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想考研不过不想考本专业的,能给点建议吗
2个回答
2013-05-10
展开全部
作为跨专业的考生,楼主只能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而不能报考法学硕士(只有本科是法学专业的才能报考)。法硕挺不错的,不过难度还是不小的。但是有难度并非代表不可能的,和其他跨专业考生相比,至少楼主已经在外语上占了一定的优势了。加油吧! 有很多专业不考数学的,你的选择也还是不少的:1.考研不考数学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 )历史 哲学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主持采访编辑管理类方面(企业管理 金融管理 工商管理要考数学;行政管理看情况而定)图书管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看学校而定)园林设计(主要看农业学校而定)艺术类(声乐、美术、体育)医学类(看学校而定)心理学(由学校而定 在应用心理学中 需要考统计学,不过有高中数学基础就能应付)社会学法律生物科学(由学校而定)英语(科技英语有的学校要考)民族学宗教学公共管理政治地质 2.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中的所有科目都要考数学三,它包括的二级学科中目前最好找工作的是会计学。其他不用考数学的专业中,法硕和英语专业目前比较好找工作。如果你以后想当高校老师的话专业就无所谓,不过现在进高校当老师也不容易,你应该还要读博! 跨学科与跨专业考研须知很多考研的朋友对与跨学科与跨专业不太了解,心存迷惑。今天我就重点讲讲大家关心的跨专业考研的问题。欢迎大家来共同探讨,相互交流.
一.跨学科跨专业考研的种类
在教育部颁布的的学科分类中,学科类是最高的父系统。学科类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
从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四种报考的基本模式:本校本专业报考,本校跨专业报考,跨校本专业报考,跨校跨专业报考。不同的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以程度是不同的。以下逐条介绍:
1.本校本专业报考
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就会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2.本校跨专业报考
学校牌子还可以,但是想换个更好的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本校跨专业报考。通俗的讲,“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确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3.跨校本专业报考
跨校本专业报考的原因有:一是专业不错,但多数同学想考个知名度更高,师资力量更强的学校;二是原学校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是很大。跨校本专业报考备考的难度比较大,是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还有就是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可能获得不是很及时。
4.跨校跨专业报考
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不满意,决心开辟全新的田地。这种备考模式的工作量和难度是最大的。不仅面临着大量的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料和信息渠道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有关跨学科考研的几点说明(仅供参考)
1.80%的大学不允许同等学力考生跨专业或者跨学科报考。
2.理科跨学科相对容易(所学属于基础门类),尤其是跨考工学和经济学。
3.不同学科即文,理两科,文科跨考理科难度系数最高,反之,则易。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跨距离较远的学科报考一般都不允许。
4.学科内部学科类之间跨考难度也较高,但基本不受限制。
5.重点说明:一般不允许跨考医科。考生必须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才可能具备一定的资格;一般不允许非语言类考生(比如理科学生)跨考语言类专业。切记! 跨专业考研注意事项慎重选择:不要轻易下决定 不断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是所有有求知欲的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这同样会成为朝三暮四的借口。
其实,很多考研人本来就存有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而选择继续呆在学校的心理;而在跨专业考研的人中,更有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好好学过原来的专业,甚至从没认真考虑过是否自己适合它,只为了逃避,才选个看起来容易的专业去考。
如果是这样,请先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再说。因为一颗对待生活从不认真的心,是不会因为换了个专业就能有起色的。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也请三思。就因为一直认真,这次更要谨慎。
首先,考研复习将是艰巨的历程。隔行如隔山——这句古谚将贯穿之后的整个求学过程。
自己原来的专业,再不济也学了三四年,耳濡目染,基础知识一定比没学过的扎实,细节也许没钻研,但大的格局和概念、思维方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即使是每次考前一个月的突击,突击了四年,也不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本专业对于外专业的一大优势。反过来,即是跨专业者相对于本专业者的劣势。
复习的时候,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上,使得基础课很容易就被搁置了,而任何一科的掉队,都会影响整个复习过程的心态和考试结果。
其次,备考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熟悉专业试题的答题惯例,会莫名其妙丢掉不该丢的分。而且,笔试通过了,复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跨专业者总是难以拥有“尽在掌握”的自信,而它确实也是难以“尽在掌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考上之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不管是面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们,还是面对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导师,还是面对也许让自己一时找不到坐标点的新求学生涯——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重拾自信,如何建立对新专业的“新感情”,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和人生,这都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心力去克服的问题。
所以,是否要转变方向,换一个专业,需要尖锐严格地审视自身,而不是盲目跟风,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是否真正热爱将要为之付出心血的新专业?
