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贯穿三个时代的人物到底是哪三个???

 我来答
晚夏落飞霜
高粉答主

2019-09-12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9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0万
展开全部

《茶馆》里贯穿三个时代的人物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王利发生于清末的北京城,一人独立支撑父亲遗留下的茶馆,年轻精明,左右逢源;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北京里有名的大茶馆都关了张,他照样苦心经营,对茶馆进行“改良”,照样开张;

30年之后抗战胜利,王利发已是风烛残年,仍在拼全力支撑着“裕泰”这个老字号,但国民党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沆瀣一气,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和共产党人,还企图强占茶馆,王利发彻底绝望,他安顿好家人,与多年结交的友人相互道别之后,悬梁自尽了结了一生。

常四爷开始是个有“铁杆庄稼”特有的旗人,随着清政权的崩溃,他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卖蔬菜和花生为生。尽管如此,因他的思想和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结果仍然逃脱不了沉没的命运。

秦仲义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一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就主张实业救国,办工厂,开银号,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了。

扩展资料

《茶馆》内容简介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几十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王利发 常四爷 秦仲义

《茶馆》的人物:
  《茶馆》的创作特点是一人为主,而不是以事为主。
  在《茶馆》众多人物中,茶馆主人王发利是贯穿全局的主要人物,也是老舍先生着力刻画的形象之一。它在体现老舍先生的创作意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王利发从二十岁继承父业,成为裕泰茶馆的掌柜,到抗日战争后茶馆被抢夺,悲愤而死,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他有过兴盛,也有过没落,结局是悲惨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所吞噬了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很称职的。他是旧社会里的精明、经验丰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为了生意兴隆和发财致富,他的教导:“在界面混饭吃,人缘顶要紧”,因此他待人接物,圆滑、变通,谁也不得罪。凭着这一条,他与来茶馆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相处得很好,茶客们乐于来他的店里喝喝茶、歇歇腿,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使得裕泰曾一度生意兴隆。王利发的精明干练,还表现在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维新”的办法来应付他。
  在第二幕,由于进入民国,生意中落。为摆脱困境,它大动脑筋“改良”——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现在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店面装饰也撤掉了财神龛,拿走了醉八仙的话,换上了广告上的是壮美人,可做也换成了小桌和藤椅。正如他自己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到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了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改良维新”的一生。王利发性格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不清明的年代,议论时局、朝政是非常危险的。
  到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再度统治北京时,茶馆以破破烂烂地不成样.,万利发本人“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还有那些流氓特务,都不允许他的茶馆在开,他无法逃脱被黑暗社会吞没的命运。这时的王利法,因为时代所不容,以前的处世经验一条都不灵验了。“改良维新”的设想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被人扼杀了;“莫谈国事”的结果,去高的“国事盈门”——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务找他要钱,沈处长、小刘麻.找他要房.。在这“三管齐下”、八方受气的情况下,王利发再也没法活下去了,终于悲愤的上吊而死。王利发这种结局,说明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小资本阶级想要委曲求全、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改良维新”也是没有出路的。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起来斗争,同广大人民一起改变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常四爷也是贯通三幕话剧的重要人物。他开始是个有“铁杆庄稼”特有的旗人,随着清政权的崩溃,他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卖蔬菜和花生为生。尽管如此,因他的思想和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结果仍然逃脱不了沉没的命运。这个人生性刚强耿直,有正义感、.国心。青年时因感到国事日非,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捕坐牢。后来又郁结着仇恨洋人的愤懑情绪,参加了义和团。他一生只盼望国家象个国家,不受外国人欺辱。可是盼了一辈.,国家越来越不像样.,这是他悲凉也心灰意冷。加之,他的出身和经历,又不可能是他卷入当时已兴起的反国民党的斗争中去,也不能从革命者那里看到光明的未来,于是他只有在绝望中沉没。
  秦仲义是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他二十岁就主张实业救国,国富裕民,雄心勃勃的办起了工厂,颇有作为的干过一番事业。但他的实业救国的道路,也像王利发的“改良维新”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从剧本中我们看到,秦仲义的结局是很凄惨的。灯塔过了几十年之后再出场时,他早年那少年气盛的风貌,已换成了疲惫、衰老,一幅下世的光景。他的工厂财产已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拆卖。一个曾是财大气粗的资本家,变成了唯有牢骚满腹、一腔悲愤的穷光蛋。秦仲义的下场,是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必然结果。
  此外,剧中上场的人物还很多。他们有的屡进屡出,有的瞬息即逝。出身经历五花八门,思想性格因人而异。他们的命运遭际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随着时代在深沉变化。这众多人物,虽然作者着墨多少不一,但无不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一大帮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是使《茶馆》艺术生命之花常开不败的一个重要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aynesw1
文化旅行者

2017-11-16 · 爱收集历史素材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336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018万
展开全部
茶馆是三幕话剧,是按时代划分,分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抗战胜利后三场,那么三场都出现的人物有三个,第一个是主角王利发,第二个是旗人常四爷,第三个是康顺子,也就是康妈妈,但是康顺子第一幕卖给庞太监时还是少女,到了第二,三幕都是成年人了,演员是换了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创作者43f8S5PRkA
2020-04-14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734万
展开全部
《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着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作“裕泰”的大茶馆里。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精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
3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1幕,重点描绘
“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倍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到了第3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整部《茶馆》就这样,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楼主你说的三个应该是哪3个时代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5-12
展开全部
原来享有清朝特权、后来变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旗人常四爷;
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饱经风霜的贫农女儿康顺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