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政治与权力是对孪生兄弟... 政治与权力是对孪生兄弟 展开
 我来答
艺文添活
推荐于2019-09-06 · 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
艺文添活
采纳数:9 获赞数:851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首先我们选出两个清洗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这两开国皇帝有一个共同特点,草根出身,历史上也只有这两个是真正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都这么薄情呢?

第一,不自信,或者说自卑。

那些开国功臣很多都是从一开始就跟随这些草根皇帝打江山的,他们都见过这些草根皇帝最卑微的一面,这是他们招致杀身之祸的一个原因。

当那些开国皇帝建国成功以后,所有人都在吹捧他们,每天都有无数人殷勤的拍马屁,只有那些跟随最久的人知道他们的过往,如刘邦就是个无赖,朱元璋当过乞丐。这会让皇帝感觉很不爽,加上这些元老们可能心态没有及时转变,有些人还是用之前的态度对待皇帝,也就难怪皇帝不想见到他们了。

第二,贫瘠的心态和对封建社会的错误认知。

这些草根皇帝本身的心态还是草根的心态,认为天下就是皇帝的天下,很怕别人抢走这一切。

草根出身的皇帝,就算当了皇帝也还是乞丐的心,极强的占有欲和极端的不自信导致他们疯狂清洗功臣。

扩展资料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

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

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参考资料:朱元璋百度百科

小T爱旅行
推荐于2019-09-08 · 旅游业余爱好者,希望带大家云旅游。
小T爱旅行
采纳数:301 获赞数:19391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在丛林社会的战乱状态下,任何人在具备能力和势力时,都有可能夺到皇权,比如平民的刘邦刘秀刘备刘裕朱元璋。所以开国皇帝最畏惧的是有长期的战争经验,又掌握军队的将军们。

开国皇帝的办法,首先是尽可能剥夺功臣们的军事权力,将他们分封在固定的地方,受当地行政和军队监视,并予以丰厚的物质馈赠,以颐养天年,如赵匡胤对待石守信等。

如果功臣的影响力极大,可能无法控制,就找个罪名将他及家族抄斩,以绝后患,比如刘邦对待韩信、彭越。一些功臣们,在开国皇帝活着的时候,还畏惧当时的皇帝的能力,一旦开国皇帝驾崩,他们的能力就会超过继任的皇帝。

所以开国皇帝的继任者如果能力足以驾驭功臣,开国皇帝就不会杀戮这些功臣们,比如刘秀的继任者刘庄,就很有能力。赵匡胤的继任者张广义,也有能力。如果继任皇帝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功臣,为了子孙皇权的稳固,开国皇帝也会对功臣们痛下杀手,比如朱元璋借蓝玉案,杀了很多功臣。

扩展资料:

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反而很少杀戮功臣。一方面是因为,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秩序,已经将各种权力互相制约,功臣的权力也会有限。

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一个心理定势形成的习惯性遵守:大家都认为皇权是某家的了,必须服从这个皇权才能够生存下来。这样大众的心理也会形成一个压力,即从众心理,制约能臣造反的心。

比如汉文帝、唐太宗、明世祖等二三代皇帝,都不再杀戮功臣。开国皇帝之后的继任者防范同样有资格继任皇位的亲兄弟叔伯子侄们。所以有了玄武门之变和朱允炆的削藩之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皇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考拉桉树1314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101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5万
展开全部
树大招风,官大担险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写到这一篇博客之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上的诸多惨剧,而将这些惨剧归结到一起,彼此却又是那么相似。人与人之间本是以情义为系带,但随着地位、身份发生改变之后,情义却又显得如此单薄,实在让人心寒。

