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应该注意什么?
展开全部
急性心肌梗塞
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四种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中于冠状
动脉分支完全梗塞,引起心肌坏死。本病多发生于安静状态或夜
间睡眠时, 但是尽管其发作突然, 但它在发作之前大多有些征
兆, 如原来没有心绞痛者, 突然发作心绞痛, 或者原来有心绞
痛发作者, 发作越加频繁, 时间延长, 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甚
至无效, 或者原来有高血压, 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反而下降,并
出现晕厥等情况, 此时均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凡有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病史者突然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小
心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1.痛:出现比以往剧烈而又频繁的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持
续时间长达15分钟以上.
2.惊:痛时惊恐不安, 特别是在口含硝酸甘油或其它抗心
绞痛药物无效时, 更觉烦躁不安.
3.汗: 心绞痛发作时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
4. 白:心肌梗塞发作时同时发生休克, 所以面色苍白.
5. 吐:心脏发生病变时刺激迷走神经, 胃肠道反射性引起
恶心呕吐.
6. 咳:心肌梗塞发生后, 立即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 并
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
一旦怀疑本病时,应立刻卧床休息,有氧气袋的立刻吸氧,
注意保暖。 这种病人不能行动和搬动,而要绝对卧床休息。据临
床资料统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死亡率最高的是在发病后由家中
向医院搬运的过程中。此时应立刻叫救护车,请医生到来给病人
作初步的检查及应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预兆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常常来势凶猛,可对生命造成严重
的威胁。但大多病人在发生心肌梗塞前,往往会出现一反常态的
变化,医学上称之为心肌梗塞的前驱表现。因此,患有冠心病的
人或中年以上的健康者熟识和重视这些异常现象,对保护自己,
防止心肌梗塞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据观察,心肌梗塞的前驱表现,多在发病前的1周出现,少数
病人可提前3—4周,而40%左右的病人,却发生在梗塞的前一天
。概括起来,前驱表现有以下几种:1.原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心绞
痛,短期内变为频频发作;2.胸痛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3.含硝酸甘油效果不如既往。冠心病病人,
遇有上述现象发生,便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实践证明,对具有心肌梗塞前驱表现的病人,如能尽早给予
积极、认真、合理地医疗,则可使部分濒于急性心肌梗塞边缘的
患者化险为夷。相反,对出现了与既往心绞痛不同的胸痛,而且
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病人一般情况差等现象,如果掉以轻心,
不去及时就医,往往把将发生心肌梗塞的“信号”忽略掉,就会
铸成大错。
无痛性心肌梗塞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可产生剧烈的胸痛。但是,据统计
,尚有近1/3的心肌梗塞病人不伴随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甚至某
些病人仅有轻度的胸闷、气短感,因此常易被忽略和延误诊治。
医学上将上述现象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
对此,有人解释可能是心肌梗塞发生缓慢,致使血管疼痛感
觉神经慢慢遭到破坏;周身病情重驾,如休克、心力衰竭等,掩
盖了胸痛;先天性心脏血管神经支配异常;因大脑缺血缺氧,引
起疼痛感觉下降;病人原已有反应迟钝等。经观察,无痛性心肌
梗塞多见于老年人和病情偏重者,因此可得到启示,不应将有无
胸痛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塞的唯一依据,而凡遇下列情况时即应
高度怀疑心肌梗塞的可能,同时为进一步作出诊断,应送病人去
医院作心电图及有关化验检查。
这些情况是:1.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憋闷、沉重、气短;
2.突然出现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3.骤起咳
嗽、吐白痰、不能躺平;4.糖尿病患者伴有昏迷;5.原有高血
压表现血压下降(非因服药引起);6.老年人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
,不明原因的抽搐等。
对疑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转运时要平稳轻巧地抬
送,不能因其无疼痛而让病人步行去医院,往往会因此发生意外
,不可不慎。
气候与急性心肌梗塞关系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作为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每年11月和4月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此时正值秋末
冬初或春季时令,而冬、夏两季则发病率较低。
原因何在呢?据分析,4、11两月,多数地区的大气压、风速
、温差均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而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
管发生痉挛,最终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由此提醒冠心病患者,在
此期间,应加强防备病情突变。具体的措施是:1.减少体力活动
;2.注意保暖;3.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4.尽量少参加
社交活动和长途旅行;5.不饮酒;6.少吃多脂肪、高糖膳食;
7.每餐不宜过饱;8.节制性生活;9.认真治疗心绞痛、高血压
;10。如频繁发作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必要时赴医院进一
步治疗。
根据北京某医院资料,在气候变化过于急剧的日子里,冠心
病人又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所以,气候与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应引起注意,采取预防性措施
。
急性心肌梗塞时化验检查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除了作心电图等客观检查之外,还要
作各种化验。有些化验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所以,当
发生心肌梗塞后,一般都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总数多超过10,000/立方毫米,
中性颗粒细胞增高,常在75—90%,嗜酸性颗粒细胞减少。
血沉:血沉增快,如果病情好转,2—3个星期之后可恢复正
常。
血清心肌酶谱: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的损害可以释放出许多
酶,使血中酶的含量升高。有的酶在梗塞后几小时就升高,所以
对早期诊断有很大价值。主要酶有:
谷草转氨酶(GOT):心肌梗塞后6—12小时升高,24一48小时
达正常值的2—15倍,4—7日恢复正常;
乳酸脱氢酶(LDH):在心肌梗塞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3—
4天后最高,8一14天恢复正常。
(-丁酮酸脱氢酶:心肌梗塞时酶升高,2天达高峰,近2周时
恢复正常。
肌酸激酶:心肌梗塞后12—48小时升高,并达高峰2—4天降
至正常。
肌酸磷酸激酶(CPK):发生心肌梗塞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
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此外,检查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对早期诊断比乳酸脱氢酶和
磷酸肌酶更有意义,因为在心肌梗塞后仅4小时尿中肌红蛋白就可
升高达5毫克以上
急性心肌梗塞严重性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过适当地治疗和休息,多数可得到恢
复,但是尚有10—20%的病人,由于栓塞面积较大、范围广、组
织损害严重等原因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为治疗带来许多困难。
一般来说,急性心脏梗塞发病后的3天之内,而又以第一个24小时
为最危险期,许多并发症,将会在此期间内出现,常见的有心源
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近些年来,由于冠心病监护病房
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采取密切观察,且通过特殊的监测
系统可以及早发现既往对病人构成最大威胁的心律失常,因此使
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大大减少。但是,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
仍是目前较严重的两大合并症。除此之外,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
还可能发生心脏破裂和室间隔穿孔,病人因此发生突然心功能下
降,引起顽固的心力衰竭,这种并发症大都出现在病后的一周之
内,且常常不及救治。有人认为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多与心肌梗塞
未能早期做出诊断,以致病人往返奔波有关,另外发病后的第1—
2周,安静卧床休息,也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心肌梗塞后,坏死
的心肌硬结,失去了正常心肌的弹性,在心腔压力的影响下,向
外膨胀,形成所谓室壁瘤,这部分膨胀的心室肌不仅不能正常地
收缩与舒张,而且尚起相反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心脏的排血
功能,还可因瘤体内血液滞留,产生血凝块,一旦脱落,即将造
成脏器栓塞。有较大室壁瘤的病人,往往表现气短、胸闷、也易
产生心律失常。
通过上述介绍,不言而喻,急性心肌梗塞是—种极为严重的
心脏疾病,因此应该加强预防,积极治疗心绞痛、高脂血症及高
血压、糖尿病,尽量避免发生急性心肌梗塞。40岁以上的人,还
要熟识急性心肌梗塞的各种表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利于
减少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发生。
最易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原因
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老
年人高血压及冠心病患病率增高,因此,除了要采取有效的防治
措施外,找出一些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因素,并尽量避免
或消除这些因素,就能使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复发减低。
根据有代表性的资料指出,在可以查到的发病诱因,劳累往
往是最为主要的。在一组统计资料中,因劳累发病占28.7%;情
绪激动也常常诱发患病,占7.3%;饱餐也是值得注意的,占5.2
%;因感染而诱发的占3%。其他各种诱因占5.4%。诱因不明占
3%。无诱因占47.4%。
应该特别值得提出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认为感染因素尤
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肺炎成为死亡原因,
而忽略了感染诱发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专家们指出,有时因感
染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者的比例很高,在一组统计资料中可达15
.8%。
老年人发生感染者,不仅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夏秋季痢
疾,以及泌尿道感染,都有可能波及到冠状动脉已有严重病变的
