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几千人火烧连营刘备70几万大军,烧死了多少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参战人数并没有这么多人,蜀军并非七十万人,而是约五万。吴军也不是二十万人差不多也是五万人。最后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战争结果是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很大影响,不过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扩展资料:
一、胜败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二、演义描写
此战虽然是吴国获胜,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蜀汉,所以很多部分为偏袒蜀汉而作出改写,如下:
1、甘宁与黄忠早在夷陵之战前病死,甘宁非为蛮将沙摩柯所射杀,黄忠也并非因逞强出击而中潘璋的埋伏阵亡 。
2、朱然与潘璋等数位知名的吴国将领实在夷陵之战中立下战功,演义中则被写成战死于此战。亦因此造成之后东吴对曹魏的江陵之战没有撰写。
3、傅士仁与糜芳投降东吴后并未逃回蜀汉,也未杀马忠,然而在演义中被描写两人见情况不对劲便杀死马忠逃回蜀汉,遭刘备处刑。范疆与张达同理。
4、陆逊退兵是认为曹魏会趁隙攻击而退兵,并非演义中的遭迷宫八阵图所困无法追击。
5、蜀军并非七十万人,而是约五万。吴军非二十万人(累加),而是五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刘备不听从孔明等人的建议不完全是为了关羽,但因为关羽的死而出兵伐吴复仇,也占了刘备很大一部分的个人感情比重。因为古代打仗要“师出有名”。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出兵伐吴,正是天赐良机。曹操也曾利用陶谦部下杀害了自己父亲的事件而兵发徐州,他们都是利用了政治机遇而实施战争侵略的目的。
在政治手段上刘备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在军事战略眼光上,刘备犯了极大的错误。孔明一生用兵谨慎,善于观察战略局势,所以劝阻刘备不要发兵。荆州丢失以后,蜀汉已经从鼎盛时期而急转直下,而且因蜀汉第一名将关羽被杀,使得整个蜀汉将士为之胆寒,士气低落。就算成功打下荆州,曹魏一方也会发兵汉中偷袭蜀地,刘备会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窘境。
退一步说,如果必须要伐吴,正确的战略做法是应该联合曹魏,两家同盟,这不但可以稳定后方,而且可以扩大军势,给东吴造成极大的军事压力。然后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双方出兵,共击东吴。并且一定要保证战术的正确,才能赢得这场战争(在这方面,东吴就做的很好,与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
然而历史根本不可能让刘备这么做,因为大汉皇帝的冠冕把刘备压的死死的,蜀汉绝不可能去和篡汉的曹魏结盟。那么战略上蜀汉已经不可能站到便宜,失败的结果已经不言而喻,而刘备又在夷陵做出了错误的战术决定,导致大部分部队葬身火海。
总而言之刘备因为关羽的死被仇恨和政治利益冲昏了头脑,所以没有听从孔明等人的进言,并且没有做出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判断,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大伤了蜀汉今后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