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 我来答
happy_feiyang
2008-05-24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72
采纳率:40%
帮助的人:1289万
展开全部
中国社会的转型远不如经济的转型那样来得顺利,更不能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定型了。然而,中国自从2006年确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社会转型真正开始有了明确的指向。

中国经济转型从1978年开始,到2003年之后,基本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开发型国家模式。然而,关于中国社会向何种模式转型,即中国社会定型的目标模式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学术上存有争议的话题。应当说,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也接受了和实现着一些体现人类共同愿望和政治诉求的价值观。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受到了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约束。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就日益显示出来。最重要的转型特点就是政治转型继续按照中国价值观而非英美价值观推行。进一步说,目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并不主要是指政治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也受制于有关前提约束,这些前提约束条件可以归纳为:第一,中国始终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社会转型的基本原则。第二,中国始终坚持由共产党来主导社会转型。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第四,中国已经形成的法律框架和政治体制。中国的转型始终受到前提条件的约束。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实际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性。

从官方的意识形态看,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社会转型的目标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提出这个目标模式的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和谐社会的一些理论解释: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理想社会状态的释解;第二,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公平社会的理念;其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认识;其四,中国经济转型期中的一些认识。但是,和谐社会作为一种转型目标模式还缺乏理论概括。

总的说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看是一次巨大的、开创性的人类行为实验,目前的理论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场巨大实验。所以理论解释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僵局迟早是需要打破的。

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社会转型远不如经济转型成功。批评最突出的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误用了经济转型的方式,在社会事业领域大力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而导致社会公益活动的变异。

社会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属性和规律性。第一,社会事业与经济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经济产业追求效率,社会事业追求公平。其实,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并不是经济产业与社会事业的本质区别。而是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外在表现形式。第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致呈现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种客观性。由于各个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诱因、条件、服务对象等的差异,因而从历史角度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及其到达的水平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先有后。认识到社会事业具有的这三种客观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发展社会事业的科学性和自觉性,避免冒进和保守两种失误。

参考资料: http://www.17net.net/Article/508/2465.html

西海岸小叮当
2008-05-24 · TA获得超过10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4万
展开全部
李曙光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并未完成转型;真正的市场经济所必需完善的宪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硬约束”的破产机制这两个前提目前仍不具备。20多年经济改革成功的路径既可以说是“渐进”的,也可以说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走的是一条特殊的“政策之治”的路径。改革以政府、政策为主角,其目标是寻求短预期性和效率公平的关系。保证了中国改革在一条平缓、灵活、绕开改革的死结、追求立竿见影、机会主义和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的道路上发展,但也阻碍了“依法治国”和普遍性的游戏规则的施行,并诱发了就业、三农、两极分化、腐败等问题。经济市场化程度呈现不平衡的特点,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由政策之治迈向法治之治将是下一步的改革战略抉择。法治的作用一是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二是约束经济人的行为,实现秩序公正。在改革的关键性的“决战”阶段,法治与人治的深层次矛盾将变得明显。

参考资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