心脏,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国内从事老年医学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和科研成果的医疗单位,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强调了这个问题
:要特别警惕上感、肺炎、痢疾、泌尿道感染有诱发急性心肌梗
塞的可能。病人和病人家属除了要着眼这些感染的本身,还要注
意有无其他情况,不要忘了与冠心病的关系;至于医生更不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作出全面的检查、诊断。
心肌梗塞的监护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脏骤然丧失了血氧供应,因而引
起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生化代谢及心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极易
诱发危及生命的心室纤颤和心跳骤停。此情形尤其多见于发病后
的最初72小时内 (医学上称之为“高度危险期”),往往来不及抢
救。经验证明,医治严重心律失常,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于是,
对心肌梗塞病人加强心脏监护的措施便是非常必要的了。
目前许多医院里的“冠心病监护室”,就是专为医治急性心
肌梗塞病人的。这里装备有连续心电图监测装置,安排了经过训
练的医护人员,并配备有迅速进行治疗所需的各种设备。心脏监
测系统的核心是由供监护人员观察病人心脏搏动情况的“总机”
和置于病人床头的“分机”组成。医护人员只要通过心电示波和
按动选台电键,并借助电视系统即可将室内全部病人的心电活动
状态尽收眼底,使患者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一旦出现了险情,
监测系统的自动警报器立即以醒目的灯光闪烁和特殊的声响发出
“呼救”。几乎同时,心电图记录装置也自行启动,录下20秒内
的心电活动图形,以备进一步测定分析和存档。
通过心脏监护系统,可以达到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
有效地治疗。因此,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监测系
统能积累宝贵资料,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医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律
失常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
静脉点滴葡萄糖一胰岛素一氯化钾治疗心肌梗塞
在心肌梗塞的治疗早期,医生常给病人静脉点滴葡萄糖液一
--胰岛素一--氯化钾合剂。医生称它为极化液或能量合剂。多数
病人输了这种液体之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
疼痛的程度减轻,心力衰竭、休克、发热和心律失常等均可改善
,从而可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为什么这三种药配合对心肌梗塞有利呢?因为它们有如下几种
益处:
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酸的摄取,进一步合成脂肪,使血中游
离脂肪酸浓度下降。虽然游离脂肪酸是心肌的重要营养成分,但
在心肌缺氧时,继续利用它弊端很大。因为脂肪酸的利用是需要
大量氧气的,正常情况下脂肪酸氧化消耗心肌氧的60%,而心肌
梗塞时,心肌氧的供应不足是头等突出的问题。同时,由于游离
脂肪酸的存在,降低了心肌利用糖的能力,这点对心脏功能是很
不利的,甚至会引起心律失常。因而,概括说,游离脂肪酸浓度
降低,能降低心肌氧消耗,增加糖的利用,有利于心脏的功能及
心肌存活能力。
溶液常用10%的葡萄糖,可使血糖增高,使心肌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增加。心肌最好的营养物质就是葡萄糖,它在有氧或
无氧的情况下,均能代谢产生能量。由于葡萄糖供应充足,能量
有充足的来源,对维护心肌结构的完整,心肌功能的维持以及减
轻梗塞区周围缺血的程度,均有良好作用。
此外,尚可防止心律失常。
因此,该合剂是一种简便易行,有利于心肌梗塞的药物,除
非病人有严重糖尿病或肾功能明显损害,大多数病人均可以应用
。
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
急性心肌梗塞常常发生在家中,当时“缺医少药”,而且心
肌梗塞在发病初起的几小时中,最易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
心室纤维性颤动、休克、心力衰竭等。如果乱加搬动,盲目送往
医院,容易发生危险,死亡率很高。而现场急救得当,死亡率可
以显著下降。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虽然急骤,但大多数病人在发病一周内有
先兆症状,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绞痛,但这时的疼痛比既往的心绞
痛发作为重,疼痛次数增加,时间延长,范围变大。有的人过去
没有心绞痛历史,突然出现胸前区的剧烈疼痛。疼痛时伴有心慌
、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现象,病人烦躁不安,有恐惧
感。也有少数病人可不出现疼痛。
心肌梗塞发病可以有诱因,如在剧烈劳动、运动、精神紧张
、饱餐、大便之后;也可无诱因,在睡眠时发生。心前区剧烈疼
痛是心肌梗塞病人出现最早也最突出的症状,当服硝酸甘油片后
仍末缓解,症状仍在加重,应想到可能发生心肌梗塞。这时,要
镇定其情绪,让病人就地平卧或其他适宜体位,如当时在看电视
或谈话,则可取坐位,背略后靠,脚可稍抬起,尽量减少不必要
的挪动。家中有氧气袋的,可立即吸氧。含硝酸甘油片,或服冠
心苏合丸,吸人宽胸气雾剂等,家中有镇静、镇痛药物时,也可
酌量服用;如家中备有利多卡因(一种预防治疗心律失常心室纤颤
的药物)可以应用。与此同时,速请医生来家诊治。
如果病人突然出现神态丧失,心跳停止,应行拳击及心脏挤
压,口对口吹气等急救措施。
年龄与心肌梗塞关系
对年龄越高,发生了心肌梗塞后是否越危险、死亡率越高的
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对此给予肯定的回答,有人则持否
定的态度。
尽管众说纷纭,但年龄越高,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后果越为
严重这是事实。其原因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老年人患病后严重并
发症的发生率高,病情沉重,抵抗力降低,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所以这一事实足以提示我们,当发现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更
要认真对待,不仅要作好家庭急救,入院后要加强监护,出院回
家后,也要遵照医生嘱咐,继续认真采取有关防治措施,千万不
能疏忽大意。
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回家后应该注意事项
心肌梗塞病人在医院治疗恢复后回家,应该巩固疗效,预防
梗塞的再发生。因此,除了遵照医生嘱咐,服用有关药物,定期
去医院检查外,在日常生活起居等方面,尤应注意下列事项。
一天的生活安排要得当,适当的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度。如
散步,做一些轻微的体育活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征得
医生的同意,结合自己活动后的感觉来调节掌握。
饮食要节制,不要吃得太饱。多吃新鲜蔬菜,多吃含维生素
的食物。要保证大便通畅,最好养成定时大便,以免大便秘结,
在便时因用力过猛而诱发疾病。
要掌握好自己的情绪,控制感情,不要过于激动,要尽量回
避一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刺激。如对球赛胜负过于关切的病人,
不宜观看关键性的电视转播。对此,本人和家属都应酌情掌握。
在发生感染的情况下,也易诱发心肌梗塞。因此在冬春季要
预防呼吸道感染;夏秋季注意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当有心前区不适,或心力衰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耽
误
适度锻炼有利于防止心肌梗塞
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血凝块堵塞供应心脏营养的主要渠道
——冠状动脉,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的缘由之一。近年来.美国
医生的研究证实,从事体育锻炼可防止这种血凝块的形成,从而
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他们首先用阻断静脉血流方法,人为地在血管中造成一个血
凝块,然后继续让其锻炼,包括徒手操、走路和骑车等,10周后
测得的结果显示,血管内壁释放出的一种称之为纤维蛋白溶酶原
活化剂蛋白质的数量大大增加。已知纤维蛋白溶酶可溶解纤维蛋
白,因后者是构成血液凝块的主要成分,从而破坏了血凝块的形
成。
学者们乐观地认为,这可能成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
机制”。同时强调指出,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类型的适度的
体育锻炼,甚至仅限于走路、体操或骑车,也可以显著地阻止血
液中出现危险的血块,这一效应不但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而且还可使人少患中风。
患过心肌梗塞的人不宜长跑
迄今,长跑锻炼已成为一项老幼皆喜,减肥健身的有益运动
,但由于它可引起心跳显著加快,促使心脏氧耗量增加,因此对
于患过心肌梗塞的人,是不适宜的。
早在50年代,生理学家即指出,心脏维持正常的功能,必须
有足够量的血氧供应。此后有人又发现,心肌纤维从血液中摄取
的氧竟达65—75%,相形之下,身体其它组织则只摄取其中的10
—15%的氧,可见心脏对氧的依赖性颇大。急性心肌梗塞的产生
,即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氧的主要渠道一一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或痉挛,造成血管腔的堵塞,使相应部位的心肌血氧来源骤然中
断造成的。如果这种状态持续30分钟至 l小时,仍得不到缓解,
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心肌坏死。
发病后,通过充分地休息,合理地医疗,80—90%的患者可
以安然度过危险期,大约需2—6周的时间,受损害的心肌便会结
疤告愈。但患过心肌梗塞的病人,依然留有一些“悬而未决”的
问题,如血管硬化的存在;心脏收缩力的减弱;代之心肌的疤痕
组织引起心脏收缩不协调等,甚至病后的心脏依赖氧和对缺氧的
敏感均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应尽量避免任何能够增加心脏负担
的外加因素,减少心肌氧耗量(适当地限制体力活动或服用药物等
),以保护心脏功能,防止病情恶化。
如前所述,心率的增快,是招致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肌血氧
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为此,心肌梗塞恢复后的病人,贸然从事
长跑锻炼,有可能使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突如其来的意外。
当然,患过心肌梗塞的人,也无需因噎废食,心有余悸,全
然休息的消极做法。岂知,后者同样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合
理的锻炼选择是,以不明显增加心率的项目为宜,如散步、打太
极拳、做气功等,并要注意限制饮食,以弥补因活动量减少而导
致身体发胖。
如果您还没安装RealPlayer,看直播前请点击这里安装
人民日报网络版
网上健康
安贞医院
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四种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中于冠状
动脉分支完全梗塞,引起心肌坏死。本病多发生于安静状态或夜
间睡眠时, 但是尽管其发作突然, 但它在发作之前大多有些征
兆, 如原来没有心绞痛者, 突然发作心绞痛, 或者原来有心绞
痛发作者, 发作越加频繁, 时间延长, 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甚
至无效, 或者原来有高血压, 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反而下降,并
出现晕厥等情况, 此时均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凡有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病史者突然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小
心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1.痛:出现比以往剧烈而又频繁的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持
续时间长达15分钟以上.
