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什么意思?
《庄子集释》认为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是辛苦的,我认为是正解。
逍遥游里,对大鹏的“九万里”有几个补充: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说鹏要上九万里,得需要大风,而蜩鸠不需要风,随起随飞。
2.而后乃今图南。是说大鹏上了九万里,才能正式飞向南方,没之前的扶摇而上九万里,根本不能飞。
3.适莽苍...三月聚粮。这是说走得越远要做的准备越多。(网上通常把“此二虫又何知”的二虫译成蜩鸠,但集释里认为应该是指蜩和大鹏,我认为是正解,与这段话相符)
4.到后面宋荣子对乡和国都笑,说明不及肯定不是比不上的意思,但解释成不了解的意思,也不对劲——蜩都在笑大鹏要飞得先扶摇九万里、不如自己“适”,怎么能说不了解?
《庄子集释》有一句“岂跂尚之所及哉”,方能完全释义“不及”。
同理,之后的“众人匹之”,也不应该解释成众人与他们相比,我认为应该是“众人去与他们比较”
要是“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那么庄子先举冥灵、大椿长寿例子,然后说“现在彭祖八百岁就闻名,大家与他们比较,不可悲吗”,逻辑不怎么通。
要是理解成“小智不争大智,寿短不羡寿长。何以知道是如此?朝菌蟪蛄寿短,是小年。而冥灵大椿寿那么长,现今彭祖却以寿长闻名,大家比较一下,比较,不可悲吗?”
庄子举彭祖的例子,应该是说明朝菌蟪蛄是寿短,但大家要是去跟长寿的大椿相比,也是寿命短!要是去比较寿短寿长,不可悲吗?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出自于《庄子讲记》第一篇《逍遥游》
意思为: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从文中看,“大知”指鹏鸟,“小知”指蜩、学鸠、斥鴳。
作者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鹏鸟硕大无比的形体,搏击风浪的勇气,追求理想的高远境界,表现了鹏鸟力图摆脱束缚、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崇高志向。
而蜩、学鸠、斥鴳之流,向上飞高不过榆枋,只能“控于地”“翱翔蓬蒿之间”,它们非但不能理解鹏鸟的志,反而对鹏鸟搏击云天,挣脱“所待”的精神加以嘲笑,这在作者看来是可悲的。故而作者对学鸠之流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指出“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是对“小知不及大知”的进一步申说,寿命短的,如朝菌、蟪蛄之类,它们不知一月、一年时间的变化,与五百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冥灵、大椿相比,是何等的短暂,接着作者又由物及人,以不顾“所待”追求长寿的众人与长寿的彭祖相比,也同样是可悲的。
其实在作者看来,大知如鹏鸟者,大年如大椿者,皆“有所待”,又何谈万事万物呢?当然,作者对虽“有所待”而又奋力挣脱“所待”的鹏鸟是另眼相看的,是大加赞颂的。
拓展资料
《庄子讲记》著名学者南怀瑾著,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
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参考资料: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