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说课稿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5-15
展开全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把握目标,确定重难点;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借助生活原型,首先编写了准备题,通过观察1——3分钟内两人所走的路程、路程和、相距的距离之间的变化,初步理解相向、相距、相遇等术语的意义。接着编写了学生在上学时经常遇到的相遇问题,使学生在利用不同方法解决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通过做一做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把握目标,确定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明确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在演示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施教学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从而弄清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难点是明确数量关系,会用不同方法解决相遇应用题。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如观察填表、合作讨论、自主尝试,自由设计运动现象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注重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经验实施教学,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优势,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将简单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降低难度,便于理解掌握。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事例作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对两个物体相遇的运动现象有初步感知。使知识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1、传纸(记录单)游戏。2、生活问题,引发思考。3、补充条件并计算。4、导入新课。 (二)实践探究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1、观察填表,初步掌握相遇问题特征。2、利用课件演示、线段图分析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3尝试解答。4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5、总结归纳方法。(三) 巩固深化[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逐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特征、解题方法的掌握]
1、 做一做。2、 选一选。3、 提高练习。4、 挑战自我题。[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 课后小结[对所新知归纳总结加深印象]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相 遇 问 题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2、教材内容的的地位及作用: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本课时在学生已有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中以相遇问题为主,这为以后学“相遇求时间”和“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速度”两种应用题打基础。3、教材的编排意图:相遇应用题的知识从一个运动物体变成两个运动物体,涉及到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等不同因素,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难于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本课题的知识结构: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4、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相背)而行”,“相遇”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向而行的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情况,掌握已知两个物体运行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类似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相遇问题的真实情景,体验相遇问题中两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参于合作、交流、应用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3)情感价值观通过表演、探究、讨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两物体相遇时各自行的路程之和与两地距离之间的关系。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二、说教法数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更要在有限的课堂中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教学过程应让学生有一个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直观演示。2、分组讨论。3、启发讲解。4、练习巩固。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三、说学法通过直观、观察的教学手段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四、教学设计程序1、从生活事例引入,初步感知。“相遇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初步感知。我设计了“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猜测、自己演示验证,明白两个人或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面对面走的,有背对背走的,有相遇的,还没相遇的,有绕一圈又相遇的,唤起学生更多的生活经验,理解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可能的多种情况,理解相遇时两个物体的距离为0,然后引入学习主题“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么多情况中的一种,就是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面对面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问题。”2、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2) 分析题意:一切游戏、活动、操作、教具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与思考中来。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出线段图,然后再通过两个学生的直观演示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得出这求的是“两家的距离”。(3) 学生自主解答:学生尝试独立解题,做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4) 学生的解题出现的两种情况:70×4+60×4 (60+70)×4 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70×4和60×4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最后要加起来?而60+70又是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以4?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1分钟一共走的,再乘以时间求出他们之间的总路程。3、应用巩固(教学目的:以四个层次的练习:模仿、背向、不同时出发,还没有相遇进行巩固)(1)、书上做一做,与例题相基本类似的练习题:
(2)、背向求相距的问题:
(3)、不同时出发,求相距的问题(4)、思考题:相遇求时间的问题4、总结评价学了什么?表现怎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