2.惊:痛时惊恐不安, 特别是在口含硝酸甘油或其它抗心
绞痛药物无效时, 更觉烦躁不安.
3.汗: 心绞痛发作时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
4. 白:心肌梗塞发作时同时发生休克, 所以面色苍白.
5. 吐:心脏发生病变时刺激迷走神经, 胃肠道反射性引起
恶心呕吐.
6. 咳:心肌梗塞发生后, 立即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 并
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
一旦怀疑本病时,应立刻卧床休息,有氧气袋的立刻吸氧,
注意保暖。 这种病人不能行动和搬动,而要绝对卧床休息。据临
床资料统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死亡率最高的是在发病后由家中
向医院搬运的过程中。此时应立刻叫救护车,请医生到来给病人
作初步的检查及应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预兆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常常来势凶猛,可对生命造成严重
的威胁。但大多病人在发生心肌梗塞前,往往会出现一反常态的
变化,医学上称之为心肌梗塞的前驱表现。因此,患有冠心病的
人或中年以上的健康者熟识和重视这些异常现象,对保护自己,
防止心肌梗塞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据观察,心肌梗塞的前驱表现,多在发病前的1周出现,少数
病人可提前3—4周,而40%左右的病人,却发生在梗塞的前一天
。概括起来,前驱表现有以下几种:1.原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心绞
痛,短期内变为频频发作;2.胸痛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3.含硝酸甘油效果不如既往。冠心病病人,
遇有上述现象发生,便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实践证明,对具有心肌梗塞前驱表现的病人,如能尽早给予
积极、认真、合理地医疗,则可使部分濒于急性心肌梗塞边缘的
患者化险为夷。相反,对出现了与既往心绞痛不同的胸痛,而且
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病人一般情况差等现象,如果掉以轻心,
不去及时就医,往往把将发生心肌梗塞的“信号”忽略掉,就会
铸成大错。
无痛性心肌梗塞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可产生剧烈的胸痛。但是,据统计
,尚有近1/3的心肌梗塞病人不伴随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甚至某
些病人仅有轻度的胸闷、气短感,因此常易被忽略和延误诊治。
医学上将上述现象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
对此,有人解释可能是心肌梗塞发生缓慢,致使血管疼痛感
觉神经慢慢遭到破坏;周身病情重驾,如休克、心力衰竭等,掩
盖了胸痛;先天性心脏血管神经支配异常;因大脑缺血缺氧,引
起疼痛感觉下降;病人原已有反应迟钝等。经观察,无痛性心肌
梗塞多见于老年人和病情偏重者,因此可得到启示,不应将有无
胸痛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塞的唯一依据,而凡遇下列情况时即应
高度怀疑心肌梗塞的可能,同时为进一步作出诊断,应送病人去
医院作心电图及有关化验检查。
这些情况是:1.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憋闷、沉重、气短;
2.突然出现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3.骤起咳
嗽、吐白痰、不能躺平;4.糖尿病患者伴有昏迷;5.原有高血
压表现血压下降(非因服药引起);6.老年人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
,不明原因的抽搐等。
对疑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转运时要平稳轻巧地抬
送,不能因其无疼痛而让病人步行去医院,往往会因此发生意外
,不可不慎。
气候与急性心肌梗塞关系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作为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每年11月和4月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此时正值秋末
冬初或春季时令,而冬、夏两季则发病率较低。
原因何在呢?据分析,4、11两月,多数地区的大气压、风速
、温差均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而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
管发生痉挛,最终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由此提醒冠心病患者,在
此期间,应加强防备病情突变。具体的措施是:1.减少体力活动
;2.注意保暖;3.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4.尽量少参加
社交活动和长途旅行;5.不饮酒;6.少吃多脂肪、高糖膳食;
7.每餐不宜过饱;8.节制性生活;9.认真治疗心绞痛、高血压
;10。如频繁发作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必要时赴医院进一
步治疗。
根据北京某医院资料,在气候变化过于急剧的日子里,冠心
病人又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所以,气候与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应引起注意,采取预防性措施
。
急性心肌梗塞时化验检查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除了作心电图等客观检查之外,还要
作各种化验。有些化验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所以,当
发生心肌梗塞后,一般都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总数多超过10,000/立方毫米,
中性颗粒细胞增高,常在75—90%,嗜酸性颗粒细胞减少。
血沉:血沉增快,如果病情好转,2—3个星期之后可恢复正
常。
血清心肌酶谱: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的损害可以释放出许多
酶,使血中酶的含量升高。有的酶在梗塞后几小时就升高,所以
对早期诊断有很大价值。主要酶有:
谷草转氨酶(GOT):心肌梗塞后6—12小时升高,24一48小时
达正常值的2—15倍,4—7日恢复正常;
乳酸脱氢酶(LDH):在心肌梗塞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3—
4天后最高,8一14天恢复正常。
(-丁酮酸脱氢酶:心肌梗塞时酶升高,2天达高峰,近2周时
恢复正常。
肌酸激酶:心肌梗塞后12—48小时升高,并达高峰2—4天降
至正常。
肌酸磷酸激酶(CPK):发生心肌梗塞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
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此外,检查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对早期诊断比乳酸脱氢酶和
磷酸肌酶更有意义,因为在心肌梗塞后仅4小时尿中肌红蛋白就可
升高达5毫克以上
急性心肌梗塞严重性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过适当地治疗和休息,多数可得到恢
复,但是尚有10—20%的病人,由于栓塞面积较大、范围广、组
织损害严重等原因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为治疗带来许多困难。
一般来说,急性心脏梗塞发病后的3天之内,而又以第一个24小时
为最危险期,许多并发症,将会在此期间内出现,常见的有心源
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近些年来,由于冠心病监护病房
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采取密切观察,且通过特殊的监测
系统可以及早发现既往对病人构成最大威胁的心律失常,因此使
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大大减少。但是,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
仍是目前较严重的两大合并症。除此之外,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
还可能发生心脏破裂和室间隔穿孔,病人因此发生突然心功能下
降,引起顽固的心力衰竭,这种并发症大都出现在病后的一周之
内,且常常不及救治。有人认为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多与心肌梗塞
未能早期做出诊断,以致病人往返奔波有关,另外发病后的第1—
2周,安静卧床休息,也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心肌梗塞后,坏死
的心肌硬结,失去了正常心肌的弹性,在心腔压力的影响下,向
外膨胀,形成所谓室壁瘤,这部分膨胀的心室肌不仅不能正常地
收缩与舒张,而且尚起相反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心脏的排血
功能,还可因瘤体内血液滞留,产生血凝块,一旦脱落,即将造
成脏器栓塞。有较大室壁瘤的病人,往往表现气短、胸闷、也易
产生心律失常。
通过上述介绍,不言而喻,急性心肌梗塞是—种极为严重的
心脏疾病,因此应该加强预防,积极治疗心绞痛、高脂血症及高
血压、糖尿病,尽量避免发生急性心肌梗塞。40岁以上的人,还
要熟识急性心肌梗塞的各种表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利于
减少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发生。
最易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原因
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老
年人高血压及冠心病患病率增高,因此,除了要采取有效的防治
措施外,找出一些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因素,并尽量避免
或消除这些因素,就能使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复发减低。
根据有代表性的资料指出,在可以查到的发病诱因,劳累往
往是最为主要的。在一组统计资料中,因劳累发病占28.7%;情
