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国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亲 快哦!!! )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他一方面宣扬。“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孔子哲学观中唯心与唯物和他的政治观中保守与改良的矛盾有密切的联系。 社会学方面著名的主张是“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这些原则在古代曾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格言今天仍具有普世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主张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 孔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很有价值。 他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即打破氏族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使学生感到有问题时才加以指点。“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要求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闻一知十”‟“告诸住而知来者”。要抓住问题的核心领会精神实质。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解答。 这些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发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本人学识渊博但总感到自己知识不足还教育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特别提倡勤学多问“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面改之”(《述而》)。 孔子很注意学习与思考结合以学为思的基础。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吸收新知识与复习已有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主张言行结合反对讲空话。提倡“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孟子 先秦儒家第二大师孟子(前385----前304?)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之门人。他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却不曾做官终生以授徒讲学为业。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由他本人讲论并与弟子共同编定的《孟子》七篇中。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观的精华。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所谓“易位”、“变置”都是撤换的意思。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把君臣之间看成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等的关系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的义务。 在土地制度上盂子主张使“民有恒产”。奴隶是没有个人产业的。 孟子认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膝文公上》)。 孟子哲学的核心是“性善论”和“良知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人格道德基本观念的萌芽“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孟子又说:“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则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孟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学习要从内心反求诸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刚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孟子还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宋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盂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3.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长)后来隐居不仕。《老子》又名《道德经》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不一定完全是他本人所著可能经过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加工和补充。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形容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下只列章名
展开全部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不能做为演讲的题目,这是讲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