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历史人物论文

题目是“如何评价XXX”XXX必须是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越有名越好!能满足我需要的,绝对追分!!!你可以现在就写,这个问题14天后采纳!不要弄太大众化的,这是学校作业,... 题目是“如何评价XXX”XXX必须是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越有名越好!能满足我需要的,绝对追分!!!你可以现在就写,这个问题14天后采纳!不要弄太大众化的,这是学校作业,别开学后和别人的一样。。。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07
展开全部
中靖国元年(1101),时年16岁的张俊为三阳(今天水西北)乡兵弓箭手,“宣和初(当为政和六年,1116)从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门源东南),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徽宗末年,参与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靖康元年(1126),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今河南兰考北),以功已升至武功大夫。五月,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援被金军围攻的太原(今属山西),种师中兵败榆次(今属山西),张俊率所部数百人突围南逃。十二月,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进至大名时,张俊随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杨祖率3000兵马到大名,被任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镇压起义军李昱、张遇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后,不断升迁,阶官升至拱卫大夫。 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即位后,张俊任御营前军统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讨平叛军、起义军,升观察使,成为高级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镇压秀州(今浙江嘉兴)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兵变时,张俊正驻军吴江,随即率部8000人退回平江,从礼部侍郎、同节制军马张浚同议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军队,平定叛乱后升领节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军都统制。 建炎三年十月,金军完颜宗弼部南犯,宋高宗离杭州逃向越州(今绍兴);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宁波),张俊任浙东制置使扈从。金帅宗弼占领杭州后,派斜卯阿里、乌延蒲卢浑率金军4000追击,当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军自高桥镇攻西门,张俊部将刘宝,以及杨存中、田师中所部等抗击金军,知州刘洪道亦率州兵助战,金军战败,死伤以千计。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军又攻明州,张俊与知州“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敌奔北坠田间或坠水,俊急令收兵,夜,敌拔寨去,屯余姚”,宗弼派援军赶赴余姚再攻明州,张俊抗击于高桥,推托以高宗令其扈从,逃往台州(今临海),刘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为金军占领。南宋则将明州的“小捷”,列为“十三处战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军势稍张矣”。 建炎四年四月,张俊改任浙西、江东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区的“群盗”,除刘光世、韩世忠两军外,其他诸将皆受张俊节度,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将领。六月,宋朝改御前军为神武军,张俊改任神武右军都统制,领定江、昭庆二镇节度使。绍兴元年(1131)后,张俊讨伐马进、李成有功,进太尉。以后历任浙西江东宣抚使、淮西宣抚使。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发兵30万大举侵宋,受张俊节制的杨沂中军与伪齐主力刘猊激战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军战败,张俊所部张宗颜等生力军赶至,两军遂共奋击,伪齐军大败,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伪齐军,与杨沂中军一直追击至寿春(今寿县),这就是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的“藕塘之战”,张俊以功进领镇洮、崇信、奉宁军三镇节度使。 绍兴五年十二月,改神武军等为行营护军,张俊所部改称行营中护军。张俊与韩世忠所部为南宋两支最重要的军队,宋高宗比喻为左右手。绍兴七年,左护军副都统制郦琼率4万人叛降伪齐。次年,原刘光世部主力、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所部2万人,归属于淮西宣抚使张俊。 绍兴八年,宋金首次议和,金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南宋成为金属国,张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难功臣号。次年,金毁约南犯,张俊兼任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金军主力宗弼围攻顺昌府战败,张俊军也渡淮北上,一度攻占亳州(今亳县)。奸相秦桧令诸将退兵以便乞和,张俊首先退回淮南。 绍兴十一年春,金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刘锜、杨沂中等出援淮西,刘锜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阵以待,杨沂中、王德等军相继到达与10万金军决战,宋军奋勇争先,金军大败而退。柘槔之战被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绍兴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乌珠(宗弼)十万众于柘皋”。张俊未直接参战,因王德为张俊部将,故只列张俊而未列王德。同年四月,以赏柘皋之功为名,张俊与韩世忠升枢密使、岳飞升枢密副使。张俊知道宋高宗、秦桧想收兵权,遂首请纳宣抚司兵权,宋高宗、秦桧乘势罢三宣抚司,也收韩世忠、岳飞兵权。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终年69岁,追封循王。