长远来看,这个新领域是否有自己的天赋和性格发挥的空间?
是否可以肯定学习三年之后真能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剃头担子两头塌?
最后也是最基本最当前的问题:基础课是否有自身优势?没有优势怎么拨得出更多的时间给专业课的复习?
审时度势:了解自己,踏实去做 经过了自我的拷问,还坚定地要跨专业考研的朋友——相信你一定是个头脑清醒、梦想坚定的人。
在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跨专业考研的理由和标准:第一,热爱;第二,基于对自身才智和优势短处进行全面评估而做出的决定;第三,要自信,更要不怕苦不怕累。
可以举个例子。一个在学校并非不认真对待自己学业的考研人,在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发现仍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数学专业,而爱好文史哲。如果基础课英语政治还不错,那么他就具备了考虑跨专业考研的最低要求。那么,接下来怎么确定专业呢?首先,看爱好。对新闻传播、考古、文学皆有兴趣,怎么办?一个一个排除。对于新闻,多搜集资料,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比如,敏锐的新闻感、强烈的争取和参与意识、健康的身体。直面自己的优缺点,如果有敏锐的新闻感,却没有强烈的争取和参与意识,甚至都无法面对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强度,那么放弃。对于考古,作同样评估;另外,如果这时你的父母亲反对你的考古梦想,请把他们的忧虑考虑进去,一意孤行并不可取,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且,父母也是了解你的人,他们对你的性格、天分其实很了解。那么如果你认为父母意见的可接受性大过你对于考古的热忱,考古这一项,也被划去。最后剩下文学,如果经过一系列评估,觉得可行,那么它之下还有很多专业细分,是中国文学还是世界、比较文学,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要根据自己平时看书的偏好、积累的多少、考试试题能否应付等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决定。这些将和下一部分联系起来谈。
这只是一个例子,跨专业的方向转变五花八门,几页纸不可能描述详尽,我们只能通过这个例子,了解一下需要考虑和平衡的各方面因素。
当然,请牢记,内心的热爱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在选择中最为重要。有了这两点,相信你的选择会是对你而言最好的选择。这将是一个美丽的决定,决定之后,一定有云开见日的感觉。方向确定了,就朝着那儿毫不回头地走吧。
报考准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让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第一,细分专业和学校,确定报考目标。一定要看自己喜欢哪个城市,既然想借助这次的考研改变现状开始一段新的求学历程,一直想去哪个(或哪些)城市念书就不要将就。圈出大致范围,再找到那里学校的招生简章、专业招生表——网上查找或动用一切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你有意向的专业是否拒绝跨专业考生。在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之下确定两到三个你想去的名校和你喜欢的专业。这一步可以和前面确定城市同时进行,每个人情况不同,自行制定每一步适合自己的计划是必要的,而且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充实感,总之,它让我们感到: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然后,尽可能地多找一些这几个可选学校可选专业的历年试题,仔细研究,看看哪一类的试题自己更有把握。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步不可省略也不可推后,它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考试发挥。经过这一步,学校和细分专业几乎都能定下来了。
这一阶段什么时候进行呢?越早越好。我们不提倡把战线拉得太长,真正有效的复习从4月到次年1月足矣;然而跨专业不同,需要“酝酿”。可以不用过早开始真正的复习,但至少要比别人早两个月到半年开始寻找学校、涉猎与新专业相关的期刊、书籍、寻找对于新专业的亲近感和对于新学校新未来的向往感——这是真正复习开始的前站,用这段时间弥补跨专业的不足,在真正的战役打响时,我们将更加坚定更有信心。
第二,专业课教材到位。前面把工作真正做到细致,4月份到5月份一定要定下最终要考的学校和专业。定下之后,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犹疑,快去买专业课教材!按照学校列出的书目买全专业课教材,还要找出一两个能帮上忙师兄师姐、找同学、找亲戚,甚至找网友去打听没有列出的那些。
