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问题发现真理的小故事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束普通的鲜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孕育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这是发生在3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平素非常喜爱鲜花,但他却没有时间去逛花园。于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间里摆上几个花瓶,让园丁每天送些鲜花来以便观赏。一天,园丁送来几束紫罗兰。正准备去实验室的波义耳立即被那艳丽的花色和扑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进了实验室后,他把紫罗兰往桌上一放,就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就在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一不小心将酸液溅出了少许,而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波义耳叹息之余立即将紫罗兰拿到水中去冲洗,谁知这下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紫罗兰转眼间变成了“红罗兰”,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波义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液试验起来。实验结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罗兰变成红色。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变成什么颜色呢?紫罗兰能变色,别的花能不能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其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波义耳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很快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性质,波义耳和助手们搜集并制取了多种植物、地衣、树皮的浸出液。实验表明,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衣类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自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不剂正式确定下来了。以后波义耳又用石蕊试液把滤纸浸、晾干,切成条状,制成了石蕊试纸。这种试纸遇到酸溶液变红,遇到碱溶液变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应用波义耳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②通过实验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③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克,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克。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①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②。由于这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
1817年,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曾参加了一家硫酸工厂的经营。这家工厂所
用的原料就是来自法龙镇的黄铁矿。工厂的老板毕尤格林先生发现,利用法
龙镇的黄铁矿所得的硫磺,在制取硫酸过程中,总会在铅室的底部凝结有红
色粉末状物质:如果改用别处的硫磺为原料,在铅室的底部就没有这种现象
发生。后来,毕尤格林就找了几位化学家一起去研究探讨这一现象。他们认
为,在铅室底部沉积的物质中,可能含有砷。毕尤格林害怕烧灼砷会造成毒
害事故,因此就不再采用法龙镇出产的黄铁矿了。
贝采利乌斯以一个化学家所特有的敏感,预见到这里面一定有在科学上
值得探讨的内容。于是,他放弃了正在写的一册化学教程的工作,立即转入
到分析这“红色物质”的工作中来。他首先燃烧了250千克法龙镇出产的黄
铁矿,便得到了一定数量的硫磺。所沉淀的红色粉末,却只有3克左右。他
仔细地分析了这3克物质,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贝采利乌斯
把燃烧后的灰烬收集起来,再将它用试管加热。哎呀!这是什么味道?一股
腐败蔬菜的臭味,直冲鼻子。贝采利乌斯被呛得有点受不了,头也痛起来了。
他马上打开了实验室的窗户,苦苦地思索着。在他所熟悉的物质中,哪种元
素燃烧后的味道是这样的呢?难道这正是“地球”?
贝采利乌斯在激动之余立即挥笔写信给在英国的好友——伦敦的马塞特
博士。告诉对方,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兹命名为“地球”(拉丁文愿意)
的元素碲也在这里发现了。信刚刚寄出去,他却又疑惑起来了。红色粉末燃
烧的气味虽与克拉普罗兹实验时发现的气味相同,但并没有分离出碲的单质来。怎么能肯定里面一定是碲呢?于是,他开始深深地责备自己的不慎重。
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找到碲单质,“以便对这种物质有一个较准确的概念”。
于是,贝采利乌斯便把铅室底部所沉积的红色粉末全部取出来,不厌其
烦地进行了反复实验。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比较,认为这发出臭味的果然不
是碲,而是一种从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新的元素。1818年2月6日,贝采利乌斯写了一封信给马塞特博士,在信中他纠正了前次信中的错误,并把自己的
新发现告诉给这位英国化学家。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平素非常喜爱鲜花,但他却没有时间去逛花园。于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间里摆上几个花瓶,让园丁每天送些鲜花来以便观赏。一天,园丁送来几束紫罗兰。正准备去实验室的波义耳立即被那艳丽的花色和扑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进了实验室后,他把紫罗兰往桌上一放,就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就在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一不小心将酸液溅出了少许,而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波义耳叹息之余立即将紫罗兰拿到水中去冲洗,谁知这下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紫罗兰转眼间变成了“红罗兰”,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波义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液试验起来。实验结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罗兰变成红色。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变成什么颜色呢?紫罗兰能变色,别的花能不能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其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波义耳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很快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性质,波义耳和助手们搜集并制取了多种植物、地衣、树皮的浸出液。实验表明,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衣类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自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不剂正式确定下来了。以后波义耳又用石蕊试液把滤纸浸、晾干,切成条状,制成了石蕊试纸。这种试纸遇到酸溶液变红,遇到碱溶液变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应用波义耳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②通过实验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③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克,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克。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①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②。由于这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
1817年,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曾参加了一家硫酸工厂的经营。这家工厂所
用的原料就是来自法龙镇的黄铁矿。工厂的老板毕尤格林先生发现,利用法
龙镇的黄铁矿所得的硫磺,在制取硫酸过程中,总会在铅室的底部凝结有红
色粉末状物质:如果改用别处的硫磺为原料,在铅室的底部就没有这种现象
发生。后来,毕尤格林就找了几位化学家一起去研究探讨这一现象。他们认
为,在铅室底部沉积的物质中,可能含有砷。毕尤格林害怕烧灼砷会造成毒
害事故,因此就不再采用法龙镇出产的黄铁矿了。
贝采利乌斯以一个化学家所特有的敏感,预见到这里面一定有在科学上
值得探讨的内容。于是,他放弃了正在写的一册化学教程的工作,立即转入
到分析这“红色物质”的工作中来。他首先燃烧了250千克法龙镇出产的黄
铁矿,便得到了一定数量的硫磺。所沉淀的红色粉末,却只有3克左右。他
仔细地分析了这3克物质,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贝采利乌斯
把燃烧后的灰烬收集起来,再将它用试管加热。哎呀!这是什么味道?一股
腐败蔬菜的臭味,直冲鼻子。贝采利乌斯被呛得有点受不了,头也痛起来了。
他马上打开了实验室的窗户,苦苦地思索着。在他所熟悉的物质中,哪种元
素燃烧后的味道是这样的呢?难道这正是“地球”?