我首先想到的是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故事。

刘邦本是沛县的一个无赖,能一统天下,荣登大宝,韩信是功高至伟的。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攻章邯,到八面楚歌围剿项羽,都是韩信的战略部署,时人称其“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然而韩信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在天下大定之后,他死了,不是死于病老,而是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这个女人就是吕雉,刘邦的妻子。奇怪的是,刘邦却是默许的。曾今可以共患难,而如今却不能共富贵?
我再次想到的是朱元璋和他的一帮苦难兄弟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但他的出身却不好,和刘邦是一路货色,当过流氓,还做过和尚,只是有一点他比刘邦好一点,那就是他有名字,叫重八(刘邦是没有名字的,他的父亲管他叫季,就是小的意思,翻译过来,就叫刘小,这是排行,算不得名字,如同老大、老二、老三一样),但是他比刘邦还要狠心。在传位太子之前,他将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苦难兄弟胡惟庸、蓝玉等人统统杀死,而且还是满门抄斩,斩草除根。

翻开《二十四史》之后,猛然发现这几乎形成了一个规律——很多开国皇帝在一统天下之后,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诛杀功臣。如此残酷、冷血,忘恩负义,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秘密?

一言蔽之,功高震主也!这些臣子的功劳太大了,威望太高了,皇帝成为皇帝之后,没有了外敌,危机意识就转移到这些劳苦功高的臣子们身上,害怕他们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功高震主的臣子自然就成了皇帝们得眼中钉、肉中刺。刘邦杀韩信如此,朱元璋杀胡惟庸等人亦如此。

正所谓:“树大招风,官大担险。”身处一个“打工者”的角色,你的位置越高,权势越大,让上司觉得驾驭不了你的时候,为了安身立命,铲除异己便是上司的选择。但是,并不是说位高权重者皆短命,关键还是下属如何看待领导,怎样看待功劳。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仅是开国功臣,而且是第一功臣,皇帝建国以后不但没有诛杀他,反而给了他最大的奖励,让他活到了天年。他就是萧何。

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的人,从起义之初,萧何就是一直跟随刘邦的,建国之后,萧何被记下头等功勋。韩信死了,张良走了,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也就是萧何了,为什么刘邦不杀萧何呢?其实不是刘邦不想杀,有好几次刘邦都有杀萧何的念头,只不过萧何心思缜密,轻松将其化解了。

第一次的时候,就是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当时萧何协助吕后杀了韩信之后,刘邦立马下令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另外还派了500名精兵保卫萧何的安全。表面上,刘邦对萧何宠爱有加,而事实上是为了监视萧何的行踪。萧何心思缜密,在谋士昭平的建议下,对相国之位加以辞让,也没有接受封赏,而且还把自己家里的财产拿出来捐助军资。刘邦见萧何如此识趣,果然龙颜大悦,而萧何也逃过了一劫。

第二次是淮南王英布谋反的时候。当时刘外出邦率军平乱,他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都在做些什么,当属下禀报:“萧相国还和从前一样处理朝政,安抚百信,且用自己的财产捐助军队”时,刘邦心中又起了杀机。因为萧何的威望已经够高的了,现在还像以前一样孜孜不倦,一心为民,刘邦是担心萧何威望过高、倾动朝野。萧何见刘邦如此防备,便故意横征暴敛,败坏自己的名声。尽管有老百姓拦路告状,说萧何的不是,但刘邦却是高兴的很,还笑骂萧何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萧何又逃过一劫。

萧何的一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一次遭遇危机,他都适时化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低调,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功劳和得失,从而创造了一个和谐相处的环境。

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有人的地方就很容易变成战场,大肚能容、善用人才的上司很多,但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也不少。一位优秀的领导是人们做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但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上司就是那么一位英明的领导呢?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小心驶得万年船”,懂得认识形势,认清自己,低调做人,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委曲求全,那么你只有一个选择,便是自己创业,构建自己的一片天下。

当你所处的位置越高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冲昏了头脑,你该想想,你的存在,你的做法,是否已经威胁到了你的上司。你是属于韩信一类的,还是萧何一类的?当然,如果你深谙此道,比萧何还厉害,便没什么要说的了。但如果你要是像韩信那样的,位高权重,但却不懂得收敛的人,那么奉劝你几句,尽快改掉以往的做法,否则你就可能是下一个韩信。