这里有两个问题:买书和找师兄师姐——自己能买到的书,尽量自己去买,有学校可以邮购,有书店可以搜寻,再不行,去图书馆系统或网上找出这本书的出版社,找到出版社电话,打电话、汇款去邮购。不要一开始就事事麻烦别人,自己能解决的自己找渠道解决。后面有更重要的事去麻烦他们。实在不行了,去找师兄师姐,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明确。随便说:“我要考你们学校某专业,请帮助我”是没用的。要明确说出你的具体问题,要考哪些书,重点看哪些泛读看哪些,打听到哪里能买到自己却没办法,请他们帮忙——听到这么明确的问题,人人都会乐意帮忙。6月底之前,主要的专业课教材一定要到位。
第三,复习时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基础课不能偏废。前面说了,基础课要有一定把握,才可能跨专业考研,否则到关键时刻就会感到分身乏术。在主攻专业课时,基础课一天都不能停。可以用早晨、吃午饭前、吃晚饭前以及睡觉前的时间去复习英语:阅读、单词、听力,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每天坚持,就是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都足够英语的复习准备。政治也一样,最好报一个秋季班,几个月上下来,有老师领着复习,比自己摸索更有效率,大致的知识脉络也会清晰起来了。请相信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学的这门课,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也要在心里培养对它的兴趣,一讨厌它、搁置一段日子,一切都晚了;反过来,每天花两个小时,只要坚持,就会既轻松又有成就感。
跨专业考生往往把一腔热情放在专业课上,有意无意地就偏废了基础课,等发觉时间紧迫的时候,回头一看基础课落下一大截,这会大大影响后面冲刺和考试的信心。
其次,专业课复习。11月份报名之前一定要把专业书踏踏实实至少细读一遍。这一遍不要欺骗自己,质量至上,一定要全部弄通弄懂。这样在后面的两个月才会更有底。
笔记一定要做。当11月报名时间来临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讨论起复习进度。那时候本专业考生和别的跨专业考生所做的准备和进度会让你大惊失色——有那么多人准备得那么好!本来就对不熟悉的专业容易产生的“心虚”这个时候会更加强烈,那么回过头总结一下自己的成果,只有实实在在密密麻麻的几本笔记会成为自己的强心剂,数数看,几本笔记,七八万字是少不了的。加上政治英语,你会为自己所做的上10万字的笔记而惊讶的。这是积聚信心、抬头挺胸的重要来源。
全力复习: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首先,研究历年试题,自己划重点。历年试题非常非常重要,报名之前即11月初,一定要把学校相关专业的历年试题弄到手。这需要积极调动网络资源,自己能下载的下载,能买到的去买,最后一招:求助师兄师姐。这时提出的请求也一样要尽可能明确。有一个女生,考某大学某专业,通过同学的同学的姐姐,找到一位师姐,打电话给她:“我知道你们学校图书馆五楼的阅览室有历年试题的专柜,可以借出来复印。请帮忙复印某年到某年某专业的……”该师姐大惊:“我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你怎么知道的?”这个女生慢慢说来,怎么从网上找到该学校专栏讨论、怎么了解到的,师姐大开眼界,兴趣高涨,帮她把相关专业能找到的试题全都复印一通寄去。
接下来就是更仔细地研究试题。只需要一个晚上时间,把历年试题全都摆在桌面,总结规律和重点难点,老师出题的习惯等等。借此可以划出下一步复习的重点(甚至是考试的重点),不再一律通读,而是有头脑的、有目标的复习。不要怕系内老师改朝换代,再改也有一脉相承的科研风格,掌握了大体,以不变应万变。
划完重点,一股“运筹帷幄”的气势油然而生,趁着这股气势,投入到更深入的复习中去,一定事半功倍。
其次,为考试做准备,掌握专业答题习惯。在剩下的两个月当中,一定要找点时间去学校的自己要考的专业宿舍混混,目的是了解专业答题有什么惯例、有什么特殊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随便哪个学校都行,自己方便找的、正规的大学就可以;当然,方便的话,最佳选择就是所考学校研一同专业学生宿舍,这样就不仅了解试题情况,还可以挖掘更多这两个月应该注意的问题。
考试的时候,和复习中所强调的一样——一定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经过了周密的计划、万全的准备。拿到试卷的时候,要像热爱专业书籍一样热爱它们,冷静的头脑,热情的心灵,一定战无不胜。
最后,就是复试了。关于导师是否要找,各有各的说法,能找到最好,没找过的也不用惴惴不安。相信自己最重要。
