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自己回答、我给分、... 自己回答、我给分、 展开
 我来答
轩轩智慧先锋
高能答主

2019-07-18 · 希望是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我们的未来。
轩轩智慧先锋
采纳数:2714 获赞数:53345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相同处: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都是讲身边的人对主人公学习上的影响。都和学习有关。

二、最终结果不同

1、《孙权劝学》: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对主人公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吕蒙进步很大。

2、《伤仲永》:方仲永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使其最终跟平常人一样。

三、主要内容不同

1、《孙权劝学》: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2、《伤仲永》: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扩展资料

《伤仲永》写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而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

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匿名用户
2013-04-16
展开全部
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是一正一反,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幼年不学、尽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嘻嘻,你也不是把作业上的拿这来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寒允沫
2013-04-22 · TA获得超过17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9万
展开全部
《孙权劝学》是讲孙权让吕蒙学习最终吕蒙学有所成,一个是王安石讲方仲永天生很聪明但是因为后天没有学习而最终跟平常人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4-16
展开全部
都是告诫人们要努力学习,所为活到老学到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轻候恨云4e
2018-03-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79
展开全部

看看一不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