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3
展开全部
一、狭笼 夜一更,一对“高”字灯笼渐亮,深沉的黑暗中,现出觉慧。隐身人(封建势力代表)裸露的手臂构成方形的窗子,禁锢着觉慧。觉慧抗争着、冲决着。然而,他仍被方窗压抑着…… 二、梦魔 夜二更,鸣凤在可怕的梦魔中挣扎。隐身人将鸣凤托起。鸣凤在逃避……她看见一团团的“善”字在闪烁,一件硕大的团花长袍在十字衣架上晃动着。衣架陡变,是僵尸般的新郎。两旁一对大红喜字灯笼。鸣凤奔逃……然而大红喜字灯笼就像两个灼热的火球,追逼着她,把她压倒在地上……鸣凤仍在梦魔中挣扎…… 三、高墙 鸣凤从梦魔中惊醒,婚礼的凤冠霞帔就在她的枕边,明天她就要嫁给凶残的冯老太爷……觉慧的面庞从她心里涌起,他是她的希望和所爱的人。她惊惶地扔去凤冠霞帔……幻象中的觉慧向她奔来。然而,一堵无形的高墙阻挡着他们。他们只能被高墙阻隔在两边…… 四、梅林 鸣凤来到湖边,寻觅着觉慧。她拿出珍藏的一枝并蒂梅花,陷入甜美的回忆——绚丽的梅林一层接着一层向她涌来,觉慧从梅林中跑出来,拉住鸣凤的手,在梅林中嬉戏。见到一枝并蒂的梅花,“鸣凤,来,踩着我的腿把它摘下来……”。鸣凤举腿欲上,然而,又缓缓地鞠躬后退:“三少爷……这怎么可以……”觉慧让她登上自己的肩膀,摘下了那一枝并蒂的梅花。他们陶醉在这炽热的爱恋之中。觉慧把梅花插在鸣凤的发鬓,鸣凤羞涩地蒙住了脸……觉慧隐去…… 五、生离 夜三更,鸣凤从甜美的回忆中惊醒。远处觉慧房间里透出灯光,鸣凤奔向觉慧的窗子,在窗外抚摸着觉慧的影子,不忍离去……“啊,是鸣凤!”觉慧奔出屋来,拉着鸣凤,倾诉着渴望自由解放的理想,鸣凤强忍着哭泣,强颜欢笑,不忍冲淡他的兴致……夜深了,觉慧要离去了……“三少爷”,鸣凤扑向觉慧,紧紧拥抱着他,“亲一亲我”,觉慧深深地吻了鸣凤,离去。然而明天…… 六、死夜 夜四更,鸣凤一步步来到觉慧的窗前,向觉慧的影子跪伏下去:永别了。她木然地向湖边走去,她在湖水里梳理好秀发,把定情的梅枝插上发鬓,她要用清白干净的身子来殉他的爱。忽然,她又站住了:十七年有的是打骂、服侍别人,她没有伤害过一个人,为什么她没有享受爱的权利?这样年青就该离开这个世界?……然而,没有人回答,只有那火球般的大红喜字灯笼在她心中滚动、烧灼…… 夜五更。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鸣凤脸上挂着凄凉的微笑,呼唤着“三少爷”,一步步地走向湖底…… 七、火祭 觉慧跪伏在湖畔,他的眼里燃烧着憎恨的火光:“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觉慧心中的怒火烧红了天地。“鸣凤,我到哪里去找你?”湖底升起冉冉青烟,燃起团团火焰,鸣凤从湖底向觉慧走来。觉慧把鸣凤高高地举起。鸣凤用死唤起整个社会向黑暗势力的抗争。 鸣凤是巴金在《家》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形象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十七岁的鸣凤单纯、可爱,一出场,给人带来的就是一种美好悦目的感觉:
……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材,瓜子的脸蛋也还丰润,在她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他们……
鸣凤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脚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实在没有法子可想。”她从太太房里出来又去找觉慧,因为能给她带来一线希望只有觉惠,但他忙于工作,对她的事一点也不知道,还责怪她:“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绝望、无助、痛苦,化作一朵朵凄清的泪花一并涌上鸣凤的心头,既然自己最心爱的觉慧都无法救自己,那还指望什么?于是,她想到了死,寻求最终的解脱。 ……最后,忧心重重地站起来,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惠,”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以这最后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死”是作为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激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声音已经渗透了整个寂静而黑的夜。不久,水面在剧烈的骚动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中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
一段花样的年华,就这样淹没在湖水中。
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她的死是她对觉慧的殉情。
鸣凤的死是壮美的,尽管是有些孤寂。 鸣凤的死是她与冯乐山一伙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但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