其实接到复试通知书的时候,一般都没有更多时间去扩展知识面了,这些是最初就应该做的。这时候跨专业考生常常担心自己的基础不够,再次心虚。那么与其瞎抓一把,不如把以前看过的书拿出来再翻一遍,总有用得上的,做生不如做熟。对于某些领域的熟悉或精通,比泛泛而谈更能显出自己的特色。用真诚的微笑和哪怕是使劲鼓才能鼓起的信心和勇气,去直面导师。好歹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们也算复合型人才了,怕什么!
说到这里,整个过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一个开始。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更自主、更专业的学习过程,跨专业学生一踏入这片天地,肯定会受到冲击。不熟悉的领域,老师觉得应该是常识自己却闻所未闻的知识,难以找到的新生活定位……这些都要有心理准备。建议在5月到8月这段天堂般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看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并非专业课本),继续打基础,进入研究生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给你去打基础。
总之,对于勇敢的跨专业考研人,继续用韧性和信心,在开学前调养好身心,并不放弃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为进入一个新的求学生涯做好准备,都是必要的。相信这样贯穿始终的准备,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实现挑战人生充实自己的梦想。对生活认真,生活也会认真地回报你。要相信,要坚持。
一.跨学科跨专业考研的种类
在教育部颁布的的学科分类中,学科类是最高的父系统。学科类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
从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四种报考的基本模式:本校本专业报考,本校跨专业报考,跨校本专业报考,跨校跨专业报考。不同的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以程度是不同的。以下逐条介绍:
1.本校本专业报考
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就会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2.本校跨专业报考
学校牌子还可以,但是想换个更好的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本校跨专业报考。通俗的讲,“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确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3.跨校本专业报考
跨校本专业报考的原因有:一是专业不错,但多数同学想考个知名度更高,师资力量更强的学校;二是原学校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是很大。跨校本专业报考备考的难度比较大,是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还有就是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可能获得不是很及时。
4.跨校跨专业报考
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不满意,决心开辟全新的田地。这种备考模式的工作量和难度是最大的。不仅面临着大量的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料和信息渠道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有关跨学科考研的几点说明(仅供参考)
1.80%的大学不允许同等学力考生跨专业或者跨学科报考。
2.理科跨学科相对容易(所学属于基础门类),尤其是跨考工学和经济学。
3.不同学科即文,理两科,文科跨考理科难度系数最高,反之,则易。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跨距离较远的学科报考一般都不允许。
4.学科内部学科类之间跨考难度也较高,但基本不受限制。
5.重点说明:一般不允许跨考医科。考生必须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才可能具备一定的资格;一般不允许非语言类考生(比如理科学生)跨考语言类专业。切记! 跨专业考研注意事项慎重选择:不要轻易下决定 不断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是所有有求知欲的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这同样会成为朝三暮四的借口。