绪激动也常常诱发患病,占7.3%;饱餐也是值得注意的,占5.2
%;因感染而诱发的占3%。其他各种诱因占5.4%。诱因不明占
3%。无诱因占47.4%。
应该特别值得提出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认为感染因素尤
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肺炎成为死亡原因,
而忽略了感染诱发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专家们指出,有时因感
染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者的比例很高,在一组统计资料中可达15
.8%。
老年人发生感染者,不仅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夏秋季痢
疾,以及泌尿道感染,都有可能波及到冠状动脉已有严重病变的
心脏,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国内从事老年医学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和科研成果的医疗单位,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强调了这个问题
:要特别警惕上感、肺炎、痢疾、泌尿道感染有诱发急性心肌梗
塞的可能。病人和病人家属除了要着眼这些感染的本身,还要注
意有无其他情况,不要忘了与冠心病的关系;至于医生更不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作出全面的检查、诊断。
心肌梗塞的监护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脏骤然丧失了血氧供应,因而引
起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生化代谢及心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极易
诱发危及生命的心室纤颤和心跳骤停。此情形尤其多见于发病后
的最初72小时内 (医学上称之为“高度危险期”),往往来不及抢
救。经验证明,医治严重心律失常,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于是,
对心肌梗塞病人加强心脏监护的措施便是非常必要的了。
目前许多医院里的“冠心病监护室”,就是专为医治急性心
肌梗塞病人的。这里装备有连续心电图监测装置,安排了经过训
练的医护人员,并配备有迅速进行治疗所需的各种设备。心脏监
测系统的核心是由供监护人员观察病人心脏搏动情况的“总机”
和置于病人床头的“分机”组成。医护人员只要通过心电示波和
按动选台电键,并借助电视系统即可将室内全部病人的心电活动
状态尽收眼底,使患者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一旦出现了险情,
监测系统的自动警报器立即以醒目的灯光闪烁和特殊的声响发出
“呼救”。几乎同时,心电图记录装置也自行启动,录下20秒内
的心电活动图形,以备进一步测定分析和存档。
通过心脏监护系统,可以达到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
有效地治疗。因此,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监测系
统能积累宝贵资料,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医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律
失常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
静脉点滴葡萄糖一胰岛素一氯化钾治疗心肌梗塞
在心肌梗塞的治疗早期,医生常给病人静脉点滴葡萄糖液一
--胰岛素一--氯化钾合剂。医生称它为极化液或能量合剂。多数
病人输了这种液体之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
疼痛的程度减轻,心力衰竭、休克、发热和心律失常等均可改善
,从而可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为什么这三种药配合对心肌梗塞有利呢?因为它们有如下几种
益处:
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酸的摄取,进一步合成脂肪,使血中游
离脂肪酸浓度下降。虽然游离脂肪酸是心肌的重要营养成分,但
在心肌缺氧时,继续利用它弊端很大。因为脂肪酸的利用是需要
大量氧气的,正常情况下脂肪酸氧化消耗心肌氧的60%,而心肌
梗塞时,心肌氧的供应不足是头等突出的问题。同时,由于游离
脂肪酸的存在,降低了心肌利用糖的能力,这点对心脏功能是很
不利的,甚至会引起心律失常。因而,概括说,游离脂肪酸浓度
降低,能降低心肌氧消耗,增加糖的利用,有利于心脏的功能及
心肌存活能力。
溶液常用10%的葡萄糖,可使血糖增高,使心肌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增加。心肌最好的营养物质就是葡萄糖,它在有氧或
无氧的情况下,均能代谢产生能量。由于葡萄糖供应充足,能量
有充足的来源,对维护心肌结构的完整,心肌功能的维持以及减
轻梗塞区周围缺血的程度,均有良好作用。
此外,尚可防止心律失常。
因此,该合剂是一种简便易行,有利于心肌梗塞的药物,除
非病人有严重糖尿病或肾功能明显损害,大多数病人均可以应用
。
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
急性心肌梗塞常常发生在家中,当时“缺医少药”,而且心
肌梗塞在发病初起的几小时中,最易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
心室纤维性颤动、休克、心力衰竭等。如果乱加搬动,盲目送往
医院,容易发生危险,死亡率很高。而现场急救得当,死亡率可
以显著下降。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虽然急骤,但大多数病人在发病一周内有
先兆症状,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绞痛,但这时的疼痛比既往的心绞
痛发作为重,疼痛次数增加,时间延长,范围变大。有的人过去
没有心绞痛历史,突然出现胸前区的剧烈疼痛。疼痛时伴有心慌
、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现象,病人烦躁不安,有恐惧
感。也有少数病人可不出现疼痛。
心肌梗塞发病可以有诱因,如在剧烈劳动、运动、精神紧张
、饱餐、大便之后;也可无诱因,在睡眠时发生。心前区剧烈疼
痛是心肌梗塞病人出现最早也最突出的症状,当服硝酸甘油片后
仍末缓解,症状仍在加重,应想到可能发生心肌梗塞。这时,要
镇定其情绪,让病人就地平卧或其他适宜体位,如当时在看电视
或谈话,则可取坐位,背略后靠,脚可稍抬起,尽量减少不必要
的挪动。家中有氧气袋的,可立即吸氧。含硝酸甘油片,或服冠
心苏合丸,吸人宽胸气雾剂等,家中有镇静、镇痛药物时,也可
酌量服用;如家中备有利多卡因(一种预防治疗心律失常心室纤颤
的药物)可以应用。与此同时,速请医生来家诊治。
如果病人突然出现神态丧失,心跳停止,应行拳击及心脏挤
压,口对口吹气等急救措施。
年龄与心肌梗塞关系
对年龄越高,发生了心肌梗塞后是否越危险、死亡率越高的
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对此给予肯定的回答,有人则持否
定的态度。
尽管众说纷纭,但年龄越高,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后果越为
严重这是事实。其原因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老年人患病后严重并
发症的发生率高,病情沉重,抵抗力降低,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所以这一事实足以提示我们,当发现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更
要认真对待,不仅要作好家庭急救,入院后要加强监护,出院回
家后,也要遵照医生嘱咐,继续认真采取有关防治措施,千万不
能疏忽大意。
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回家后应该注意事项
心肌梗塞病人在医院治疗恢复后回家,应该巩固疗效,预防
梗塞的再发生。因此,除了遵照医生嘱咐,服用有关药物,定期
去医院检查外,在日常生活起居等方面,尤应注意下列事项。
一天的生活安排要得当,适当的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度。如
散步,做一些轻微的体育活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征得
医生的同意,结合自己活动后的感觉来调节掌握。
饮食要节制,不要吃得太饱。多吃新鲜蔬菜,多吃含维生素
的食物。要保证大便通畅,最好养成定时大便,以免大便秘结,
在便时因用力过猛而诱发疾病。
要掌握好自己的情绪,控制感情,不要过于激动,要尽量回
避一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刺激。如对球赛胜负过于关切的病人,
不宜观看关键性的电视转播。对此,本人和家属都应酌情掌握。
在发生感染的情况下,也易诱发心肌梗塞。因此在冬春季要
预防呼吸道感染;夏秋季注意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当有心前区不适,或心力衰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耽
误
适度锻炼有利于防止心肌梗塞
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血凝块堵塞供应心脏营养的主要渠道
——冠状动脉,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的缘由之一。近年来.美国
医生的研究证实,从事体育锻炼可防止这种血凝块的形成,从而
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他们首先用阻断静脉血流方法,人为地在血管中造成一个血
凝块,然后继续让其锻炼,包括徒手操、走路和骑车等,10周后
测得的结果显示,血管内壁释放出的一种称之为纤维蛋白溶酶原
活化剂蛋白质的数量大大增加。已知纤维蛋白溶酶可溶解纤维蛋
白,因后者是构成血液凝块的主要成分,从而破坏了血凝块的形
成。
学者们乐观地认为,这可能成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
机制”。同时强调指出,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类型的适度的
体育锻炼,甚至仅限于走路、体操或骑车,也可以显著地阻止血
液中出现危险的血块,这一效应不但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而且还可使人少患中风。
患过心肌梗塞的人不宜长跑
迄今,长跑锻炼已成为一项老幼皆喜,减肥健身的有益运动
,但由于它可引起心跳显著加快,促使心脏氧耗量增加,因此对
于患过心肌梗塞的人,是不适宜的。
早在50年代,生理学家即指出,心脏维持正常的功能,必须
有足够量的血氧供应。此后有人又发现,心肌纤维从血液中摄取
的氧竟达65—75%,相形之下,身体其它组织则只摄取其中的10
