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自律”和“省察克治”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自律,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指每时每刻思考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通过反省检查出自己行为思想的问题并克服去掉自己的坏毛病。
综上所述:慎独自律是按照既有的要求在一个人的时候严格要求自我,省察克治是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进行自省而发现问题并整治。
扩展资料
《中庸》之慎独另解: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门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说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后渐渐流为学问之说,离其真意甚远了。
其中“君子”和“慎独”两个概念,与原意大相径庭,是理解原意的关键。《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独,指的是谨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独特的见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知见。
参考资料来源:
两个不是一个概念。
慎独自律,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省察克治,“省察”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克治”是克服和整治,去掉所发现的那些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
“省察克治”和“慎独自律”就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不是。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自律,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指每时每刻思考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通过反省检查出自己行为思想的问题并克服去掉自己的坏毛病。
综上所述:慎独自律是按照既有的要求在一个人的时候严格要求自我,省察克治是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进行自省而发现问题并整治。
扩展资料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律”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在自律过程中需做到:慎言、慎行、慎微、慎独、慎欲、慎友、慎初、慎终。
慎独自律有三个境界。
1、言行如一,为情操;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有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会适当其反。
2、心口如一,为良知;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3、始终如一,为坦荡;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因为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推荐于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