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2008年11月29日,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在一个主题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的主题讲座上第一次公开辟谣,指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鲁迅愿不愿拿奖而被鲁迅回绝。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我知道大陆出了一些谣言,说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在中国的时候,问过鲁迅他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说的是鲁迅拒绝接受。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作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奖。”他指出,鲁迅之所以没有得到诺奖:第一,没有人推荐他;第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他逝世后才被翻译成外文。
所谓的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实际上只是鲁迅的朋友们的一厢情愿,而并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和瑞典皇家学院的意见,有点中国作家自摆乌龙的意思。
然而,2005年,《南方周末》的记者夏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时,这位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1988年有一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那就是沈从文。战前是没有来自中国的作家被提名。
在1930年代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
为了确认这个消息是否属实,夏榆还进一步问道:“评委会把这个提名讯息传达给鲁迅本人了吗?”
埃斯普马克回答说:传达过。鲁迅拒绝了。而且鲁迅说中国当时的任何作家都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埃斯普马克曾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长达17年之久,他有一本书已经有了中文版,叫做《诺贝尔奖内幕》。但是,他所说的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时间,却与鲁迅书信里提到的不同,大约是埃斯普马克的记忆出错。
鲁迅1927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情,当年的媒体未做任何报道,只在北京的圈子里流传了一下。但是,胡适还是知道了,第二年,当斯文·赫定询问胡适是否愿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时,也同样被胡适一口拒绝了。
扩展资料:
鲁迅代表作有: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惶》、《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付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参考资料:诺贝尔文学奖--百度百科
当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中国来考察,他在上海的时候就了解到了鲁迅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贡献。随后,他就想推荐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因为不了解鲁迅本人的意见,所以他托刘半农,让刘半农再去找鲁迅的好朋友台静农去询问鲁迅的意见。但是最后鲁迅特地写了一封信郑重又委婉地拒绝了。
鲁迅拒绝的理由是他认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梁启超不配得到,他自己也不配得到,要获得这个奖项,他自己还需要再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他觉得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比他更优秀的作家,他们都没有得奖,自己又怎么能得奖呢。并且他认为中国没有人可以得到这个奖项。
而且,如果是因为他是中国人,是黄皮肤,便给他优待让他得奖的话,他自己也会觉得很可笑。也会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让中国人以为自己真的能够和别的国家的大作家相比,这个结果是很坏的。
那个时候他自己眼前看到的都是黑暗,他也感觉到了疲倦和颓唐,不知道自己之后还能不能再创作。如果奖之后不再动笔写文章的话,那就很对不起世人,但是如果得奖之后还要继续写的话,可能写出来的东西就变成了翰林文学,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内容了。还是像现在这样,一切照旧,没有什么名誉也没有什么钱是最好的。
所谓的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实际上只是鲁迅的朋友们的一厢情愿,而并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和瑞典皇家学院的意见,有点中国作家自摆乌龙的意思。然而,2005年,《南方周末》的记者夏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时,这位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1988年有一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那就是沈从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推荐于2017-11-26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