其实,很多考研人本来就存有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而选择继续呆在学校的心理;而在跨专业考研的人中,更有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好好学过原来的专业,甚至从没认真考虑过是否自己适合它,只为了逃避,才选个看起来容易的专业去考。
如果是这样,请先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再说。因为一颗对待生活从不认真的心,是不会因为换了个专业就能有起色的。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也请三思。就因为一直认真,这次更要谨慎。
首先,考研复习将是艰巨的历程。隔行如隔山——这句古谚将贯穿之后的整个求学过程。
自己原来的专业,再不济也学了三四年,耳濡目染,基础知识一定比没学过的扎实,细节也许没钻研,但大的格局和概念、思维方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即使是每次考前一个月的突击,突击了四年,也不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本专业对于外专业的一大优势。反过来,即是跨专业者相对于本专业者的劣势。
复习的时候,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上,使得基础课很容易就被搁置了,而任何一科的掉队,都会影响整个复习过程的心态和考试结果。
其次,备考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熟悉专业试题的答题惯例,会莫名其妙丢掉不该丢的分。而且,笔试通过了,复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跨专业者总是难以拥有“尽在掌握”的自信,而它确实也是难以“尽在掌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考上之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不管是面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们,还是面对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导师,还是面对也许让自己一时找不到坐标点的新求学生涯——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重拾自信,如何建立对新专业的“新感情”,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和人生,这都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心力去克服的问题。
所以,是否要转变方向,换一个专业,需要尖锐严格地审视自身,而不是盲目跟风,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是否真正热爱将要为之付出心血的新专业?
长远来看,这个新领域是否有自己的天赋和性格发挥的空间?
是否可以肯定学习三年之后真能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剃头担子两头塌?
最后也是最基本最当前的问题:基础课是否有自身优势?没有优势怎么拨得出更多的时间给专业课的复习?
审时度势:了解自己,踏实去做 经过了自我的拷问,还坚定地要跨专业考研的朋友——相信你一定是个头脑清醒、梦想坚定的人。
在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跨专业考研的理由和标准:第一,热爱;第二,基于对自身才智和优势短处进行全面评估而做出的决定;第三,要自信,更要不怕苦不怕累。
可以举个例子。一个在学校并非不认真对待自己学业的考研人,在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发现仍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数学专业,而爱好文史哲。如果基础课英语政治还不错,那么他就具备了考虑跨专业考研的最低要求。那么,接下来怎么确定专业呢?首先,看爱好。对新闻传播、考古、文学皆有兴趣,怎么办?一个一个排除。对于新闻,多搜集资料,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比如,敏锐的新闻感、强烈的争取和参与意识、健康的身体。直面自己的优缺点,如果有敏锐的新闻感,却没有强烈的争取和参与意识,甚至都无法面对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强度,那么放弃。对于考古,作同样评估;另外,如果这时你的父母亲反对你的考古梦想,请把他们的忧虑考虑进去,一意孤行并不可取,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且,父母也是了解你的人,他们对你的性格、天分其实很了解。那么如果你认为父母意见的可接受性大过你对于考古的热忱,考古这一项,也被划去。最后剩下文学,如果经过一系列评估,觉得可行,那么它之下还有很多专业细分,是中国文学还是世界、比较文学,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要根据自己平时看书的偏好、积累的多少、考试试题能否应付等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决定。这些将和下一部分联系起来谈。