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这是整部小说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是矛盾的尖锐性。作者自己说创作《家》的目的是“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里“恶魔的爪牙”既是指腐朽的封建礼教,更是指那扼杀人性、扼杀自由、扼杀爱情的封建家族制。在一片浓浓的黑暗包围下的高公馆,高老太爷就是一切的主宰,他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的心目中,整个家的人和物都是他的私有财产,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任何人不能拂逆。为了维护高家的“利益”,他剥夺了一个又一个青年的幸福。瑞珏难产而死,梅抑郁而亡,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悲剧。可以说,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及家族利益,是一堵横亘在青年幸福之门的巨型黑墙,是一张撒向青年自由天地的险恶罗网,是套在青年身上的沉重枷锁。在这如磐的黑暗里觉慧与鸣凤相爱,无异于带着脚镣跳舞。高老太爷不只是一个垂死的老头子,而且是封建家长制、宗法制的集中代表,是这个黑暗制度在高家的代理人。因此,当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时,太太周氏无力相救,觉民只能叹惜,觉慧也只能空自呐喊。这就注定了鸣凤只能在以泪洗面、以痛苦自熬之后,孤寂地走向死亡。
矛盾的尖锐性就在于:鸣凤的嫁与不嫁不在于她爱与不爱,而是体现在追求幸福与扼杀幸福上,是青春爱情的召唤与腐朽制度之间的较量。然而,青春的力量如同压在巨石下的一棵小草,面对封建宗法制度这块巨石,鸣凤是太柔弱了。因此,她若想维护做人的尊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要么远走他乡,要么远离人世。当一切都无能为力时,死便是鸣凤惟一的选择了。可见,鸣凤之死正是尖锐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中体现。
其二是矛盾的复杂性。鸣凤悲剧的产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像是命中注定,但她仍怀有希望,“爱情的力量鼓舞她”,在惊悉自己许嫁之后,她向心上人觉慧伸出了求救之手。矛盾似乎有了可喜的转机,趋向缓解。然而,情节的发展并不随人意,由于觉慧正忙于“周报馆所发生的变故”,正辛勤撰稿,没有工夫来陪鸣凤散心,听她倾诉。当鸣凤欲开口求援时,被觉慧毫不客气地打断,劝她“耐心地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商量,现在安安静静地让我做事情”。接着一吻而支走了鸣凤。鸣凤为什么不直接开口呢?难道仅仅因为觉慧太忙而无心听其倾诉吗?不,而是因为鸣凤太痴太爱而不愿让他牺牲一切来救她,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
其三是矛盾的紧迫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使鸣凤的个性和命运得到充分展示。然而从矛盾开始到矛盾解决只限定在短短三天,面对这一“活着还是死去”的人生难题,矛盾更见其紧迫了。鸣凤该怎么办?她的生路在哪里?时间的紧迫更促使矛盾尖锐化,更加剧了矛盾冲突,使鸣凤有一种惊遭霹雳茫然无助的恐惧和紧张。三天对鸣凤而言,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她的生死鸿沟。跨过去了便是自由,落下去便是地狱。作者在这里把事件的记叙与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内心世界结合起来,把矛盾冲突造成的紧张气氛与细腻刻画、心理剖析的“慢镜头”巧妙地统一起来,从容深刻地展现鸣凤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收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SPAN>
</p>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十七岁的鸣凤单纯、可爱,一出场,给人带来的就是一种美好悦目的感觉:
……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材,瓜子的脸蛋也还丰润,在她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他们……
鸣凤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脚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实在没有法子可想。”她从太太房里出来又去找觉慧,因为能给她带来一线希望只有觉惠,但他忙于工作,对她的事一点也不知道,还责怪她:“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绝望、无助、痛苦,化作一朵朵凄清的泪花一并涌上鸣凤的心头,既然自己最心爱的觉慧都无法救自己,那还指望什么?于是,她想到了死,寻求最终的解脱。 ……最后,忧心重重地站起来,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惠,”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以这最后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死”是作为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激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声音已经渗透了整个寂静而黑的夜。不久,水面在剧烈的骚动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中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
