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和其他文学有何不同?什么叫古典文学?有什么内容?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和其他文学有何不同?什么叫古典文学?有什么内容?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古典文学?小学生读古典文学有何帮助?小学生咋样读古典文学?咋样让小学生喜欢古典文学?专业一点【回... 古典文学和其他文学有何不同?什么叫古典文学?有什么内容?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古典文学?小学生读古典文学有何帮助?小学生咋样读古典文学?咋样让小学生喜欢古典文学?专业一点【回答一个也可以】 展开
 我来答
konkonjack
2013-05-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8万
展开全部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现在所谓的古典文学,也专指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家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为古典文学。在中国,把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 站在现代汉语角度来说: 咬文嚼字 和 通俗易懂

站在古典语言文字学基础上说: 博大精深 和 肤浅无趣补充:1 从2种的抒情原则来看,西方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为:理性是古典主义抒情原则的灵魂,它既强调“古典”有崇尚“理性”,理性对于情感具有绝对的有限性。认为人类不仅有情感,更有理性。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要由尺度,并非一味的宣泄感情。它需要理性、意识的参与和评判。要“言有序”,即井然有序的表现情感。西方古典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不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要超越原始的情感状态,重新给予对象以认识、体验、评价。它有别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原则。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抒情原则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都是属于“发乎情,止乎礼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2 从2者的抒情传统来看,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即“诗”的出现;而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举个例子,莎士比亚被西方人称为诗人,并不是因为他写了100多首十四行诗,而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戏剧。而换在中国,关汉卿、马致远的戏剧再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被称为诗人。

总的来说,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的文学成就是以戏剧为标准的,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是以诗歌为标准。  中国古典文学
  1. <诗经>与先秦散文
  2. 楚辞汉赋
  3. 魏晋文学
  4. 四,唐宋文学
  5. 五,元朝文学
  6. 明清文学
  7. 七,清末文学
西方古典文学
  1. 总述
  2. 古希腊的史诗
  3.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4. 古希腊的神话
  5. 古希腊的戏剧
  6. 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1. 总述
  2. 古典主义
  3. 同路易十四的关系
  4. 思想特征
  5. 艺术特征
  6. 局限性

        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  《三国演义》 24%;《水浒传》27%;《西游记》27.6%;《红楼梦》竟达36.7%。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小学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2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 '3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但是小学老师就不一样了,小学语文考试只会考到教材中那几篇学过的诗歌,于是老师就体现出因人而异的重视程度了。

 三、问题与建议 

 

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而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 《古韵悠悠翰墨香——走进古典文学》结题报告  读文学作品吃力j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l: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到大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小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 

                 

              本人认为: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第二,指导学生读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要抓紧时间多读几本好书。教师应鼓励学生既要读文学名著,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各种各类有益的书,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作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消化以至吸收每一本书的精华。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第三,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考试的制度和方法。没有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素质教育是不可能顺利推行的,阅读古典文学也是纸上谈兵的。当然,我们也不要把学生推向“读书死”的境地。

钓小鱼的人aa
2013-05-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万
展开全部
不知道您说的“古典文学”具体指什么,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如果是中国古代文学,那么应该是指自先秦至清末的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文、赋、词、传奇、话本、曲、杂剧、小说以及诗话、词话、文话等等,内容非常庞杂。
“小学生不喜欢古典文学”——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就开始读四大名著,并且颇有兴趣。当然,很多小孩子不喜欢中国古代文学也是正常现象,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异让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古人的作品。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点小建议:多教小学生们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多给他们讲一些传奇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鼓励高年级的孩子读白话小说,如四大名著等,但要注意正确引导。

如果您指的是外国古典文学,那么应该有诗、史诗、小说、戏剧、童话以及一些文学理论和美学作品等。小学生读翻译本的外国古典小说应该不成问题,可以选择一些有插图的书本,提高他们的兴趣。
追问
古典文学和其他文学有何不同?小学生咋样读古典文学?小学生读古典文学有何帮助?O(∩_∩)O谢谢帮助。
追答
我认为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文学作品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有关,最明显的是语言,说得直白一点:古代的诗文多由文言写成,明清的小说则是旧白话,而现当代文学是白话。每个时期的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风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现象、文人心态,这可以算是一种区别。

小学生怎样读古典作品:这个问题我上面说这了,具体作品的选择还是要看学生们的水平而定。

小学生读古典文学有何帮助:这要看是读中国古代的作品还是外国古典文学了,如果是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读外国作品的话,那就是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畀2
2013-05-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万
展开全部
什么叫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现在所谓的古典文学,也专指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家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为古典文学。在中国,把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岐黄9
2013-05-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万
展开全部
古典文学,最笼统、最白菜的说就是文言文,你可以这样理解,它的构成从先秦到明清,多不胜数,小学生不喜欢是因为这些晦涩难懂,而且也没有好的启蒙老师,这是我们现在的失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