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哪些著名宰相
明代著名的宰相有:李善长、胡惟庸。
1、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
2、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扩展资料: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
从秦始皇开始建立了封建王朝后,我们以为权力最大皇帝就是皇帝,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宰相才是最大权力的一个人。宰相制度由来已久,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就让相爷帮自己管理天下,毕竟一个人天天看一堆的竹简,的确很累。从秦始皇的李斯开始,封建皇朝出现了第一任宰相或者叫丞相,汉朝由于是延续秦朝的制度,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大不变化,不过汉朝的君主相对强势,宰相的权利受到一定的压制。
但是到了后来的王朝,宰相地位是越来越高,特别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任丞相,而一直他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所以曹操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没必要去取代汉朝,等他的儿子曹丕继位,才让汉献帝禅让。
而宰相的权力比皇帝还要大时代,是东晋时期。东晋时期延续的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渐渐许多有之臣形成了门阀,到了衣冠南渡后,东晋王朝虚弱不堪,权利被当时盘踞江南士族所掌握,导致了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而这里的王就是的琅邪王氏,还有一句是“天下苍生望谢安”的陈郡谢氏。这句就是后世诗人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两大家族,而他们是轮流推举自己家族子弟做宰相,导致司马家其实就是空壳子,只是名义上东晋的代表而已。
不过后来的皇帝也认识到了宰相权力过大的弊端,渐渐的开始减弱宰相的权力,在宋朝的时候宰相也不只有一位,而是出现了多位,不过当时来说,宰相的权利还是非常大,以宋神宗为例,当时的王安石变法,就是他支持,王安石作为宰相强有力的推行,不同意变法的人,纷纷被流放到外面,其中著名的当属苏东坡。
可惜王安石变法失败,不过并没有影响宰相权力的集中,到了元朝宰相的伤害性更大,由于元朝的结构和中原的不同,权力过大的宰相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元朝只有90年,却出现了数位皇帝,而且有些皇帝的位置还没坐热,就给权相们给换了人。
鉴于元朝和历代的教训,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开始重视宰相权力的使用,并且积极地寻找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初期他还是任用的宰相,毕竟一个人管理不了那么大的天下,可是后来胡唯庸案的发生,让他改变了想法,觉得宰相的权力集中,对于王权的威胁太大了。
就彻底取消了宰相这个位置,改由新的方法替代,从而建立一个各部门互相不统管,确立了六部的权力,但是相互有必须协助的架构,初期确实很好解决了相权过大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将最高决策权全部收归给皇帝所有,皇帝相当于兼任了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皇权的巅峰时期。但这样做的问题和汉武帝时期一样,皇帝个人再能干,精力毕竟有限,最终设立了“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来的历史上,“内阁”实际上就是承担了宰相的职能,其权力也越来越大。
后面就是清朝的军机处了,军机处实际上就是皇帝最亲信的人才能进入,谈不上对皇帝的制约,所以整个清朝并未出现任何如张居正、王安石般的权臣或名相。
明太祖朱元璋朝(公元1368~1398年) 洪武 徐 达 李善长 常遇春 赵 庸 汪广洋 廖永忠 胡惟庸
明惠帝朱允文朝(公元1398~1402年) 建文 齐 泰 黄子澄 方孝孺
明成祖朱棣朝(公元1402~1424年) 永乐 黄 淮 胡 广 解 缙 金幼孜 胡 俨 杨 荣 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公元1424~1425年) 洪熙 杨士奇 杨 荣 黄 淮 金幼孜
明宣宗朱瞻基朝(公元1425~1435年) 宣德 杨士奇 杨 荣 黄 淮 金幼孜 杨 溥
陈 山 张 瑛 权 谨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35~1449年) 正统 杨士奇 杨 荣 杨 溥 马 愉 曹 鼐 陈 循 苗 衷 高 谷 张 益
明代宗朱祁钰朝(公元1149~1457年) 景泰 于 谦 石 亨 陈 循 高 谷 王 文 江 渊 王一宁 萧 殂 商 辂 苗 衷 彭 时 俞 纲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57~1464年) 天顺 徐有贞 许 彬 薛 瑄 李 贤 吕 原 岳 正 彭 时 陈 文
明宪宗朱见深朝(公元1464~1487年) 成化 李 贤 陈 文 彭 时 吕 原 商 辂 刘定之 万 安 刘 羽 刘 吉 彭 华 尹 直
明孝宗朱祐樘朝(公元1487~1505年) 弘治 刘 吉 徐 溥 刘 健 丘 浚 李东阳 谢 迁
明武宗朱厚照朝(公元1505~1521年) 正德 刘 健 谢 迁 李东阳 焦 芳 王 鏊 杨廷和 刘 宇 曹 元 梁 储 刘 忠 费 宏 杨一清 靳 贵 蒋 冕 毛 纪
明世宗朱厚熜朝(公元1521~1566年) 嘉靖杨廷和 蒋 冕 毛 纪 费 宏 贾 咏 杨一清 谢 迁 翟 銮 方献夫 夏 言 顾鼎臣 严 嵩 许 赞 张 治 李 本 徐 阶 袁 炜
明穆宗朱载后朝(公元1567~1572年) 隆庆 徐 阶 李春芳 郭 朴 高 拱 陈以勤 张居正 赵贞吉 殷士儋 高 仪 吕调阳
明神宗朱翊钧朝(公元1572~1620年) 万历 张居正 吕调阳 张四维 马自强 申时行 潘 晟 余有丁 许 国 王锡爵 王家屏 赵志皋 张 位 陈于陛 沈一贯 沈 鲤 朱 赓 于慎行 李廷机 叶向高 方从哲 吴道南
明光宗朱常洛朝(公元1620年8~9月) 泰昌 方从哲 叶向高 刘一燝 沈 灌 韩 ?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明熹宗朱同校朝(公元1620~1627年) 天启 叶向高 刘一燝 沈 灌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孙如游 孙承宗 顾秉谦 朱国祯 朱延禧 魏广微 周如磐 黄立极 丁绍轼 冯 铨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普
明毅宗朱由检朝(公元1628~1644年) 崇祯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普 来宗道 杨景辰 周道登 钱龙锡 李 标 刘鸿训 成基命 周延儒 何如宠 钱象坤 温体仁 孙承宗 文震孟 吴宗达 郑以伟 徐光启 钱士升 何吾驺 王应熊 张至发 黄士俊 孔贞运 林 焊 贺逢圣 刘宇亮 傅 冠 薛国观 程国祥 杨嗣昌 方逢年 蔡国用 范复粹 姚明恭 张四知 魏照乘 谢 升 陈 演 魏藻德 黄景昉 吴 发 李建泰 方岳贡 范景文 丘 瑜
二、简介(节选):
1、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2、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3、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