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瓶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会瞬间结成冰,从上到下速度很快
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因为瓶子里的液体处于“过冷”状态——液体温度低于冰点,但液体却没有凝固。这是因为它需要一些力量来启动凝固的过程,使少量液体分子能够整齐排列成晶体的样子,而不是像液体中那样。这一过程叫做“成核作用”。
这有助于一些液体分子首先形成一个晶体状的凝结核,其他分子可以围绕它排列。开始固化过程的可能是一粒灰尘,容器表面的一个粗糙点,或者当你迅速从冰箱中取出瓶子时的一个冲击波。
扩展资料
过冷实验:
1、冷藏软饮料(最好是玻璃瓶,比如啤酒)三小时。
2、在整个过程中,不要摇晃瓶子或冰箱,否则会发生故障。
3、3小时后,轻轻取下瓶子,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敲倒,使液体振动,你会发现里面的液体会立即冻结而变成固体。
水结冰的时候势能是降低了,而降低的部分就是释放出来的热量。 当然分子势能和分子之间的距离不是绝对的正相关,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不单调的分段函数。
在某些区段里面就会出现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变小的异常情况,水结冰就正好在这个区段里面,所以体积就会变大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冷现象
2024-08-07 广告
液体过冷现象。冰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结晶的过程,如果原本水中已存在结晶核(冰晶),低于其标准熔点的液体的水分子就会在核周围形成结晶结构,依附在冰晶上,结成冰的过程就可以进行。但是有些水太洁净,没有尘埃和杂质。
容器又非常干净而平滑,缺少这样的晶核,冰晶就因无处可依附而不能形成,于是温度轴上的液体部分可以一直延伸,即使温度低于冰点(0°),水仍然会维持在液体的状态,直到均匀核化结晶生成。
扩展资料:
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新相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成核和晶体生长。当海浪的液体冷却到480摄氏度时,并没有结晶,而温度继续下降到440摄氏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冷。这种液态叫做过冷态,也叫亚稳态。亚稳态是液相固相转变的先决条件。
新相的形成必须经历“过饱和”或“过冷”等条件。只有当相变的驱动力破坏了亚稳态时,相变才会向结晶方向进行。结晶中心在亚稳定状态下形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没有外界提供的结晶中心。因此,在亚稳状态下自发形成小分子基团,成为结晶中心。
这就是为什么在海浪的液固相转变过程中,当冷却到冰点温度时不会发生结晶,而只有当温度下降到440C,然后上升到冰点温度时才会发生结晶。如果在亚稳态时液体具有非均相结晶中心,则在非均相结晶中心上形成核胚。
可是它是在零下11℃呢,为什么在之前不结冰呢
可是原理是什么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