贝采利乌斯在激动之余立即挥笔写信给在英国的好友——伦敦的马塞特
博士。告诉对方,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兹命名为“地球”(拉丁文愿意)
的元素碲也在这里发现了。信刚刚寄出去,他却又疑惑起来了。红色粉末燃
烧的气味虽与克拉普罗兹实验时发现的气味相同,但并没有分离出碲的单质来。怎么能肯定里面一定是碲呢?于是,他开始深深地责备自己的不慎重。
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找到碲单质,“以便对这种物质有一个较准确的概念”。
于是,贝采利乌斯便把铅室底部所沉积的红色粉末全部取出来,不厌其
烦地进行了反复实验。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比较,认为这发出臭味的果然不
是碲,而是一种从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新的元素。1818年2月6日,贝采利乌斯写了一封信给马塞特博士,在信中他纠正了前次信中的错误,并把自己的
新发现告诉给这位英国化学家。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863597.html?si=7
展开全部
1665年,23岁的牛顿大学毕业,留在了大学研究室。但就在这年6月,鼠疫流行,学校被迫停课放假,牛顿回到了家乡沃尔斯索普村。牛顿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年,这是近代科学史上极其光辉的两年,因为牛顿后来的三大发现,都是这时开始萌芽的。
牛顿在乡下生活期间,一直在梳理大学学习中碰到的种种谜团,他的全副身心一直被物体运动的原因占据着。
在古希腊,人们把所看到的运动分作三类:地面上的运动、落体运动和星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对三类运动的原因都作过说明,他认为力是地面上物体运动的原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落体落向地球;星体与地上物体不同,它们的特殊本性体它们保护永恒的运动。
牛顿知道,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前两种解释做出了否定的结论,但亚里士多德的星体运动理论对不对呢?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日运转;开普勒找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伽利略证明了行星的运转。但是它们为什么要那样运转?对此谁也没有做出过明确的回答。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牛顿曾翻遍了有关天体运行的书籍,却仅仅找到了在科学上站不住脚的近乎幻想的说法:古希腊人认为有引力存在;哥白尼说“引力是按照神的意志,给予物质各部分的自然属性”;开普勒说“月球被地球索引着;相反月球也吸引着地球上的海水。从太阳那里,有一只肉眼看不见的巨大的手,伸向行星,拉着这些行星跟太阳一起旋转”。
天体运行难道真是引力作用的结果?那么引力又是什么呢?牛顿一直在想着这些问题。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顿下意识地向后院的苹果园走去。园子里,苹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苹果,空气中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对此,牛顿全然不觉。
突然,“吧嗒”一声,树上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牛顿的思路一跳:咦!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难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着它?!
