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至少有 3 种方法可推出红圈中的 CD′ —— 我用 D′ 表示 D 的非;
1、公式法:
原式中已经含有小项:B′C、BD′;
利用你图中提到的 “配项法”,将上面两式分解:
B′C=B′CD+B′CD′;
BD′=BD′C+BD′C′;
或者直接反用吸收律,得:
B′C=B′C+B′CD′;
BD′=BD′+BD′C;
总之,我们只关心得到的两个小项:B′CD′、BD′C;
再利用分配律、互补律、自等律等,可得:
B′CD′+BD′C=CD′(B′+B)=CD′;
2、卡诺图法:
可只考虑 B、C、D 三个变量。
画出这三个变量的卡诺图,然后:
将小项 B′C、BD′ 对应的方格标为 1;
此时,你会发现:
CD′ 对应的方格也全是 1 了。
这就说明:
令 B′C + BD′ = 1 的所有(赋值)情形,完全涵盖了 CD′ = 1 的(赋值)情形;
3、逻辑推理方法:
因为这个例子比较特殊,所以我想到了这种方法。可能你并没有学过逻辑学,但逻辑代数与逻辑学,尤其是形式逻辑学有很深的渊源。了解一点逻辑学的知识,对你学习逻辑代数很有帮助。先告诉你一个逻辑学中的定理:
如果:命题【P】是【Q】的充分条件,即:【P】→【Q】;
那么:命题【Q】与命题【P 或 Q】是等价的,即:二者互为充要条件;
其实,上述定理在逻辑代数中,也有对应的定理:
如果:在卡诺图中,逻辑表达式【A】对应为 1 的方格,完全包含在【B】为 1 的方格中;即:A = 1时,一定有 B = 1;
那么:B + A = B;
从卡诺图来看,就是:A 对 B 来说,是 “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
对于本题:
命题【CD′】的意思是:
C 为真并且 D 为假;
命题【B′C + BD′】的意思是:
B 为假时,C 为真可保证整个命题为真;
B 为真时,D 为假可保证整个命题为真;
可见:
不论 B 是真是假,【CD′】(为真时)总能保证【B′C + BD′】为真;
也就是:
CD′ = 1 时,必然有:B′C + BD′ = 1;
根据前面的定理,所以:
B′C + BD′ + CD′ = B′C + BD′;
1、公式法:
原式中已经含有小项:B′C、BD′;
利用你图中提到的 “配项法”,将上面两式分解:
B′C=B′CD+B′CD′;
BD′=BD′C+BD′C′;
或者直接反用吸收律,得:
B′C=B′C+B′CD′;
BD′=BD′+BD′C;
总之,我们只关心得到的两个小项:B′CD′、BD′C;
再利用分配律、互补律、自等律等,可得:
B′CD′+BD′C=CD′(B′+B)=CD′;
2、卡诺图法:
可只考虑 B、C、D 三个变量。
画出这三个变量的卡诺图,然后:
将小项 B′C、BD′ 对应的方格标为 1;
此时,你会发现:
CD′ 对应的方格也全是 1 了。
这就说明:
令 B′C + BD′ = 1 的所有(赋值)情形,完全涵盖了 CD′ = 1 的(赋值)情形;
3、逻辑推理方法:
因为这个例子比较特殊,所以我想到了这种方法。可能你并没有学过逻辑学,但逻辑代数与逻辑学,尤其是形式逻辑学有很深的渊源。了解一点逻辑学的知识,对你学习逻辑代数很有帮助。先告诉你一个逻辑学中的定理:
如果:命题【P】是【Q】的充分条件,即:【P】→【Q】;
那么:命题【Q】与命题【P 或 Q】是等价的,即:二者互为充要条件;
其实,上述定理在逻辑代数中,也有对应的定理:
如果:在卡诺图中,逻辑表达式【A】对应为 1 的方格,完全包含在【B】为 1 的方格中;即:A = 1时,一定有 B = 1;
那么:B + A = B;
从卡诺图来看,就是:A 对 B 来说,是 “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
对于本题:
命题【CD′】的意思是:
C 为真并且 D 为假;
命题【B′C + BD′】的意思是:
B 为假时,C 为真可保证整个命题为真;
B 为真时,D 为假可保证整个命题为真;
可见:
不论 B 是真是假,【CD′】(为真时)总能保证【B′C + BD′】为真;
也就是:
CD′ = 1 时,必然有:B′C + BD′ = 1;
根据前面的定理,所以:
B′C + BD′ + CD′ = B′C + BD′;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