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国要攻打秦国
1、秦国要灭六国,六国先下手为强,主动攻打秦国。
2、在秦国强大以后,六国又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对付秦国,因此要联合攻打秦国。
3、在秦国之前衰弱的时候,由于六国一致将秦国看成是西方蛮荒之国,因此想把秦国瓜分了(六国有不允许一个国家单独灭其他国家的维持均势的潜规则)。
战国中后期,秦国开始强大,引起其他六雄的戒心。在公孙衍、苏秦等纵横家的游说下,六国共有五次合众攻秦。
除了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因秦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使得联军主动撤走之外,实际发生对抗的一共为四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倡导下,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第二次在公元前296年,在孟尝君倡导下,齐湣王主盟的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
第三次为信陵君倡导的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47年,第四次是公元前241年赵国将军庞煖倡导的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
扩展资料:
秦国是经历过最彻底变法的国家,因此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政治制度好,所以六国之民皆降秦而没有死战。秦
国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有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江汉平原几大粮仓作支撑,基本就没有缺过粮。最后秦国是法治国家,六代七君没有出一个昏君,君明臣贤,故秦国的实力强大。
秦国之强,根本在于政治,军事是政治发展的表面结果。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那一代秦王不是任用能人,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山东六国联合,是各怀鬼胎,再加上六国君庸臣昏,被秦所灭是时间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合纵攻秦之战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元前318年,经过苏秦的游说,楚赵燕齐等几国联合,共同伐秦。因为楚国最为强大,楚怀王被推为纵长。屈原等眼光长远的政治家,一致支持合纵之策,因为楚国最大的威胁毫无疑问来自秦国。
虽然实力与楚国相当,但秦国扩张的欲望,是六国中最为强烈的。对于楚国而言,团结六国,共同抗秦,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扩展资料
秦国的崛起和最终统一六国的原因:
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在战国末年变法图强的年代,秦国最早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军事体制改革。《过秦论》中所谓“奋六世之余烈”。
指的就是秦始皇借助六代秦王以来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从体制上成为了一个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强国,碾压六国。再往前推,春秋时代的秦王们向西拓展的土地也为秦国奠定了疆土基础。
除了外部的扩张和体制改革对资源调配效率的提升,秦国在原有的国土内部也进行了极力的开发。提高关中盆地的产能,对于秦国巩固原有的经济基础大有帮助。而这一系列工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郑国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
首先,从来都没有六国一起攻打秦国的情况,倒是有几次五国攻秦。
再次,题主想问的可能是为什么总是看见很多国家一块打秦国。
实际上,楚国曾经同时和秦韩魏齐四个国家作战,齐国曾经被五个国家群殴,赵国曾经招待过五国精锐部
队万人。
不过一块联合掐秦国的次数确实是最多的,因为到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了。这就好
比,班级有十个男生,有一个男生长得又高又壮跆拳道黑带九段相扑高手散打能人,这个时候班级打起群
架,那哥们想把你们一个一个打死,你们会怎么选择呢?正常的选择肯定都是九个人或者几个人报团殴
他。
题主可能说 我选择跟那哥们到一块殴别人。
同理,在战国时期,确实有很多国家有类似的选择,他们想投靠秦国保命,但最后呢?
于是才有了《六国论》,这篇课文大家应该都学过。
从春秋发展到战国,当时聪明的人已经意识到,诸侯之间已经不再追求称霸诸侯匡扶周室了,而是兼并天下取而代之。
而基本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合纵与连横,合纵则楚胜,连横则秦胜,而至于合纵还是连横,诸侯们考虑的还是维持春秋时期的稳定,函谷关之前由于张仪合纵的成功,使得楚国一蹶不振,秦有兼并天下势头,而五国连横想要给秦国一点教训,可惜失败,从此无人能再阻止秦国吞并天下。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去攻打秦国,而不去打魏国,赵国,因为它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即时有类似燕国攻打赵国的行为,也被看作是愚蠢的行为。
而之所以发展成合纵连横的关系,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三姓分晋,如果晋还在,或者智伯代晋,秦国都不会一统天下的。
1、秦国要灭六国,六国先下手为强。
2、在秦国之前衰弱的时候,由于六国一致将秦国看成是西方蛮荒之国,因此想把秦国瓜分了(六国有不允许一个国家单独灭其他国家的维持均势的潜规则)。
3、在秦国强大以后是怕秦国灭其他国家而六国又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对付秦国,因此要攻打秦国。
二、六国攻打秦国的合纵计谋没有成功的原因:
1、六国虽然想合纵攻打秦国,但是六国各怀鬼胎,各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不团结,不能整合六国的力量,所以在多次攻打秦国时,临阵逃脱的军队不在少数。
2、秦国实力强大,变法彻底,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历代君主相对比较英明,军队实力强大,斗争策略有效。
3、①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②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打破了“合纵”;③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六国跟秦国,六国基本还是奴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变井田制为阡陌制,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这是社会生产力之间的斗争。六国没有打败秦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魏国国君魏惠王即位,称王。从此魏国成了王制国家,比以前高了一层。魏惠王重用庞涓攻打天下,庞涓率魏军三万攻打齐国,齐国大王齐威王任用孙膑为齐国军师,率齐军攻打魏国。最终魏国元帅庞涓在马陵战死,魏国从此衰弱下去,齐国成为中原霸主以后,开始统一天下。
战国中期,秦国被东方六大国看作蛮荒之地,秦国国君秦孝公启用卫国人公孙鞅在秦国变法,秦国开始强大起来,秦孝公赐给公孙鞅商丘这块地盘,从此公孙鞅改名商鞅。商鞅在秦国有极大的威信。有一次,秦孝公的儿子赢驷拿鞭子打商鞅,秦孝公不仅让商鞅惩罚赢驷,还封商鞅为商国之君。商鞅便把秦国太子赢驷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秦孝公死后,赢驷继位;赢驷就是秦惠文王,赢驷十七岁当上秦国国君,十九岁把“国君”这个称号改为“大王”。赢驷就是秦国第一位大王(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为了报复商鞅,便把商鞅五马分尸,商鞅一死,没有外国人敢来秦国当官了,洛阳人苏秦先去秦国,然而秦惠文王不想重用苏秦,便把苏秦乱棍打出秦国王宫,苏秦就去燕国,劝说燕国国君燕文公,苏秦看上了燕文公的王后,于是苏秦经常与燕国王后私通。燕文公给了苏秦五万两黄金,让苏秦去游说那几个国家的国王,很快苏秦游说了六个大国抗击秦国,苏秦一回到燕国,一见燕国王后,便上前吻她,一男一女正在欢迷中,燕文公正好来了,苏秦赶紧穿上衣服,起身从后门走了,燕、赵、楚、齐、魏、韩六个国家结成盟约,共抗秦国。苏秦说:“如果六国联合起来打秦国,六国的兵马比秦国多十倍,据我观察,秦国兵马不出六十五万,再加上秦国国都的兵马共七十万。而六国全部兵马加起来共一百万大军,秦国不足矣抗击六国。”合纵六国,让秦国几十年来不敢攻打东方六国。不久,燕文公去世,苏秦与燕国王后更加猖狂,竟大胆私通。
后来,苏秦死在了齐国,合六国共抗秦国的计划彻底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