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300字概括,急!

 我来答
dymm2006
高粉答主

2013-05-04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2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5881万
展开全部
明清的科举制度,可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即会试、复试和殿试。此外,还有一次朝考。[2]院试院试:明清时代,凡应考生员(或称秀才)的读书人,称为“童生”(或称儒生),童生在应院试以前,必须经过县试和府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县试录取后才能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府试录取后才能参加院试。院试由学正主持。通过院试录取后,一个童生才能取得生员(即秀才)的称号,生员又分附生、增生和廪生。初进学的秀才称附生,经过岁考、科考成绩优异者,才可以升为增生或廪生。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生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二、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岁贡)、选贡(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恩贡(凡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学岁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又清代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也称为恩贡)、纳贡(由生员纳捐的,明代准许生员纳资入监)。清代有恩贡、拔贡(清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2名,州、县学各1名,由各省学正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称作拔贡。拔贡若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副贡(在乡试录取名额以外列入备取的,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贡)、岁贡、优贡(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过廷试后可分别任用为知县、教职等)、例贡(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依例捐纳,故称例贡)。以上五贡都算正途出身,经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可以直接授官。但贡生不能参加会试,如要参加会试,必须先参加乡试,取得举人资格方可。贡生照例要入国子监读书,叫做“坐监”,坐监期满称为监生。监生还可以用钱捐纳,在明代宗景泰中,就有这种例子。清代更加盛行,后来变得非常滥了,中晚期后,监生这一名称,多为捐纳以应乡试和求官的用途,并没有真才实学。[2]乡试乡试:明代的乡试开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自此以后,每三年(逢子、卯、午、酉年)考一次,五年考两次,称为正科。此外,若遇万寿、登极、或各种典庆而加科的,称为“恩科”。乡试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参加乡试的,必须是生员或出了贡的生员,没有考上生员而以其他方式取得监生资格者,也可以参加考试。乡试被录取的,称为“举人”,榜上第一名的,称为“解元”,第二名的,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的,称为“经魁”,第六名的,称为“亚魁”,其余皆称为“文魁”。在明、清两代,考上举人,不但可以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就是考不上进士,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清代规定,考不上进士的举人,经过“大挑”分等,授以知县、学正或教谕。会试会试:明清制度,各省举人赴京应进士考试的,称为“会试”。每三年一科,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会试是由礼部主办的,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2]复试复试:明及清初,会试录取的贡士并不复试,自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科始,订立复试制度。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定制,各省举人到京后,一律要先复试,未经复试,不能参加会试。复试分一、二、三等,等级和以后授官有关系。殿试殿试: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太祖在奉天殿策问会试中选贡士,一甲三人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以次授官。清仿明制,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定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即胪唱传名)。传胪后,第一名钦点状元(也称殿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2]朝考朝考:殿试传胪后三日,还有一次朝考,朝考分一、二、三等。这次考试与功名没有关系,专是为了选庶吉士和授与官职而设的。挑选的方法是按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所取等级而决定。如果复试一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为“四”;或复试二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为“五”,都可以入翰林院当庶吉士。以下则分别授予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最下的也分发外省当知县。科举考试是明清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清代统治者还特设制科,以招揽人才。所谓“制科”,就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
追问
概括点行吗?300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491702134
2013-05-04 · TA获得超过2.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94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782万
展开全部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