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一生的部分古文,求译文翻译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
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
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
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
甚厚。
以上,求译文,每句都翻译出来的那种,谢谢
(急要) 展开
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
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
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
甚厚。
以上,求译文,每句都翻译出来的那种,谢谢
(急要)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元祜四年(1089),苏轼由于多次在奏议中表达不同政见,激怒了当权大臣(这里指王安石)。苏轼恐怕不能被当权者所容忍,自身处境险恶,遂求外任以避祸全身,被授予龙图阁学士,得以通判杭州。还没出发(赴任),谏官(指吴处厚)上奏说前宰相蔡确在安州(今湖北安陆)游车盖亭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后。大臣们提议把蔡确流放到岭南。苏轼上密奏:“朝廷如果轻判蔡确的罪行,那么不足以体现皇帝的以孝治天下的美德;如果重判蔡确的罪,那么对于皇太后的仁善政策会造成小瑕丝。所以说最好皇帝下旨把他逮捕并投入监狱治罪,皇太后再出面以手诏赦免他,这样对仁慈和孝顺可以两相得益了。”宣仁后心中喜欢苏轼的建议但没有采用。苏轼出京,朝廷用从前的对出京任职的执政官的惯例,派内侍官赏赐龙茶、银合,给与很丰厚的犒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