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主要内容: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推举了24名犹太人组成委员会帮助被集中到该城的犹太人解决住宿膳食,分配劳役和排解纷争等问题。
1958年辛德勒获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颁赠的正义勋章,并被邀请在正义大道上植树。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主要思想:
《辛德勒名单》成功地塑造了辛德勒这个“是人而非圣人”的普通人形象,揭示了人性的某些普遍特征。
扩展资料:
《辛德勒名单》创作背景:
在基尼利的描述中,写作这部小说纯属偶然。那是1980年,他到美国宣传小说《南方联邦军》,在洛杉矶游览时,他到一家皮革制品店买公文包,当店主得知他是《南方联邦军》的作者,建议他“写写二战时曾拯救过数千犹太人性命的辛德勒”。
据基尼利说。此后,他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走访遍布世界各地的获辛德勒搭救的50多名犹太人,并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了实地考察。在耶路撒冷的档案室,他用了几周时间翻阅宗卷,最终在1982年写出了这部作品。
《辛德勒名单》作者简介:
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作家。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基尼利共出版三十多部长篇,十余部纪实作品和四部剧本。除了在澳大利亚本土获得无数文学奖项外,他三度入围英国布克奖短名单,1982年凭《辛德勒名单》折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德勒名单
2024-09-05 广告
推荐于2017-06-19
2013-04-16
历史,对于每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惨痛的过去意味着历史吗?应该说既是又不是。当我们用惨痛这个词来强调它的伤害时,过去已经变成一种历史感。《辛德勒名单》尽管给我们呈现了那一段过去,但没有强调历史的惨痛,这惨痛是我们的体会,不是影片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我们把《辛德勒名单》看作是斯皮尔伯格真正成熟的标志。这成熟表现为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和卡明斯基的画面充满的感情仅仅是满腔的情绪,没有影响到导演对影片故事的表达,好比张无忌的九阳神功恰到好处,而欧阳锋的九阴真经却走火入魔。
这一段历史在影片中超出背景的意义,所以,德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既不批判他们也没有歌颂他们,这已经无需举例。另外,经常被提到的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本来就有纪录片的打算,加上适当的运用手提跟踪拍摄,最明显的就是那一场扫荡犹太人街区的戏,真实感非常强烈。这种拍摄方法后来在《拯救大兵瑞恩》进一步得到很好的表现。
但是,黑白色彩不仅仅在于还原了一个真实感,更让观看影片的人试图对黑与白做一个评判。斯皮尔伯格没有在影片里交待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即使辛德勒的作为已经让我们感动得***,也仅仅是***而已。历史,往往都是后人再给予说法的,但是从来说法都是被角度所取代。
原因,很多时候被历史所忽略。《辛德勒名单》尽管洗刷了斯皮尔伯格只会拍儿童电影的耻辱,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个红衣女孩和跳入粪池的小男孩时,依然明白他的童趣还是存在的。《辛德勒名单》也就仅仅做到最真实的表现出那一段过去,无法再深入的挖掘产生它的原因,或者,那应该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
我们希望它可以更完美一些,希望而已,《辛德勒名单》的目的是救命!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
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该片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7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