—15%的氧,可见心脏对氧的依赖性颇大。急性心肌梗塞的产生
,即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氧的主要渠道一一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或痉挛,造成血管腔的堵塞,使相应部位的心肌血氧来源骤然中
断造成的。如果这种状态持续30分钟至 l小时,仍得不到缓解,
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心肌坏死。
发病后,通过充分地休息,合理地医疗,80—90%的患者可
以安然度过危险期,大约需2—6周的时间,受损害的心肌便会结
疤告愈。但患过心肌梗塞的病人,依然留有一些“悬而未决”的
问题,如血管硬化的存在;心脏收缩力的减弱;代之心肌的疤痕
组织引起心脏收缩不协调等,甚至病后的心脏依赖氧和对缺氧的
敏感均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应尽量避免任何能够增加心脏负担
的外加因素,减少心肌氧耗量(适当地限制体力活动或服用药物等
),以保护心脏功能,防止病情恶化。
如前所述,心率的增快,是招致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肌血氧
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为此,心肌梗塞恢复后的病人,贸然从事
长跑锻炼,有可能使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突如其来的意外。
当然,患过心肌梗塞的人,也无需因噎废食,心有余悸,全
然休息的消极做法。岂知,后者同样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合
理的锻炼选择是,以不明显增加心率的项目为宜,如散步、打太
极拳、做气功等,并要注意限制饮食,以弥补因活动量减少而导
致身体发胖。
如果您还没安装RealPlayer,看直播前请点击这里安装
人民日报网络版
网上健康
安贞医院
展开全部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可有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急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表现,伴有低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等,常可见特征性的血清心肌酶学及心电图动态改变。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T波倒置等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历时数日至数周。一般将发病4~8周以内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抢救治疗,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参考资料:
急性心肌梗塞为什么会伴有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传导系统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局部坏死。所以急性心肌梗塞伴有的心律失常是因传导系统的心肌缺血、坏死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后释放出许多代谢产物。大量钾离子,形成细胞外局部高钾,可使局部静止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的经时缩短,形成缺血区到非缺血区之间的损伤电流。局部坏死区由于钾增多可以使传导延迟,不应期缩短,有利于激动折返的发生。在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对β受体起兴奋作用,因而提高起搏细胞的自律性,引起过速性心律失常。此外,儿茶酚胺可降低心室纤颤的阈值,引起心室纤颤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又可引起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后者使心室纤颤的阈电值降低。如呼吸通气量受到损害,可出现低氧血症合并呼吸性碱中毒。可以改变起搏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细胞外液碱储备下降,钾、钠离子进入到细胞内,增强起搏细胞的自律性,可引起室性及室上性过速性心律失常。另外,由于心肌缺血可造成过激性心律失常,又可转而引起过速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使心肌收缩力减低,左室舒张期终末压力增高,转而加强起搏细胞的自律性,使非起搏细胞变为有起搏性能的慢纤维,并可使心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及传导性不一致,因而引起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
(1)疼痛 当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伴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2)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也较多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3)全身症状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左右。
(4)心律失常 在发病的1~2周内,尤其在24小时内,75%~95%的病人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5)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时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10.67kPa(80mmHg),并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每小时少于20ml),反应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多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
(6)心力衰竭 主要为急性左心室衰竭,发生率约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随后可出现右心衰表现。而右室梗塞者一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常见的不典型症状有:
(1)无疼痛症状或疼痛不剧烈,未引起重视。大约25%的病人无疼痛症状,这多发生于老年病人、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原因之一是由于感觉迟钝、神志不清,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被其它严重症状所掩盖。
(2)疼痛部位不典型。如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误诊为胃穿孔等急腹症。还有少部分病人表现为颈部、下颌部、背部疼痛甚至表现为牙痛、咽喉痛等。
(3)部分病人一发病即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无胸痛等心肌梗塞常见临床症状,极易误诊或漏诊。
因此,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疼痛要提高警惕,对突发的严重病情要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有哪些?
在20%~60%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可于发病之初出现先兆症状,但其中50%左右在出现先兆症状时未能及时就医,或就医时未被及时收入院。常见的先兆症状表现为: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2)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3)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常称之为梗塞前状态。
(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
(5)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一过性抬高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耸,或出现心律失常。
对上述先兆表现若能及时辨认,早期收入院积极治疗,将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常以哪些表现为首发症状?
老年性心肌梗塞的首发症状往往是不典型的,临床上常以下述几种形式出现:
(1)无痛性心肌梗塞型:这是老年人心肌梗塞的重要特征。国内外报道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塞约占15%~75%。真正的无痛需具备以下标准:①无典型的胸痛,包括刺痛、隐痛、钝痛、灼痛、闷痛等任何形式的胸痛;②无左肩左臂疼痛;③无背痛;④除外意识丧失、偏瘫、突发的严重并发症造成神志恍惚而不能诉说症状者。按以上标准,80岁以上所占比例较高,有报道小于60岁者10.25%, 60~79岁为25.11%,大于80岁者为50%。
(2)心功能不全型:国内外报道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者占20% ~74%,国外学者检查370例75岁以上患者,发现有心衰的患者中48%有心肌梗塞。因此,当老年人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心悸等,应考虑肺水肿或肺淤血的可能,要注意除外急性心肌梗塞的存在。
(3)胃肠型: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体检时甚至可有上腹压痛和腹肌紧张等。当老年人意识清醒,未用过吗啡、度冷丁等镇痛剂及过去从无消化道疾病者突然出现上述胃肠道症状时,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甚至个别的下腹痛伴腹胀、腹泻者也不应失去警惕。
(4)脑循环障碍型:突然出现的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在老年人并不少见,可列至所有症状的第三位。故老年人出现精神意识障碍时应除外急性心肌梗塞。
(5)异位疼痛型:在80岁以下病人中,疼痛仍是老年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表现,除一部分表现为胸痛外,还有部分是以咽喉痛、牙痛、颈痛、肩背痛等为首发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有什么联系?