一段花样的年华,就这样淹没在湖水中。
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她的死是她对觉慧的殉情。
鸣凤的死是壮美的,尽管是有些孤寂。 鸣凤的死是她与冯乐山一伙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但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
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这是整部小说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是矛盾的尖锐性。作者自己说创作《家》的目的是“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里“恶魔的爪牙”既是指腐朽的封建礼教,更是指那扼杀人性、扼杀自由、扼杀爱情的封建家族制。在一片浓浓的黑暗包围下的高公馆,高老太爷就是一切的主宰,他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的心目中,整个家的人和物都是他的私有财产,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任何人不能拂逆。为了维护高家的“利益”,他剥夺了一个又一个青年的幸福。瑞珏难产而死,梅抑郁而亡,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悲剧。可以说,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及家族利益,是一堵横亘在青年幸福之门的巨型黑墙,是一张撒向青年自由天地的险恶罗网,是套在青年身上的沉重枷锁。在这如磐的黑暗里觉慧与鸣凤相爱,无异于带着脚镣跳舞。高老太爷不只是一个垂死的老头子,而且是封建家长制、宗法制的集中代表,是这个黑暗制度在高家的代理人。因此,当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时,太太周氏无力相救,觉民只能叹惜,觉慧也只能空自呐喊。这就注定了鸣凤只能在以泪洗面、以痛苦自熬之后,孤寂地走向死亡。
矛盾的尖锐性就在于:鸣凤的嫁与不嫁不在于她爱与不爱,而是体现在追求幸福与扼杀幸福上,是青春爱情的召唤与腐朽制度之间的较量。然而,青春的力量如同压在巨石下的一棵小草,面对封建宗法制度这块巨石,鸣凤是太柔弱了。因此,她若想维护做人的尊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要么远走他乡,要么远离人世。当一切都无能为力时,死便是鸣凤惟一的选择了。可见,鸣凤之死正是尖锐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中体现。
其二是矛盾的复杂性。鸣凤悲剧的产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像是命中注定,但她仍怀有希望,“爱情的力量鼓舞她”,在惊悉自己许嫁之后,她向心上人觉慧伸出了求救之手。矛盾似乎有了可喜的转机,趋向缓解。然而,情节的发展并不随人意,由于觉慧正忙于“周报馆所发生的变故”,正辛勤撰稿,没有工夫来陪鸣凤散心,听她倾诉。当鸣凤欲开口求援时,被觉慧毫不客气地打断,劝她“耐心地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商量,现在安安静静地让我做事情”。接着一吻而支走了鸣凤。鸣凤为什么不直接开口呢?难道仅仅因为觉慧太忙而无心听其倾诉吗?不,而是因为鸣凤太痴太爱而不愿让他牺牲一切来救她,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
其三是矛盾的紧迫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使鸣凤的个性和命运得到充分展示。然而从矛盾开始到矛盾解决只限定在短短三天,面对这一“活着还是死去”的人生难题,矛盾更见其紧迫了。鸣凤该怎么办?她的生路在哪里?时间的紧迫更促使矛盾尖锐化,更加剧了矛盾冲突,使鸣凤有一种惊遭霹雳茫然无助的恐惧和紧张。三天对鸣凤而言,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她的生死鸿沟。跨过去了便是自由,落下去便是地狱。作者在这里把事件的记叙与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内心世界结合起来,把矛盾冲突造成的紧张气氛与细腻刻画、心理剖析的“慢镜头”巧妙地统一起来,从容深刻地展现鸣凤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收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SPAN>
</p>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