这只是一个例子,跨专业的方向转变五花八门,几页纸不可能描述详尽,我们只能通过这个例子,了解一下需要考虑和平衡的各方面因素。
当然,请牢记,内心的热爱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在选择中最为重要。有了这两点,相信你的选择会是对你而言最好的选择。这将是一个美丽的决定,决定之后,一定有云开见日的感觉。方向确定了,就朝着那儿毫不回头地走吧。
报考准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让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第一,细分专业和学校,确定报考目标。一定要看自己喜欢哪个城市,既然想借助这次的考研改变现状开始一段新的求学历程,一直想去哪个(或哪些)城市念书就不要将就。圈出大致范围,再找到那里学校的招生简章、专业招生表——网上查找或动用一切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你有意向的专业是否拒绝跨专业考生。在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之下确定两到三个你想去的名校和你喜欢的专业。这一步可以和前面确定城市同时进行,每个人情况不同,自行制定每一步适合自己的计划是必要的,而且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充实感,总之,它让我们感到: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然后,尽可能地多找一些这几个可选学校可选专业的历年试题,仔细研究,看看哪一类的试题自己更有把握。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步不可省略也不可推后,它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考试发挥。经过这一步,学校和细分专业几乎都能定下来了。
这一阶段什么时候进行呢?越早越好。我们不提倡把战线拉得太长,真正有效的复习从4月到次年1月足矣;然而跨专业不同,需要“酝酿”。可以不用过早开始真正的复习,但至少要比别人早两个月到半年开始寻找学校、涉猎与新专业相关的期刊、书籍、寻找对于新专业的亲近感和对于新学校新未来的向往感——这是真正复习开始的前站,用这段时间弥补跨专业的不足,在真正的战役打响时,我们将更加坚定更有信心。
第二,专业课教材到位。前面把工作真正做到细致,4月份到5月份一定要定下最终要考的学校和专业。定下之后,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犹疑,快去买专业课教材!按照学校列出的书目买全专业课教材,还要找出一两个能帮上忙师兄师姐、找同学、找亲戚,甚至找网友去打听没有列出的那些。
这里有两个问题:买书和找师兄师姐——自己能买到的书,尽量自己去买,有学校可以邮购,有书店可以搜寻,再不行,去图书馆系统或网上找出这本书的出版社,找到出版社电话,打电话、汇款去邮购。不要一开始就事事麻烦别人,自己能解决的自己找渠道解决。后面有更重要的事去麻烦他们。实在不行了,去找师兄师姐,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明确。随便说:“我要考你们学校某专业,请帮助我”是没用的。要明确说出你的具体问题,要考哪些书,重点看哪些泛读看哪些,打听到哪里能买到自己却没办法,请他们帮忙——听到这么明确的问题,人人都会乐意帮忙。6月底之前,主要的专业课教材一定要到位。
第三,复习时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基础课不能偏废。前面说了,基础课要有一定把握,才可能跨专业考研,否则到关键时刻就会感到分身乏术。在主攻专业课时,基础课一天都不能停。可以用早晨、吃午饭前、吃晚饭前以及睡觉前的时间去复习英语:阅读、单词、听力,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每天坚持,就是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都足够英语的复习准备。政治也一样,最好报一个秋季班,几个月上下来,有老师领着复习,比自己摸索更有效率,大致的知识脉络也会清晰起来了。请相信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学的这门课,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也要在心里培养对它的兴趣,一讨厌它、搁置一段日子,一切都晚了;反过来,每天花两个小时,只要坚持,就会既轻松又有成就感。