由于冠状动脉的病理改变及具体情况不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的临床表现也可不同:
(1)冠状动脉病变不严重:平时无心绞痛发作,也无侧支循环形成。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和)冠状动脉痉挛致使冠状动脉闭塞而发生透壁性心肌梗塞。临床上起病急,心电图呈ST段抬高,出现QS波型,易并发心脏破裂或室壁瘤形成,但很少有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发生率较低。
(2)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狭窄程度较重,且常为多支血管病变,平时劳力性心绞痛发作。虽因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和)冠脉痉挛使冠脉急性堵塞而坏死,但由于病程呈慢性经过,多有侧支循环形成,故坏死多限于心内膜下。表现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仅有ST段压低,无病理性Q波,R波可变小,但不完全消失,很少并发心脏破裂及室壁瘤,但梗塞后心绞痛较常见,易发生再梗及猝死。
(3)冠状动脉的固定性狭窄逐渐加重,当狭窄到一定程度及(或)发生冠脉痉挛时,缺血加重,可引起心肌梗塞。由于病史长,有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上也多表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但发生心梗时的心绞痛与平时不易区分,易漏诊。另外,心电图演变较慢,胸痛加重后数小时,甚至数日才出现明显的ST-T改变或小的Q波形成,也不易发生心脏破裂或室壁瘤。但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发生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塞的部位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1)前壁:前壁心肌梗塞时病变血管为前降支,前降支供应左室心肌约50%的血液,一旦完全闭塞,心肌坏死范围大,可造成较严重的左心室损伤而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出现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容量增加,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
(2)下壁:下壁心肌梗塞可以造成某些心室肌群的收缩异常,但此种心室肌收缩的不协调相对来讲对心功能影响比较小,不易发生左心功能异常。因窦房结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多数来自右冠状动脉,所以,下壁心肌梗塞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但此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的,预后比较好。当合并大面积右室梗塞时,临床上可出现低血压、低心排状态及体循环淤血征象。
(3)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将局限于心内膜层1/2或1/3,未累及心室壁全层的急性心肌梗塞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其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率较高,其左心室功能受损和并发症与穿透性心肌梗塞比较差别不大。
急性心肌梗塞时可有哪些体征?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其病情轻重不一,体检可以完全正常,但也可发现如下体征:
(1)一般情况: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多处于焦虑和痛苦状态,有心源性休克者常呈卧位,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冷汗,有心衰者呈半卧位。
(2)心率和血压:心率多增快,少数也可减慢。1/3~1/2病人发病早期窦性心动过速,这主要与疼痛、焦虑、心衰等有关。除在发病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过去有高血压的病人,相当多的一部分病人未用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但其中2/3的病人于梗塞后3~6个月血压又再度升高。一般说来,下壁心梗一半以上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伴有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而大约一半左右前壁心梗的病人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有轻度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
(3)心脏体征:①半数以上患者心脏浊音界轻度至中度扩大。②心尖部第一心音(S�1)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或S-3奔马律(室性奔马律)。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杂音以及心包摩擦音。④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4)胸部检查可听到肺部湿性罗音,有严重左心衰竭者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右室梗塞时可以见到颈静脉怒张且伴有异常搏动。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www.zgxl.net/sljk/ybjb/xunhuan/jxxjgs.htm
参考资料:
急性心肌梗塞为什么会伴有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传导系统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局部坏死。所以急性心肌梗塞伴有的心律失常是因传导系统的心肌缺血、坏死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后释放出许多代谢产物。大量钾离子,形成细胞外局部高钾,可使局部静止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的经时缩短,形成缺血区到非缺血区之间的损伤电流。局部坏死区由于钾增多可以使传导延迟,不应期缩短,有利于激动折返的发生。在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对β受体起兴奋作用,因而提高起搏细胞的自律性,引起过速性心律失常。此外,儿茶酚胺可降低心室纤颤的阈值,引起心室纤颤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又可引起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后者使心室纤颤的阈电值降低。如呼吸通气量受到损害,可出现低氧血症合并呼吸性碱中毒。可以改变起搏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细胞外液碱储备下降,钾、钠离子进入到细胞内,增强起搏细胞的自律性,可引起室性及室上性过速性心律失常。另外,由于心肌缺血可造成过激性心律失常,又可转而引起过速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使心肌收缩力减低,左室舒张期终末压力增高,转而加强起搏细胞的自律性,使非起搏细胞变为有起搏性能的慢纤维,并可使心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及传导性不一致,因而引起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
(1)疼痛 当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伴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2)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也较多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3)全身症状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左右。
(4)心律失常 在发病的1~2周内,尤其在24小时内,75%~95%的病人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5)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时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10.67kPa(80mmHg),并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每小时少于20ml),反应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多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
(6)心力衰竭 主要为急性左心室衰竭,发生率约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随后可出现右心衰表现。而右室梗塞者一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常见的不典型症状有:
(1)无疼痛症状或疼痛不剧烈,未引起重视。大约25%的病人无疼痛症状,这多发生于老年病人、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原因之一是由于感觉迟钝、神志不清,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被其它严重症状所掩盖。
(2)疼痛部位不典型。如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误诊为胃穿孔等急腹症。还有少部分病人表现为颈部、下颌部、背部疼痛甚至表现为牙痛、咽喉痛等。
(3)部分病人一发病即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无胸痛等心肌梗塞常见临床症状,极易误诊或漏诊。
因此,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疼痛要提高警惕,对突发的严重病情要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有哪些?
在20%~60%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可于发病之初出现先兆症状,但其中50%左右在出现先兆症状时未能及时就医,或就医时未被及时收入院。常见的先兆症状表现为: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2)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3)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常称之为梗塞前状态。
(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
(5)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一过性抬高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耸,或出现心律失常。
对上述先兆表现若能及时辨认,早期收入院积极治疗,将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常以哪些表现为首发症状?
老年性心肌梗塞的首发症状往往是不典型的,临床上常以下述几种形式出现:
(1)无痛性心肌梗塞型:这是老年人心肌梗塞的重要特征。国内外报道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塞约占15%~75%。真正的无痛需具备以下标准:①无典型的胸痛,包括刺痛、隐痛、钝痛、灼痛、闷痛等任何形式的胸痛;②无左肩左臂疼痛;③无背痛;④除外意识丧失、偏瘫、突发的严重并发症造成神志恍惚而不能诉说症状者。按以上标准,80岁以上所占比例较高,有报道小于60岁者10.25%, 60~79岁为25.11%,大于80岁者为50%。
(2)心功能不全型:国内外报道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者占20% ~74%,国外学者检查370例75岁以上患者,发现有心衰的患者中48%有心肌梗塞。因此,当老年人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心悸等,应考虑肺水肿或肺淤血的可能,要注意除外急性心肌梗塞的存在。
(3)胃肠型: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体检时甚至可有上腹压痛和腹肌紧张等。当老年人意识清醒,未用过吗啡、度冷丁等镇痛剂及过去从无消化道疾病者突然出现上述胃肠道症状时,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甚至个别的下腹痛伴腹胀、腹泻者也不应失去警惕。
(4)脑循环障碍型:突然出现的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在老年人并不少见,可列至所有症状的第三位。故老年人出现精神意识障碍时应除外急性心肌梗塞。
(5)异位疼痛型:在80岁以下病人中,疼痛仍是老年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表现,除一部分表现为胸痛外,还有部分是以咽喉痛、牙痛、颈痛、肩背痛等为首发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有什么联系?