论文大师兄
2024-11-18 广告
结合开源架构预训练及微调,研发学术之星4.0学术模型,面向超7000万有写作论文、书籍、报告需求的高知人群。 从读写论文需求切入,开发工具提升用户的写作效率,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了论文开题、写作、答辩及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基于提供的学科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论文大师兄提供
匿名用户
2013-11-07
展开全部
如何评价秦始皇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叶上初阳abc
2015-03-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09
展开全部
西汉名将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他原本只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前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边境七十余年不能解除的军事威胁。他被汉武帝封为长平侯,官拜大将军,受封大司马,去世后谥为烈侯。他在军事上首次运用草原上大规模的长途奔袭战术,其历史贡献为后世兵家所称颂。
卫青的出身与其他将军不同。在那个家族地位极为重要的封建王朝,一个骑奴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据《史记》载:“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也就是说,卫青是郑季的儿子。他小的时候随其父在郑家,他父亲派他去放羊,家里其他的兄弟都把他当牲畜一样奴役。这样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索性,长大一些的他回到平阳侯府,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为了彻底切断自己与郑家的关系,他冒姓为卫。
身为平阳公主的骑奴,卫青懂马、习武。建元二年,武帝到平阳公主家中作客,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得宠入宫。当时皇后阿娇的母亲长公主刘嫖听说卫子夫有了身孕,便有意拿卫青“开刀”,幸好公孙敖等人半路劫救,卫青才逃过此劫。武帝听说了此事,为保护卫青,升任他为建章监事,侍中。
由此,卫青的命运开始了极大的转变。得到武帝看重后,他经常陪伴在武帝的身边,因而在将军们里,他最能体会武帝的思路和用心。武帝这位伯乐,为天下人找到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从此以后,卫青出击匈奴,建功立业。
第一次出击匈奴,是武帝第一次大胆的尝试。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领骑兵一万,分别从上谷、雁门、云中、代郡出击。此场战争的结果是,李广兵败险些被俘,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公孙贺无功而返。而卫青,奔袭八百里至龙城,斩获首虏数百,凯旋而归。
第二次出击,是在卫子夫生下太子刘据并立为皇后不久时,卫青从雁门出击,率领三万骑,斩获首虏数千。从领兵数量的增加就足以看出武帝对卫青的重视了。
第三次出击,是卫青一次非常伟大的胜利,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匈奴。元朔二年,卫青从云中出击,横扫陇西,大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捕获首虏数千,牲畜数十万,收复了河朔地区。此地后建为朔方郡。此战卫青“全甲兵而还”,武帝颁诏以三千八百户封卫青为长平侯。
第四次出击,卫青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元朔五年春,他以三万铁骑趁夜从朔方出发,纵横几百里,全歼匈奴右贤王部。右贤王从未想到汉军骑兵能如此迅速远距离地袭来,与士兵纷纷饮醉了酒,就这样被卫青打得落荒而逃。此战中不但捕获众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还捉到右贤诸王十余人。未等卫青回到长安,武帝就派去使者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为全体汉军的最高统帅。不但如此,武帝还封了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为侯以及他手下的诸多副将。
巅峰过后,第五、六次出击相比较之下就不那么顺利了。元朔六年春,大将军率其余六位将军出定襄,斩获首虏数千而还。一个月后,又一次从定襄出击,斩获首虏万余人。但此后战事不利,苏建全军覆没唯独自己逃了回来,前匈奴小王赵信率八百骑叛变投敌。
而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剽姚校尉霍去病开始崭露锋芒,只率精兵八百骑斩获匈奴首虏二千零二十八级,活捉相国、当户、季父罗姑比,斩单于祖父若侯产。武帝封他为冠军侯,而“大将军不益封”。自此时起,武帝又多了一位可以倚重的英才,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元狩二年,武帝又封他为骠骑将军,几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立下大功。《史记》载:“由此骠骑日益亲贵,比大将军。”