所谓“为下之道”,有这么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其一,是要给上司面子。不论在公共场合或者私底下,你都要给足上司面子。比如写个报告,做好后可以给上司审阅,让他做些无伤大雅的修改;有上司在的话,别人表扬你的工作不要忘了附带一句,谢谢上司的支持。尤其是当你和上司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争执,有什么话,可以在私底下说,而且还要好好说。其二,不要居功自傲。上司觉得下属对自己构成威胁,一方面源自下属的能力,跟多的是源自下属的态度。你功劳再高,但只要谦逊一些,低调一些,老板只会认为你是个能干事业的猛将,而不会将你视为抢饭碗的敌人。其三,不要打越级报告。这在很多公司都是非常忌讳的,一旦你给上司的上司打了越级报告,等待着你的往往不是“还你一个公道”,而可能是“官官相卫”,到时候,你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关于功劳,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很值得大家参考,所谓“推恩施惠”,就是指将功劳功劳向上推,将利益分给下面的人。这样一来,从利益的角度让别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给予别人尊重,从而避免功高盖主的危险,而且还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因为你已经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处世之道】人生的际遇有高有低,在低的时候,人们总是渴求名望与地位,而在高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功高位重,一方面说明了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却也暗藏杀机,稍不留意便天翻地覆,喜尽悲来,故而大意不得。
纵观中国古代帝王,似乎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喜欢在高坐龙椅后大开杀戒,将那些有功之臣一个个赐死。比如说汉高祖和明太祖,一统江山后都成了“刀俎”。而且这种“习俗”似乎从古代的政治斗争延续到了现代的商场博弈,皇帝杀功臣,老板开功臣,反正功臣就得功成身退。
  那么,无论是过去的沙场还是眼下的商场,为什么当家做主的一旦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些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就免不了被送进屠宰场呢?难道说“卸磨杀驴”已经成了一种流行?当年的心腹变成今日的心腹之患,这个谜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密码解开?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术语—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很容易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这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简单地说就是:我是这么想的,想必你也是这么想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国皇帝喜欢杀大臣了—“你帮我打下江山,难保心里没存着和我一样坐江山的想法”。
  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刘氏天下”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怎么个加强法?你是功臣,给你爵禄,但你少掺和政事。太尉、大司徒和大司空这“三公”,权力也都被进一步抑夺。全国的政务都得经过尚书台,最后让皇帝过目。刘秀打出的牌可不只是这么一张,他加强了监察制度,提高了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这些官职的权限和地位。
  在刘秀眼里,功臣就应该“功成身退”,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多给年轻人机会嘛!你激流勇退了,我才有安全感嘛!你让我安全,我让你下半辈子安稳,这君臣之间的博弈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对于办公室职场里的人来说,既要接近上司又不能近到让上司觉得你令他没有安全感。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上司的心腹而不是心腹之患呢?
  第一,千万不要让上司觉得你对他而言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成为上司升迁路上的绊脚石。俗话说“祸起萧墙”,坚实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在职场中一个拳握上司秘密的人,一个参与过上司阴谋的人,都是危险的人。这种人的结局无外乎两个:东窗事发,你和上司一起滚蛋;在东窗事发之前,你成了上司的炮灰。
  第二,自己要懂得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如果与上司的关系渐渐向伴君如伴虎方向发展了,那么干脆主动请辞,别给上司这只老虎拿你开刀的机会。
  玩转了这两招儿,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当心腹而不是心腹之患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邵建华泰山老大
2019-04-02 · TA获得超过29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5
采纳率:81%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为什么历史上一些开国皇帝都要把有功之臣杀掉呢?其实他们就害怕有功之臣,他们曾经陪皇帝一起披荆斩棘,一路走过来,真的帮助了皇帝特别大的忙,然后没有他们的话也没有朕的江山,所以这个时候皇帝是非常感谢这些有功之臣的,但是江山夺之不易,然后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产生一个这样的想法,就是很多帝王他们往往就会觉得曾经陪自己一起奋斗过来的臣子有可能最终会造反。



如果造反的话,那么这样的话就不好了,然后就想把这些人给除掉,往往有一句这样的话就是跟皇帝在一起的话,那就是共患难容易,共享了特别的难跟普通人在一起的话,那就是共享乐容易共患难比较的难,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4-17
展开全部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民族帝国千年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样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在读史后的叹息声中,我们只能说,只要是人治的家天下,杀戮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