由于冠状动脉的病理改变及具体情况不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的临床表现也可不同:
(1)冠状动脉病变不严重:平时无心绞痛发作,也无侧支循环形成。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和)冠状动脉痉挛致使冠状动脉闭塞而发生透壁性心肌梗塞。临床上起病急,心电图呈ST段抬高,出现QS波型,易并发心脏破裂或室壁瘤形成,但很少有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发生率较低。
(2)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狭窄程度较重,且常为多支血管病变,平时劳力性心绞痛发作。虽因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和)冠脉痉挛使冠脉急性堵塞而坏死,但由于病程呈慢性经过,多有侧支循环形成,故坏死多限于心内膜下。表现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仅有ST段压低,无病理性Q波,R波可变小,但不完全消失,很少并发心脏破裂及室壁瘤,但梗塞后心绞痛较常见,易发生再梗及猝死。
(3)冠状动脉的固定性狭窄逐渐加重,当狭窄到一定程度及(或)发生冠脉痉挛时,缺血加重,可引起心肌梗塞。由于病史长,有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上也多表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但发生心梗时的心绞痛与平时不易区分,易漏诊。另外,心电图演变较慢,胸痛加重后数小时,甚至数日才出现明显的ST-T改变或小的Q波形成,也不易发生心脏破裂或室壁瘤。但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发生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塞的部位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1)前壁:前壁心肌梗塞时病变血管为前降支,前降支供应左室心肌约50%的血液,一旦完全闭塞,心肌坏死范围大,可造成较严重的左心室损伤而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出现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容量增加,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
(2)下壁:下壁心肌梗塞可以造成某些心室肌群的收缩异常,但此种心室肌收缩的不协调相对来讲对心功能影响比较小,不易发生左心功能异常。因窦房结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多数来自右冠状动脉,所以,下壁心肌梗塞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但此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的,预后比较好。当合并大面积右室梗塞时,临床上可出现低血压、低心排状态及体循环淤血征象。
(3)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将局限于心内膜层1/2或1/3,未累及心室壁全层的急性心肌梗塞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其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率较高,其左心室功能受损和并发症与穿透性心肌梗塞比较差别不大。
急性心肌梗塞时可有哪些体征?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其病情轻重不一,体检可以完全正常,但也可发现如下体征:
(1)一般情况: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多处于焦虑和痛苦状态,有心源性休克者常呈卧位,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冷汗,有心衰者呈半卧位。
(2)心率和血压:心率多增快,少数也可减慢。1/3~1/2病人发病早期窦性心动过速,这主要与疼痛、焦虑、心衰等有关。除在发病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过去有高血压的病人,相当多的一部分病人未用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但其中2/3的病人于梗塞后3~6个月血压又再度升高。一般说来,下壁心梗一半以上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伴有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而大约一半左右前壁心梗的病人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有轻度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
(3)心脏体征:①半数以上患者心脏浊音界轻度至中度扩大。②心尖部第一心音(S�1)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或S-3奔马律(室性奔马律)。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杂音以及心包摩擦音。④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4)胸部检查可听到肺部湿性罗音,有严重左心衰竭者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右室梗塞时可以见到颈静脉怒张且伴有异常搏动。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www.zgxl.net/sljk/ybjb/xunhuan/jxxjgs.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1.发病原因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由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心肌坏死。
2.护理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具有以下特征:
(1)症状 约半数以上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乏力、心慌、气短及胸部不适等,或原有心绞痛加重。
(2)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性剧痛 可向左肩呈左上肢放射,常伴恐惧、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出汗和气短等,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少数病人只有轻微胸痛或无胸痛,表现为胸闷、憋气或上腹部不适等。
(3)合并症 常见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突发心室颤动而淬死。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重症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约10%的病人合并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由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排血量锐减所致。发病早期,可有发热,一般低于38℃,约1周后可降至正常。
(4)右室梗死 左室下壁或下后壁梗死可合并右室梗死,引起急性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充盈,静脉压升高,低血压或休克。
3.护理措施
(1)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急性期一周以内避免搬动病人。洗脸、吃饭、大小便、翻身等活动均要家人协助,以减少心脏负担,但病人自身肢体可自由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发病后第二周,可下床活动,逐渐慢步行走,也可到户外进行简单的活动。此时病人的日常起居如洗脸、吃饭、读报等活动应由少到多,直至能坐起大小便。病人在逐步增加体力活动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注意饮食 饮食应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有心衰者,应限制盐的摄入,给低盐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心脏负担。为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胀,禁食辛辣及易发酵食物,宜多吃水果和含粗纤丰富的食物。
排便的顺利与否对心肌梗塞的恢复至关重要。病人往往因便秘用力过猛,增加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内压力增高,导致心脏破裂而死亡。应指导病人在床上用便器的方法和定时排便的习惯。病情稳定时,可协助病人坐起或床旁排便。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如病人二天无大便,可给予缓泻药物,如草决明、番泻叶冲水代茶饮3便秘3天。4天者,可用1:1水和甘油溶液40毫升—60毫升灌肠;避免用刺激性大的肥皂液灌肠,以防便次过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不良后果。如便秘时间较长,已用缓泻剂无效时,应进行人工排便,即用手指将粪便从肛门取出,取便时应先戴手套,动作要轻柔,避免粗暴,以免病人过度劳累及肛门疼痛。如排便时间较长,可让病人休息片刻,再继续将粪块取出,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病人有尿潴留时,可针刺太溪、太冲等穴位,或行诱导法,即将盆中盛水反复用杯子倒动,让病人听流水声,也可在下腹部热敷。
(3)可用枕式氧气袋给氧,流量可给每分钟2升。4升。维持24小时不间断。病人在发病后1日—2日,如有体温增高,通常在38℃左右,一周内可降至正常。如发热时间延长或曾下降但又升高,应观察是否有新的坏死区或其他感染,如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等。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应行开辟一条静脉通路,滴速不宜过快,使用升压药时要注意保持升压药的有效浓度,防止血压忽高忽低。
血压要维持在12千帕/8千帕,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诱发脑出血或心脏破裂。
注意观察病人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和用药后的反应。因为疼痛提示心肌严重缺血或有再发性梗塞,从而引起全身反应,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应及早解除疼痛,给予止痛药。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皮肤的颜色、冷暖、出汗和尿量等情况。
(4)合并症的护理 心律失常在心肌梗塞时极为多见。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心律失常多发生在1周内。出现心律失常时,如有心脏骤停应立即叩击心前区,同时用抗心律失常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副作用。
应用利多卡因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有效量,每分钟最多不超过5毫克。如剂量过大,病人可出现躁动、谚语、惊厥、血压下降等。
4.治疗与急救
(1)止痛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止痛十分重要,降低心肌需氧量,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可选用杜冷丁或吗啡。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疼痛轻者可用罂栗碱肌肉注射或硝酸甘油0.6毫克含服。中药可选用复方丹参、速效心丸或冠心苏合丸等。
(2)吸氧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动脉氧分压,限制梗塞扩大范围,并间接起到止痛、镇静的作用。
(3)抗心律失常 首选利多卡因50毫克-100毫克缓慢静脉注射,每5分钟-10分钟可重复一次,病情缓解后每分钟1毫克—3毫克静脉滴注维持,本药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待病情稳定可改口服用药。
(4)抗凝治疗 适用于梗塞面积大或反复梗塞病人。首选肝素,每日200毫克-300毫克分几次静脉或皮下注射,共用2天。同时口服新抗凝片或华法令等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病人的出血倾向。肝素引起出血者可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对抗。由新抗
凝片引起者可用维生素K对抗。
还有: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诱因的预防和护理
性心肌梗塞(AMI)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也是威胁生命较重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AMI常合并并发症,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有诱因,所以,处理这些诱发因素,作好预防和护理对AMI的治愈非常重要,现就AMI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58例,其中男35例,年龄30~76岁,死亡2例。女23例,年龄39~73岁,死亡3例,4例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2常见诱发因素及护理
2.1 精神因素
急性心肌梗塞多突然发病,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入院后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躁,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极为不利。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氧、供血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同时,还可引起脂肪、糖原分解,增加血液中脂肪含量,加重动脉硬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疾病痊愈。多接触患者,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知识,说明不良情绪和心理对疾病的不利,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其次,要同患者多交谈,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2.2 合理调配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塞患者因心搏出量下降,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故应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能量供给,避免进食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免进一步加重动脉硬化。避免饱餐而加重心脏负担,杜绝饮酒、吸烟。另外,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易发生便秘、腹胀,导致患者排便时憋气,用力而加重心脏负担。因此,排便护理不容忽视,养成床上排便、定时排便习惯。给患者进一些水果蔬菜类食物,卧床后,服果导片或泡饮潘泻叶等润肠剂或缓泻剂,保证大便通畅。
2.3 监护期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1~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但由于心前区疼痛,患者难以忍受,有的躁动不安,有的患者疼痛过后,认为一切正常,不听医护人员劝告,随意下床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向患者解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活动会导致病情恶化,在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切忌求之过急。夜间烦躁失眠者,可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睡眠。
2.4 注意输液速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电监护
在输液过程中,应控制滴速,急性期以15~20滴为宜,输液量应在1000ml以下。及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变化,加强心电监护,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由于护理人员对上述诱因引起了重视,在工作中,这些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护理成为急性心肌梗塞护理的重点,这样,减少了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发生,也减少了与护理因素有关的死亡。
