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重要性:
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重要性:
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展开全部
什么是审计的重要性?
1可以这么说。重要性水平并不是一个百分比,而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在实务中也有按百分比说的,但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具体金额上。举例来说,以资产的1%作为总体重要性水平,资产是2000万,那重要性水平就是20万而不是1%。这个百分比是根据风险评估得到的,虽然进行风险评估会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同时也会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行业、上期审计情况等。
2说的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就是一个尺度,但是否影响审计意见必须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单个错报金额或汇总金额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并不是说就要出非标报告,而是要看是否还能采取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或更正错报,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错报超过了重要性水平,但是被审计单位修正了错报,那还是可以出具标准报告的。重要性水平分为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重要性水平不能直接决定抽样规模,抽样规模是根据能承受的检查风险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受重要性水平影响,重要性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和质量要求都会越高。抽样方法是根据总体特征决定的。审计程序是根据错报的性质决定的,比如发现管理层舞弊那就只需要和管理层、治理层沟通,评估风险,做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不能降低特别风险。
3 关于举个通俗的例子:工厂(被审计单位)做出厂检验,需要确定生产的1000箱货(总体)能否合格出厂,消费者(报告使用者)可以容忍这1000箱货物中出现100箱次品(整体重要性水平10%),次品太多检验工人会被罚款(审计风险),检验工人自言自语道:”次品率10%,我体力、时间有限不能挨个检验所有1000箱产品(审计的固有缺陷),但是如果我只查100箱(样本总体),如果查到10箱次品(样本错报),刚刚达到10%的上限,可是万一我刚好查到没问题的货物呢?(审计的检查风险)。我觉得风险太大(风险评估),所以我查200箱(样本总体),里面如果只有10箱有问题那么占比5%(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那我上对得起工厂下对得起消费者了(取得合理保证)。至于这200箱我怎么抽取呢,反正这些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样本特征),绕着货场围墙抽比较方便(抽样方法)。检验工人抽了200箱货,结果发现了12个次品次品率6%(样本错报)。检验工人想:哇,超过了我制定的5%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该怎么办呢?没超过10%不能向工厂汇报这批货不合格。看来必须继续抽样检查了,再多抽100箱(调整样本规模),前天下线的货物次品比较多(错报性质),都集中在第三列,我多抽点那边的看看情况(调整抽样方法,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检验工人又抽了100箱,结果没有发现次品,次品率4%。检验工人舒了一口气,厂家可以把我查到的次品换成合格品(修正错报),要是不换消费者也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低水平),这批货可以放行了。
1可以这么说。重要性水平并不是一个百分比,而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在实务中也有按百分比说的,但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具体金额上。举例来说,以资产的1%作为总体重要性水平,资产是2000万,那重要性水平就是20万而不是1%。这个百分比是根据风险评估得到的,虽然进行风险评估会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同时也会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行业、上期审计情况等。
2说的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就是一个尺度,但是否影响审计意见必须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单个错报金额或汇总金额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并不是说就要出非标报告,而是要看是否还能采取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或更正错报,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错报超过了重要性水平,但是被审计单位修正了错报,那还是可以出具标准报告的。重要性水平分为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重要性水平不能直接决定抽样规模,抽样规模是根据能承受的检查风险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受重要性水平影响,重要性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和质量要求都会越高。抽样方法是根据总体特征决定的。审计程序是根据错报的性质决定的,比如发现管理层舞弊那就只需要和管理层、治理层沟通,评估风险,做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不能降低特别风险。
3 关于举个通俗的例子:工厂(被审计单位)做出厂检验,需要确定生产的1000箱货(总体)能否合格出厂,消费者(报告使用者)可以容忍这1000箱货物中出现100箱次品(整体重要性水平10%),次品太多检验工人会被罚款(审计风险),检验工人自言自语道:”次品率10%,我体力、时间有限不能挨个检验所有1000箱产品(审计的固有缺陷),但是如果我只查100箱(样本总体),如果查到10箱次品(样本错报),刚刚达到10%的上限,可是万一我刚好查到没问题的货物呢?(审计的检查风险)。我觉得风险太大(风险评估),所以我查200箱(样本总体),里面如果只有10箱有问题那么占比5%(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那我上对得起工厂下对得起消费者了(取得合理保证)。至于这200箱我怎么抽取呢,反正这些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样本特征),绕着货场围墙抽比较方便(抽样方法)。检验工人抽了200箱货,结果发现了12个次品次品率6%(样本错报)。检验工人想:哇,超过了我制定的5%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该怎么办呢?没超过10%不能向工厂汇报这批货不合格。看来必须继续抽样检查了,再多抽100箱(调整样本规模),前天下线的货物次品比较多(错报性质),都集中在第三列,我多抽点那边的看看情况(调整抽样方法,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检验工人又抽了100箱,结果没有发现次品,次品率4%。检验工人舒了一口气,厂家可以把我查到的次品换成合格品(修正错报),要是不换消费者也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低水平),这批货可以放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21
展开全部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达到“较小的成本、较大的效益”的目的。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如果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反之以较小的成本达到较好的审计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