牛顿立即进行了联想:一个人站在山崖上,把一块石头轻轻地抛出,石头就会落到不远处的地上;如果他用的力更大,石头就会落得更远;若力足够大时,这石头就将不再落到地面上,而是围绕地球旋转起来;要是地球没有引力,这石头就会朝着他抛出的方向照直飞去。
推而广之,月球以一定的距离绕地球转动,就是因为月亮总是向地球下落的缘故。引力就像一头拿在小孩手中,一头拴着小石头的绳子一样,从小孩手中牵引着小石头滴溜溜地转圈。
牛顿豁然开朗:只要证明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确实就是月亮绕地球运行所需的向心力,那么筥星体间都有相互吸引力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了。
结果,牛顿的计算证明了引力的存在,他还找出了计算引力的公式:在同一时间里,月球向地球下落的距离是苹果下落距离的三千五百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引力的减弱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由此证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围绕自己转动的力,以及太阳使行星围绕自己转动的力,都是相同的。古希腊人说的三类运动实际上受同一规律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动用这一规律就可以概括起来。
就这样,牛顿完成了人类誝自然的历史中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把人们过去一向认为截然无关的地球上世俗物体的运动与天上的神圣的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理论之中。由于牛顿引力定律证明,不论天上地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这种引力,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万有引力”。
伟大的牛顿,以敏锐的眼光,从人们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捕捉到科学的真理之光。
牛顿在乡下生活期间,一直在梳理大学学习中碰到的种种谜团,他的全副身心一直被物体运动的原因占据着。
在古希腊,人们把所看到的运动分作三类:地面上的运动、落体运动和星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对三类运动的原因都作过说明,他认为力是地面上物体运动的原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落体落向地球;星体与地上物体不同,它们的特殊本性体它们保护永恒的运动。
牛顿知道,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前两种解释做出了否定的结论,但亚里士多德的星体运动理论对不对呢?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日运转;开普勒找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伽利略证明了行星的运转。但是它们为什么要那样运转?对此谁也没有做出过明确的回答。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牛顿曾翻遍了有关天体运行的书籍,却仅仅找到了在科学上站不住脚的近乎幻想的说法:古希腊人认为有引力存在;哥白尼说“引力是按照神的意志,给予物质各部分的自然属性”;开普勒说“月球被地球索引着;相反月球也吸引着地球上的海水。从太阳那里,有一只肉眼看不见的巨大的手,伸向行星,拉着这些行星跟太阳一起旋转”。
天体运行难道真是引力作用的结果?那么引力又是什么呢?牛顿一直在想着这些问题。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顿下意识地向后院的苹果园走去。园子里,苹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苹果,空气中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对此,牛顿全然不觉。
突然,“吧嗒”一声,树上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牛顿的思路一跳:咦!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难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着它?!
牛顿立即进行了联想:一个人站在山崖上,把一块石头轻轻地抛出,石头就会落到不远处的地上;如果他用的力更大,石头就会落得更远;若力足够大时,这石头就将不再落到地面上,而是围绕地球旋转起来;要是地球没有引力,这石头就会朝着他抛出的方向照直飞去。
推而广之,月球以一定的距离绕地球转动,就是因为月亮总是向地球下落的缘故。引力就像一头拿在小孩手中,一头拴着小石头的绳子一样,从小孩手中牵引着小石头滴溜溜地转圈。
牛顿豁然开朗:只要证明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确实就是月亮绕地球运行所需的向心力,那么筥星体间都有相互吸引力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了。
结果,牛顿的计算证明了引力的存在,他还找出了计算引力的公式:在同一时间里,月球向地球下落的距离是苹果下落距离的三千五百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引力的减弱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由此证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围绕自己转动的力,以及太阳使行星围绕自己转动的力,都是相同的。古希腊人说的三类运动实际上受同一规律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动用这一规律就可以概括起来。
就这样,牛顿完成了人类誝自然的历史中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把人们过去一向认为截然无关的地球上世俗物体的运动与天上的神圣的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理论之中。由于牛顿引力定律证明,不论天上地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这种引力,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万有引力”。
伟大的牛顿,以敏锐的眼光,从人们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捕捉到科学的真理之光。
参考资料: http://www.jskx.org.cn/bridge/docview.aspx?id=45305742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束普通的鲜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孕育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这是发生在3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平素非常喜爱鲜花,但他却没有时间去逛花园。于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间里摆上几个花瓶,让园丁每天送些鲜花来以便观赏。一天,园丁送来几束紫罗兰。正准备去实验室的波义耳立即被那艳丽的花色和扑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进了实验室后,他把紫罗兰往桌上一放,就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就在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一不小心将酸液溅出了少许,而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波义耳叹息之余立即将紫罗兰拿到水中去冲洗,谁知这下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紫罗兰转眼间变成了“红罗兰”,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波义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液试验起来。实验结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罗兰变成红色。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变成什么颜色呢?紫罗兰能变色,别的花能不能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其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波义耳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很快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性质,波义耳和助手们搜集并制取了多种植物、地衣、树皮的浸出液。实验表明,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衣类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自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不剂正式确定下来了。以后波义耳又用石蕊试液把滤纸浸、晾干,切成条状,制成了石蕊试纸。这种试纸遇到酸溶液变红,遇到碱溶液变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应用波义耳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②通过实验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③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克,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克。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①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②。由于这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平素非常喜爱鲜花,但他却没有时间去逛花园。于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间里摆上几个花瓶,让园丁每天送些鲜花来以便观赏。一天,园丁送来几束紫罗兰。正准备去实验室的波义耳立即被那艳丽的花色和扑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进了实验室后,他把紫罗兰往桌上一放,就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就在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一不小心将酸液溅出了少许,而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波义耳叹息之余立即将紫罗兰拿到水中去冲洗,谁知这下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紫罗兰转眼间变成了“红罗兰”,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波义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液试验起来。实验结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罗兰变成红色。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变成什么颜色呢?紫罗兰能变色,别的花能不能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其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波义耳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很快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性质,波义耳和助手们搜集并制取了多种植物、地衣、树皮的浸出液。实验表明,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衣类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自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不剂正式确定下来了。以后波义耳又用石蕊试液把滤纸浸、晾干,切成条状,制成了石蕊试纸。这种试纸遇到酸溶液变红,遇到碱溶液变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应用波义耳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②通过实验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③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克,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克。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①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②。由于这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 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 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