跨专业考生往往把一腔热情放在专业课上,有意无意地就偏废了基础课,等发觉时间紧迫的时候,回头一看基础课落下一大截,这会大大影响后面冲刺和考试的信心。
其次,专业课复习。11月份报名之前一定要把专业书踏踏实实至少细读一遍。这一遍不要欺骗自己,质量至上,一定要全部弄通弄懂。这样在后面的两个月才会更有底。
笔记一定要做。当11月报名时间来临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讨论起复习进度。那时候本专业考生和别的跨专业考生所做的准备和进度会让你大惊失色——有那么多人准备得那么好!本来就对不熟悉的专业容易产生的“心虚”这个时候会更加强烈,那么回过头总结一下自己的成果,只有实实在在密密麻麻的几本笔记会成为自己的强心剂,数数看,几本笔记,七八万字是少不了的。加上政治英语,你会为自己所做的上10万字的笔记而惊讶的。这是积聚信心、抬头挺胸的重要来源。
全力复习: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首先,研究历年试题,自己划重点。历年试题非常非常重要,报名之前即11月初,一定要把学校相关专业的历年试题弄到手。这需要积极调动网络资源,自己能下载的下载,能买到的去买,最后一招:求助师兄师姐。这时提出的请求也一样要尽可能明确。有一个女生,考某大学某专业,通过同学的同学的姐姐,找到一位师姐,打电话给她:“我知道你们学校图书馆五楼的阅览室有历年试题的专柜,可以借出来复印。请帮忙复印某年到某年某专业的……”该师姐大惊:“我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你怎么知道的?”这个女生慢慢说来,怎么从网上找到该学校专栏讨论、怎么了解到的,师姐大开眼界,兴趣高涨,帮她把相关专业能找到的试题全都复印一通寄去。
接下来就是更仔细地研究试题。只需要一个晚上时间,把历年试题全都摆在桌面,总结规律和重点难点,老师出题的习惯等等。借此可以划出下一步复习的重点(甚至是考试的重点),不再一律通读,而是有头脑的、有目标的复习。不要怕系内老师改朝换代,再改也有一脉相承的科研风格,掌握了大体,以不变应万变。
划完重点,一股“运筹帷幄”的气势油然而生,趁着这股气势,投入到更深入的复习中去,一定事半功倍。
其次,为考试做准备,掌握专业答题习惯。在剩下的两个月当中,一定要找点时间去学校的自己要考的专业宿舍混混,目的是了解专业答题有什么惯例、有什么特殊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随便哪个学校都行,自己方便找的、正规的大学就可以;当然,方便的话,最佳选择就是所考学校研一同专业学生宿舍,这样就不仅了解试题情况,还可以挖掘更多这两个月应该注意的问题。
考试的时候,和复习中所强调的一样——一定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经过了周密的计划、万全的准备。拿到试卷的时候,要像热爱专业书籍一样热爱它们,冷静的头脑,热情的心灵,一定战无不胜。
最后,就是复试了。关于导师是否要找,各有各的说法,能找到最好,没找过的也不用惴惴不安。相信自己最重要。
其实接到复试通知书的时候,一般都没有更多时间去扩展知识面了,这些是最初就应该做的。这时候跨专业考生常常担心自己的基础不够,再次心虚。那么与其瞎抓一把,不如把以前看过的书拿出来再翻一遍,总有用得上的,做生不如做熟。对于某些领域的熟悉或精通,比泛泛而谈更能显出自己的特色。用真诚的微笑和哪怕是使劲鼓才能鼓起的信心和勇气,去直面导师。好歹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们也算复合型人才了,怕什么!
说到这里,整个过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一个开始。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更自主、更专业的学习过程,跨专业学生一踏入这片天地,肯定会受到冲击。不熟悉的领域,老师觉得应该是常识自己却闻所未闻的知识,难以找到的新生活定位……这些都要有心理准备。建议在5月到8月这段天堂般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看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并非专业课本),继续打基础,进入研究生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给你去打基础。
总之,对于勇敢的跨专业考研人,继续用韧性和信心,在开学前调养好身心,并不放弃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为进入一个新的求学生涯做好准备,都是必要的。相信这样贯穿始终的准备,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实现挑战人生充实自己的梦想。对生活认真,生活也会认真地回报你。要相信,要坚持。
2013-05-10
展开全部
可以考偏文的专业,比如会计,或者轻松一些考个旅游管理证,英语都非常有用政治之类的也可以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