元狩四年春,大将军终于又有了第七次出击匈奴的机会。卫青、霍去病各领军骑五万,步兵踵军数十万,分别由代郡、定襄出击,度过大漠,与匈奴主力大决战。霍去病一路打到狼居胥山,卫青则遇上单于本部。对于这场战役,《史记》有如下精彩描述:
“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钢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亦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暮,单于遂乘六羸,,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首虏万余级,遂至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 可以想象得出战场上天昏地暗的厮杀场面,而实际上与单于在打的只有大将军所部,李广、赵食其本应从旁接应,不料误期失道,并未赶上战争,飞将军李广也因此不堪受辱而自尽。但此战确实充分体现出卫青的军事技巧和过人才智。在大漠风沙肆起互不相见之时,他大胆地指挥骑兵急速冲入匈奴军中打他个措手不及,冲散匈奴的军心和志气,生逼得大单于匆忙逃遁。终以浩大的气势将匈奴逼入最后的绝境,然后胜利班师。
令人疑惑的是,这场几乎彻底解除匈奴对大汉威胁的战役打完后,霍去病及其手下诸将上上下下封赏了数百人,而大将军却未得到一丝封赏。后来,武帝设置全军最高官职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此职,俸禄也相同了。
我想汉武帝此时对卫青的态度也应该起了变化。刚开始对一个骑奴的看重和提拔,到后来不得不倚靠卫家对抗匈奴(毕竟霍去病也是卫家人),甚至在大将军位高权重时不得不有戒心和防范,可以说这种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历史证明,汉武帝是个专权独断的天子,他不会允许有人在声望和权力上高于自己,这从他一段时间内不用卫青而重用霍去病上可见一斑,到后来更是让霍去病分走了一半的兵权,再往后又用起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等人;但在武帝十分艰难的执政初期,身边可以真正理解他的人屈指可数,在那种情况下,他不但把卫青当作了知己,似乎还有一种兄弟手足之情;在武帝下诏让卫青迎娶平阳公主后,卫青就既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皇上的姐夫,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亲戚。所以在卫将军后半生中,即使不再跨上战马,但有他坐镇大将军之位,各方稳定,有条有理,武帝也会比较放心,天下人也会比较安心。
说起平阳公主,也是一位“功臣”了,是她把卫子夫介绍给武帝,从而使卫家兴旺发达。平阳公主,本来称作阳信长公主,因嫁平阳侯曹寿而改称平阳公主。他是王太后的女儿,武帝的亲姐姐。后来平阳公主与曹寿离婚(一说曹寿病死),改嫁大将军卫青。史上很多人称平阳公主与卫青的婚姻是场政治婚姻,她这么做是为了把自己紧紧地与皇上和当朝权贵联结在一起,从而永久地保证自己在皇家的地位,因此后来还向武帝推荐了李夫人等。但我个人认为另一种说法也合情合理:卫青攻打匈奴有功受封大将军,且一表人才、英俊威武;平阳侯疾病缠身,夫妻感情也不是很好;卫青十几岁就破例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他们之间也应相当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平阳公主对卫青暗生情愫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对于卫青,以他谦卑、谨慎的性格,虽然他们婚后感情相当不错,但在武帝下诏前是决不会有妄想的。他对平阳公主应该是种仰慕,是种崇敬,是种感恩。
历史留下的文字是冷冰冰的,其实真实的历史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
再说说卫青与霍去病。在当时的汉朝,尤其是军事上,这两位可以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史上也总是将二人一并提起。平时听到“外戚”一词,总是有些贬义,但对于卫、霍二人,司马迁有这样的评价:“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此“材”,应该就是指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吧。《辞海》中关于“奔袭”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从距离较远的地方迅速奔向敌人并对其实施的袭击。目的是消灭敌人,摧毁或夺占重要目标。”现代作战中,陆上奔袭逐渐减少,海空奔袭逐渐增多。但在卫青那个时代,如此大规模的草原奔袭、纵横迂回却是史无前例的。后世的军事家,甚至连毛泽东都对卫、霍的这种战术给予高度评价。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入宫后一直是卫子夫和卫青在照顾他。李广之子李敢曾出于怨恨刺伤卫青,卫青不予追究,倒是霍去病一怒之下杀了李敢。甚至有人说他们有一种类似父子之间的感情。因此卫青对霍去病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尤其在军事思路上。卫、霍之后(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霍去病这位少年英才二十四岁就染疾而亡),也再没有人打匈奴打得如此漂亮,相反,李陵、李广利相继投敌。而卫青一死,朝廷就更是乱了阵脚,以昌邑王为中心的李氏集团向以太子和皇后为中心的卫氏集团发起猛烈进攻,最终导致巫蛊之祸引发两场血流成河的宫廷斗争……
元封五年(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离开人间。他死后,武帝下令将其葬于自己的阴宅茂陵旁边,形似阴山,以纪念他打击匈奴立下的汗马功劳,可见武帝对其情谊之深。
卫青从一个骑奴变成一个名垂青史的大将军,除了躬逢盛世之外,也与他的才华和个性密不可分。卫青为人大度、仁善退让、谦和谨慎、礼贤下士,皇上封他三个儿子时他曾推辞不受,苏建曾劝他召门客他加以拒绝。他只是一心一意忠于武帝和大汉,做好该做的事,即使曾经受到别人的质疑、受到不平的待遇,也始终无怨无悔。卫青的才干和品格,不但让士兵们万分爱戴,武帝恐怕也敬他三分,而后世之人更是仰慕不已。他留给后世瞻仰的,不仅仅是茂陵旁边的一块墓碑,还有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为人品质以及他传奇般的人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