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史书没有记载俩人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关系。否则两个时代、祖籍都相近的人,如果有关系的话,史书上是一定会写到的。
裴寂(573年-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其祖父裴融,父亲裴瑜。他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长大。十四岁,补郡主簿。隋朝开皇年间,调左亲卫。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为齐州司户,后任侍御史,晋阳宫副监。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反隋军风起云涌,隋炀帝在江都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裴寂与李渊早就相识,二人昼夜饮宴,愈发亲密。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谋划已定,让裴寂去劝说李渊。他对李渊说:“今盗遍天下,城阖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于是李渊决定起兵。裴寂马上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以供军用。后李渊建大将军府,裴寂为长史,封闻喜县公。攻下长安后,赐裴寂良田千顷、甲第一区、物四万段,转为大丞相府长史,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
此后,隋炀帝在江都被杀,裴寂又积极帮助李渊受禅称帝,世称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对裴寂说:“使我至此者,公也。”拜为尚书右仆射,赐御膳。唐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赦免两次死罪)[1]。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进攻太原,裴寂自告奋勇,被封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前去讨贼,可是被打得大败,后被李渊召回,关押起来,可是不久又放了,待遇如初。武德四年(621年),赵王李元景聘娶裴寂的女儿为妃。六年(623年),迁为尚书左仆射,赐宴于含章殿。裴寂不想卷入日趋激烈的权利斗争之中,于是向高祖请求“赐骸骨”,想急流勇退。李渊极力挽留,泪湿衣襟,说:“未也,要当相与老尔。公为宗臣,我为太上皇,逍遥晚岁,不亦善乎!”武德九年(626年),册拜司空,赐实封五百户,遣尚书员外郎每日一人于裴寂府第当值。
贞观元年(627年),加实封并前一千五百户。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去南郊祭祀,命裴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辂,裴寂辞让,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遂同乘而归。此后不久,因牵连僧人法雅妖言案被免官,削去一半封邑,并放归故里。裴寂上书请求留住京师,唐太宗说他:“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裴寂没有办法,就回蒲州老家去了。又过了不久,汾阴一狂人对裴寂家奴说:“裴公有天分。”裴寂听了,很害怕,不敢上报,还杀人灭口。事情败露后,被流放静州。正赶上山羌叛乱,裴寂于是率家僮平息了叛乱。
唐太宗故念裴寂“佐命之功”,诏令还朝,可是他正好在这时候死去了。时年六十岁。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子:裴律师、裴法师,孙:裴承先、裴承光、裴承禄,曾孙:裴景仙
裴炎(生年不详-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史称“寡言笑,有奇节”。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嗣圣元年(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睿宗,武后大怒。监察御史崔察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下狱,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审讯,刚烈不屈。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也以“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被斩于军中。唐睿宗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彦先,太子中舍人。
裴寂(573年-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其祖父裴融,父亲裴瑜。他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长大。十四岁,补郡主簿。隋朝开皇年间,调左亲卫。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为齐州司户,后任侍御史,晋阳宫副监。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反隋军风起云涌,隋炀帝在江都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裴寂与李渊早就相识,二人昼夜饮宴,愈发亲密。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谋划已定,让裴寂去劝说李渊。他对李渊说:“今盗遍天下,城阖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于是李渊决定起兵。裴寂马上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以供军用。后李渊建大将军府,裴寂为长史,封闻喜县公。攻下长安后,赐裴寂良田千顷、甲第一区、物四万段,转为大丞相府长史,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
此后,隋炀帝在江都被杀,裴寂又积极帮助李渊受禅称帝,世称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对裴寂说:“使我至此者,公也。”拜为尚书右仆射,赐御膳。唐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赦免两次死罪)[1]。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进攻太原,裴寂自告奋勇,被封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前去讨贼,可是被打得大败,后被李渊召回,关押起来,可是不久又放了,待遇如初。武德四年(621年),赵王李元景聘娶裴寂的女儿为妃。六年(623年),迁为尚书左仆射,赐宴于含章殿。裴寂不想卷入日趋激烈的权利斗争之中,于是向高祖请求“赐骸骨”,想急流勇退。李渊极力挽留,泪湿衣襟,说:“未也,要当相与老尔。公为宗臣,我为太上皇,逍遥晚岁,不亦善乎!”武德九年(626年),册拜司空,赐实封五百户,遣尚书员外郎每日一人于裴寂府第当值。
贞观元年(627年),加实封并前一千五百户。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去南郊祭祀,命裴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辂,裴寂辞让,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遂同乘而归。此后不久,因牵连僧人法雅妖言案被免官,削去一半封邑,并放归故里。裴寂上书请求留住京师,唐太宗说他:“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裴寂没有办法,就回蒲州老家去了。又过了不久,汾阴一狂人对裴寂家奴说:“裴公有天分。”裴寂听了,很害怕,不敢上报,还杀人灭口。事情败露后,被流放静州。正赶上山羌叛乱,裴寂于是率家僮平息了叛乱。
唐太宗故念裴寂“佐命之功”,诏令还朝,可是他正好在这时候死去了。时年六十岁。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子:裴律师、裴法师,孙:裴承先、裴承光、裴承禄,曾孙:裴景仙
裴炎(生年不详-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史称“寡言笑,有奇节”。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嗣圣元年(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睿宗,武后大怒。监察御史崔察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下狱,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审讯,刚烈不屈。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也以“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被斩于军中。唐睿宗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彦先,太子中舍人。
展开全部
第一,他们都是山西人,但裴寂是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位运城县西北)人,裴炎是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由此可知,他二人可能同族,但未必同宗。
第二,裴寂生于公元570年,卒于公元632年;裴炎生年不详,死于684年,从他经历来看,死时亦有50左右;由此推断,他二人应是从未相见,亦未相知。
第二,裴寂生于公元570年,卒于公元632年;裴炎生年不详,死于684年,从他经历来看,死时亦有50左右;由此推断,他二人应是从未相见,亦未相知。
追问
他们谁官职大,都是被武则天杀的嘛
追答
最后的职务都是宰相,应该说无所谓官大官小。裴寂是唐初人,贬抑后死于失意;裴炎确是被武则天所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