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扩展资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价。
到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包括粮食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粮价全面放开后,实行市场定价为主,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2、改革金融体制。
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
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等。
4、企业所得税的改革。
从1994年起,改革企业所得税,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的所得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种和税率的状况。
5、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基本上确定了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前,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特别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现代企业以企业集团、国有控股公司为主,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作用:
1、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粮食价格和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紧密结合,有利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汇率并轨的一举成功,为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条件。
3、所得税的统一,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了前提;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荐于2017-05-31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