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戏金蟾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来源于道家的典故。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仙。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
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给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
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扩展资料
刘海戏金蟾的寓意
由于刘海戏金蟾是来自民间的一个传说典故。在它历经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寓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是我们现如今还为之动容并且深信不疑的美好寓意。
财源兴旺——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把刘海抬上了财神的宝座,说明只要刘海戏金蟾,金蟾就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在哪里。佩戴翡翠刘海戏金蟾寓意求财祈福,财源广进,大富大贵的美好心愿
幸福美满——刘海戏金蟾寓意给予人们幸福一生,万事如意,美美满满的祝福。刘海戏金蟾的另一个传说是刘海因其妻子是仙人曾化身为金蟾的机缘巧合而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
吉祥———刘海戏金蟾的寓意非常广泛,并不仅局限于刘海作为主人公。蟾蜍,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因此常被古代的人们当成避五病、镇凶吉的吉祥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出自道家典故。
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仙。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
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
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给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
扩展资料:
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考证,刘海戏金蟾,人物原型出自后梁燕山。后梁燕山有位姓刘名玄英的读书人,原名操,号海蟾,字宗成。
此人好谈性命,崇拜黄老之学。传说刘海蟾两次遇到神仙,第一次遇到正阳祖师,第二次遇到“吕祖。
据 《神仙通鉴》记载:初遇正阳祖师,授以金液还丹之旨,遂弃官学道。后遇吕祖,乃改名玄英号海蟾子。复授以金丹之要,遁迹终南,修真成道。
有人说他是道教北宋第四祖。元代至元年间被封为明悟弘道真君。武宗时加封为纯佑帝君。有古籍说他是后梁广陵人,也有说他是后梁陕西人。
据说,有一天一位自称真阳子的道人前来拜访,和他大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海蟾终于大彻大悟,弃官学道,遁迹终南山下。
丹成后登录仙班,化鹤而去。道教南宗把他奉为祖师。正阳道人就是钟离祖师。吕祖指的是吕洞宾。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号纯阳子。
吕洞宾因科举不第而浪迹江湖,遇到了正阳子钟离权,钟离权赠与他丹诀,并把他带到终南山修道。
吕洞宾应该是刘海蟾的师兄弟,刘海戏金蟾亦称刘海戏金钱或刘海洒钱。后人把刘海蟾这个名字一分为二刘海、金蟾。又把这两个名字敷衍为刘海戏金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海戏金蟾
刘操出家后潜心研究,刻苦修炼,终成大道。曾著有《海蟾子还丹歌》、《至真诀》(均收录在《道藏》中)。因之被道教奉为北五祖之一。
刘海蟾戏剧性的出家过程,刻苦修炼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在道教南北两派中的重要地位,自宋、元以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元世祖封其为“明悟宏道真君”,传说也越来越多。
在诸多传说中,以“刘海撒金钱”的传说流传最广。由于传说众多,不免讹误,竟将刘操散金钱修道一事演义为“刘海蟾撒金钱”故事,继而又演又为“刘海戏金蟾”等等。
“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形成很早,宋人李石所著《续博物志》中已有记载,元代画家颜辉所作《虾蟆铁拐两仙人图》中之“虾蟆仙人”即刘海蟾。明代的《四仙古像图》,刘海蟾亦位列其中。
明清和民国时期,我国北方的民间年画多数将刘海蟾画成两手持一串金钱翩翩起舞的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当代许多画家也都画过“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我国一些地方戏曲中也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等剧目。
有趣的是:刘海蟾出家时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而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他却总是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童形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则故事,说的是苏州一贝姓财主家,一天,门前来了一位少年,自名曰“阿宝”,说是前来作仆人的。正月十五元宵夜,他抱小主人上街观灯,过了大半夜才回来,急坏了主人。询问后得知:阿宝嫌苏州灯不好看,到福州去了一趟,主人不信,心想:两三时辰,数千里地怎可打来回。但小主人学说的地方和场景确实是福建,并且手里拿的鲜荔枝也是福建所产。又过了几个月阿宝从主人家水井中钓出一只三足蟾,以彩绳拴了,肩负而去。大家始悟阿宝原来是仙人刘海蟾所化。于是少年阿宝便成了后世画图中的刘海蟾形象了。
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民俗钱不只本文所谈的一种,还有其他几种造型。在如今的一些古钱店里或邮币市场上偶尔能见到,皆明、清或民国时期所铸,以民俗钱的形式传播着这一优美的神话故事。
参考资料:http://cache.baidu.com/
刘操出家后潜心研究,刻苦修炼,终成大道。曾著有《海蟾子还丹歌》、《至真诀》(均收录在《道藏》中)。因之被道教奉为北五祖之一。
刘海蟾戏剧性的出家过程,刻苦修炼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在道教南北两派中的重要地位,自宋、元以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元世祖封其为“明悟宏道真君”,传说也越来越多。
在诸多传说中,以“刘海撒金钱”的传说流传最广。由于传说众多,不免讹误,竟将刘操散金钱修道一事演义为“刘海蟾撒金钱”故事,继而又演又为“刘海戏金蟾”等等。
“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形成很早,宋人李石所著《续博物志》中已有记载,元代画家颜辉所作《虾蟆铁拐两仙人图》中之“虾蟆仙人”即刘海蟾。明代的《四仙古像图》,刘海蟾亦位列其中。
明清和民国时期,我国北方的民间年画多数将刘海蟾画成两手持一串金钱翩翩起舞的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当代许多画家也都画过“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我国一些地方戏曲中也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等剧目。
有趣的是:刘海蟾出家时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而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他却总是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童形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则故事,说的是苏州一贝姓财主家,一天,门前来了一位少年,自名曰“阿宝”,说是前来作仆人的。正月十五元宵夜,他抱小主人上街观灯,过了大半夜才回来,急坏了主人。询问后得知:阿宝嫌苏州灯不好看,到福州去了一趟,主人不信,心想:两三时辰,数千里地怎可打来回。但小主人学说的地方和场景确实是福建,并且手里拿的鲜荔枝也是福建所产。又过了几个月阿宝从主人家水井中钓出一只三足蟾,以彩绳拴了,肩负而去。大家始悟阿宝原来是仙人刘海蟾所化。于是少年阿宝便成了后世画图中的刘海蟾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