坚持练笔,一定会很熟练的运用这些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12
展开全部
这个很简单。多看议论文。不要看叙事的。你就写得来了。另外你没事的时候就要想、拼命地想、随便你想什么。像我就是这样不会写事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12
展开全部
看多点作文书、多点了解外面的事或景物之类的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般都是从多方论证,最终以结合方式结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