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的故事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
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扩展资料
《蒙娜丽莎》1963年12月在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展览
20世纪60年代,该画作为法国政府借给美国肯尼迪总统夫妇个人的特殊物品,出人意料地横跨大西洋,于1962年12月19日抵达美国,并在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展览了52天。该画美国之旅,攫住了全世界的想象力。
《蒙娜丽莎》作为具有超越意义的新时代先驱之作,也再次焕发出超凡的力量,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人们对单幅艺术品倾注无与伦比的激赏的空前盛况。
《蒙娜丽莎》的展览,恰逢美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成为了冷战高峰时期重要的一种外交利器,发挥了极为独特的作用。《蒙娜丽莎》作品,于1974年再度离开卢浮宫:先是借给日本东京的国立艺术博物馆,展期从4月开始,一直到6月2日结束。接着,转至苏联莫斯科的普希金美术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创作背景
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创作过程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
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扩展资料
画作内容
《蒙娜丽莎》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推荐于2017-11-25
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