1.发病原因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由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心肌坏死。
2.护理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具有以下特征:
(1)症状 约半数以上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乏力、心慌、气短及胸部不适等,或原有心绞痛加重。
(2)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性剧痛 可向左肩呈左上肢放射,常伴恐惧、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出汗和气短等,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少数病人只有轻微胸痛或无胸痛,表现为胸闷、憋气或上腹部不适等。
(3)合并症 常见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突发心室颤动而淬死。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重症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约10%的病人合并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由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排血量锐减所致。发病早期,可有发热,一般低于38℃,约1周后可降至正常。
(4)右室梗死 左室下壁或下后壁梗死可合并右室梗死,引起急性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充盈,静脉压升高,低血压或休克。
3.护理措施
(1)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急性期一周以内避免搬动病人。洗脸、吃饭、大小便、翻身等活动均要家人协助,以减少心脏负担,但病人自身肢体可自由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发病后第二周,可下床活动,逐渐慢步行走,也可到户外进行简单的活动。此时病人的日常起居如洗脸、吃饭、读报等活动应由少到多,直至能坐起大小便。病人在逐步增加体力活动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注意饮食 饮食应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有心衰者,应限制盐的摄入,给低盐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心脏负担。为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胀,禁食辛辣及易发酵食物,宜多吃水果和含粗纤丰富的食物。
排便的顺利与否对心肌梗塞的恢复至关重要。病人往往因便秘用力过猛,增加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内压力增高,导致心脏破裂而死亡。应指导病人在床上用便器的方法和定时排便的习惯。病情稳定时,可协助病人坐起或床旁排便。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如病人二天无大便,可给予缓泻药物,如草决明、番泻叶冲水代茶饮3便秘3天。4天者,可用1:1水和甘油溶液40毫升—60毫升灌肠;避免用刺激性大的肥皂液灌肠,以防便次过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不良后果。如便秘时间较长,已用缓泻剂无效时,应进行人工排便,即用手指将粪便从肛门取出,取便时应先戴手套,动作要轻柔,避免粗暴,以免病人过度劳累及肛门疼痛。如排便时间较长,可让病人休息片刻,再继续将粪块取出,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病人有尿潴留时,可针刺太溪、太冲等穴位,或行诱导法,即将盆中盛水反复用杯子倒动,让病人听流水声,也可在下腹部热敷。
(3)可用枕式氧气袋给氧,流量可给每分钟2升。4升。维持24小时不间断。病人在发病后1日—2日,如有体温增高,通常在38℃左右,一周内可降至正常。如发热时间延长或曾下降但又升高,应观察是否有新的坏死区或其他感染,如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等。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应行开辟一条静脉通路,滴速不宜过快,使用升压药时要注意保持升压药的有效浓度,防止血压忽高忽低。
血压要维持在12千帕/8千帕,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诱发脑出血或心脏破裂。
注意观察病人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和用药后的反应。因为疼痛提示心肌严重缺血或有再发性梗塞,从而引起全身反应,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应及早解除疼痛,给予止痛药。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皮肤的颜色、冷暖、出汗和尿量等情况。
(4)合并症的护理 心律失常在心肌梗塞时极为多见。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心律失常多发生在1周内。出现心律失常时,如有心脏骤停应立即叩击心前区,同时用抗心律失常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副作用。
应用利多卡因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有效量,每分钟最多不超过5毫克。如剂量过大,病人可出现躁动、谚语、惊厥、血压下降等。
4.治疗与急救
(1)止痛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止痛十分重要,降低心肌需氧量,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可选用杜冷丁或吗啡。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疼痛轻者可用罂栗碱肌肉注射或硝酸甘油0.6毫克含服。中药可选用复方丹参、速效心丸或冠心苏合丸等。
(2)吸氧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动脉氧分压,限制梗塞扩大范围,并间接起到止痛、镇静的作用。
(3)抗心律失常 首选利多卡因50毫克-100毫克缓慢静脉注射,每5分钟-10分钟可重复一次,病情缓解后每分钟1毫克—3毫克静脉滴注维持,本药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待病情稳定可改口服用药。
(4)抗凝治疗 适用于梗塞面积大或反复梗塞病人。首选肝素,每日200毫克-300毫克分几次静脉或皮下注射,共用2天。同时口服新抗凝片或华法令等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病人的出血倾向。肝素引起出血者可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对抗。由新抗
凝片引起者可用维生素K对抗。
还有: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诱因的预防和护理
性心肌梗塞(AMI)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也是威胁生命较重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AMI常合并并发症,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有诱因,所以,处理这些诱发因素,作好预防和护理对AMI的治愈非常重要,现就AMI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58例,其中男35例,年龄30~76岁,死亡2例。女23例,年龄39~73岁,死亡3例,4例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2常见诱发因素及护理
2.1 精神因素
急性心肌梗塞多突然发病,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入院后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躁,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极为不利。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氧、供血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同时,还可引起脂肪、糖原分解,增加血液中脂肪含量,加重动脉硬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疾病痊愈。多接触患者,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知识,说明不良情绪和心理对疾病的不利,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其次,要同患者多交谈,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2.2 合理调配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塞患者因心搏出量下降,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故应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能量供给,避免进食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免进一步加重动脉硬化。避免饱餐而加重心脏负担,杜绝饮酒、吸烟。另外,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易发生便秘、腹胀,导致患者排便时憋气,用力而加重心脏负担。因此,排便护理不容忽视,养成床上排便、定时排便习惯。给患者进一些水果蔬菜类食物,卧床后,服果导片或泡饮潘泻叶等润肠剂或缓泻剂,保证大便通畅。
2.3 监护期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1~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但由于心前区疼痛,患者难以忍受,有的躁动不安,有的患者疼痛过后,认为一切正常,不听医护人员劝告,随意下床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向患者解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活动会导致病情恶化,在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切忌求之过急。夜间烦躁失眠者,可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睡眠。
2.4 注意输液速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电监护
在输液过程中,应控制滴速,急性期以15~20滴为宜,输液量应在1000ml以下。及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变化,加强心电监护,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由于护理人员对上述诱因引起了重视,在工作中,这些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护理成为急性心肌梗塞护理的重点,这样,减少了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发生,也减少了与护理因素有关的死亡。
参考资料: 网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急性心肌梗塞出现便秘怎么办?
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谱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的严重并发症。
心肌梗塞常常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安静或睡眠时,用力大便后发生。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对氧的需求量增加,使心肌缺乏氧而发生梗塞,因此便秘时用力大便是心肌梗塞发病常见的诱因。
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因此休息在急性心梗病人尤其显得重要,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用力,是心梗病人护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由于用力大便而出现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的病例很多,有的病人由于用力大便出现心脏破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出现便秘时,可给予缓泻剂。中医在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上有其明显优势,根据辨证,适当加入润肠、理气、攻下等药物可解决便秘问题,且可在整体上调节病人的疾病状态,有助于急性心梗病人的恢复。
心肌梗塞病人由于卧床不动,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而致腑气不通,排便费力。而排便用力又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加重心肌缺血,扩大梗塞面积,因此,对大便干燥者,除不要用力大便,调整饮食结构外,还可用麻仁润肠丸,或用番泻叶3~6克,开水浸泡代茶,分二次渴完,使大便保持通畅。但通下之品以大便通畅为度,不可峻泻,以免耗伤正气。此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副作用也小,可以较长时间应用。生大黄具有活血破瘀,泄热通腑之功,心肌梗塞的早期常是腑气不降、痰湿中阻,大便燥结,舌苔多向厚腻转化,因而早用大黄 ,以生大黄为佳,使腑气一通,气机调畅,则全身诸症就会较快缓解。应用生大黄以大便通为度 ,不宜大泻。
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谱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的严重并发症。
心肌梗塞常常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安静或睡眠时,用力大便后发生。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对氧的需求量增加,使心肌缺乏氧而发生梗塞,因此便秘时用力大便是心肌梗塞发病常见的诱因。
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因此休息在急性心梗病人尤其显得重要,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用力,是心梗病人护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由于用力大便而出现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的病例很多,有的病人由于用力大便出现心脏破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出现便秘时,可给予缓泻剂。中医在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上有其明显优势,根据辨证,适当加入润肠、理气、攻下等药物可解决便秘问题,且可在整体上调节病人的疾病状态,有助于急性心梗病人的恢复。
心肌梗塞病人由于卧床不动,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而致腑气不通,排便费力。而排便用力又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加重心肌缺血,扩大梗塞面积,因此,对大便干燥者,除不要用力大便,调整饮食结构外,还可用麻仁润肠丸,或用番泻叶3~6克,开水浸泡代茶,分二次渴完,使大便保持通畅。但通下之品以大便通畅为度,不可峻泻,以免耗伤正气。此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副作用也小,可以较长时间应用。生大黄具有活血破瘀,泄热通腑之功,心肌梗塞的早期常是腑气不降、痰湿中阻,大便燥结,舌苔多向厚腻转化,因而早用大黄 ,以生大黄为佳,使腑气一通,气机调畅,则全身诸症就会较快缓解。应用生大黄以大便通为度 ,不宜大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好,如果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一般最好要放支架,因为这是彻底根治的方法,平时要注意按时口服抗凝的药物,如拜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如果血压高要积极的降压,如果血脂高要降血脂。同时少吃富含油脂和油炸的食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