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故事有哪些?
2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版行知
2024-04-24 广告
2024-04-24 广告
选购朗诵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需要考虑朗诵亭的外观设计是否符合个人审美,以及亭体是否坚固、耐用,方便存放和携带。2. 需要考虑朗诵亭的声音质量,包括音量、音质和音色等方面,以确保朗读效果清晰、洪亮、自然流畅。3. 需要考虑朗诵亭的便...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版行知 提供
2013-12-11
展开全部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很久很久以前的唐朝,风度翩翩的才子崔护去京城考试,没考上,挂了。在一个美丽的春天,有点郁闷的崔护独自去郊游,口渴了想喝水,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与他答话的是一娇艳少女,在桃花影里显得美若桃花。当崔护在喝姑娘端来的水时,姑娘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研”。两人四目相视,一见钟情,崔护告辞离去时,少女送至门口。
但崔护这个家伙对待爱情有些不勇敢,虽然是参加科举而下第的书生,却依然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古训,虽然难以释怀,却仍以学业为重,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那能儿女情长?于是以后的日子依然与诗书笔墨为伴。一年后,这家伙重游故地,花依旧,院门紧闭,人不见了,想起去年的艳遇,崔护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在院墙上写下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惆怅然而归!
怎知那多情小女子却是去逛亲戚了,待他回来看到崔护题的诗,竟然以迟来为恨,殉情而死。崔护回去也久久不能释怀,待考虑多日的他终于决定不要功名要美人时再一次复至追寻,那美丽的姑娘早已情断桃花,惟余一缕香魂。
二: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疑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很久很久以前的唐朝,风度翩翩的才子崔护去京城考试,没考上,挂了。在一个美丽的春天,有点郁闷的崔护独自去郊游,口渴了想喝水,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与他答话的是一娇艳少女,在桃花影里显得美若桃花。当崔护在喝姑娘端来的水时,姑娘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研”。两人四目相视,一见钟情,崔护告辞离去时,少女送至门口。
但崔护这个家伙对待爱情有些不勇敢,虽然是参加科举而下第的书生,却依然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古训,虽然难以释怀,却仍以学业为重,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那能儿女情长?于是以后的日子依然与诗书笔墨为伴。一年后,这家伙重游故地,花依旧,院门紧闭,人不见了,想起去年的艳遇,崔护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在院墙上写下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惆怅然而归!
怎知那多情小女子却是去逛亲戚了,待他回来看到崔护题的诗,竟然以迟来为恨,殉情而死。崔护回去也久久不能释怀,待考虑多日的他终于决定不要功名要美人时再一次复至追寻,那美丽的姑娘早已情断桃花,惟余一缕香魂。
二: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疑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材料六: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
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人,请作一首绝句作为门剌。"乾康说道:
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
全诗大意:
隔岸红尘中的人忙得风风火火,山中寺门前的人待人冷冷冰冰。煮茶的童子请不要再难为我了,你就说门前到访的是个穷和尚。齐己听了大喜,每天都把乾康待为上宾。
人们从中引申出成语"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别人忙碌,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帮助,在一旁看热闹。完全是另外的意思。
(出自清o孙涛《全唐诗话续编》)
材料八:
陆游生在积弱积贫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由于当时主和派势力很大,陆游受到排挤。他三十岁时,在礼部考试中被除名,四十二岁被免官。四十六岁时,陆游入蜀出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一年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入幕办理军务,这让陆游很兴奋,因为四川宣抚使驻南郑(今陕西汉中),是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战派的领袖。陆游积极投身军旅生活,放马走遍南郑前线,为北伐献计献策。但几个月后王炎被召回,幕府被解散,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任了个参议官的闲置,这对于做梦都是"兵戈铁马"的陆游来说实在难以忍受,他在《客愁》诗中写道:
骑马出门无所诣,端居正尔客愁侵。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大意:
骑马出门却不知道该去哪里,回来坐在屋里乡愁渐渐涌起。面貌憔悴头发花白体力衰退,只有黄卷青灯让人忘却烦恼。
"黄卷青灯"古代书籍用黄纸缮写,油灯发青色的灯光。形容深夜读书的孤寂生活。
材料九: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
材料十: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材料十一: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初到长安,就拿着此诗去拜访名士顾况(其当时在朝廷任要职)。顾况见诗人名字后开玩笑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阅诗毕,则曰:“道得个语(能做这样的好诗),‘居’即‘易’矣!”此虽传闻,从中亦可知此诗在当时已获好评。
《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诗人,他从小就爱学习,识字很早,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十六岁时,为了求得名师指点,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访诗界老前辈顾况。 顾况当时在京城任职,又是有名的诗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和推荐,日后定能有所作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恭恭敬敬地递上去,顾况接过来扫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米价很贵,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听,心里禁不住突突乱跳,心想:“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的诗写得不好吗?”于是便小心翼翼地说:“请老前辈指教!” 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竟不禁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看到这里,禁不住拍案叫绝:“好诗!真是好诗!”他又把头转向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日后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长安居住下去是不难的,刚才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心里非常高兴,学习写诗的劲头更大了。为了写好一首诗,他常常废寝忘食,反复吟诵,仔细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贴切,音韵上是否优美,一首诗改了又改,不厌其烦。他的诗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每写一首诗,常常去村头、小院念给那些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看她们能不能听明白。如果有难懂的字眼,白居易就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听明白为止。因此,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欢他的诗。人们把他的诗刻写在名胜古迹处,旅店酒楼里,乡镇屋墙上,甚至还传到了国外,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材料十二: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所载,此诗为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也是作者的成名作)。据说,按当时的应试规定,此诗应写成六韵十二句的排偶体,但诗人只写了四句即交了卷。有人问其故,答曰:“意尽,无话即短,何必画蛇添足。”后来,作者因此诗登进士第。由此可见,此诗备受主考官推崇。
材料十三: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曾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728年-729年)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并与之结为忘年交。几年之后,张九龄为相,孟浩然便寄赠给他这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推荐。由此看来,诗中的“垂钓者”和“羡鱼情”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垂钓者和羡鱼情,而是指出仕者和自己想出仕的愿望。
材料十四: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漫游吴越,在建德江边夜宿舟上时,难道“客愁”只是因做客他乡吗?相传,孟浩然曾在王维内署巧遇唐玄宗,玄宗向他索诗时,他就作了《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春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此诗尽管写得含蓄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放还了孟浩然。从此,孟浩然便漫游吴越湘闽等地。诗人虽寄情山水,又怎能不满怀怅惘和愁苦呢?
材料十五: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诗人遇赦后的归途中,诗人以轻松的笔调表达了愉快的心情。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进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也受牵连于唐肃宗元年(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县附近)。他逆长江而上,取道四川去贬地,行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忽遇大赦,于是便从原路返回。全诗虽无一“喜”字,透过故事,我们却可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轻松愉悦之情尽在字里行间。
材料十六:
赠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
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人,请作一首绝句作为门剌。"乾康说道:
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
全诗大意:
隔岸红尘中的人忙得风风火火,山中寺门前的人待人冷冷冰冰。煮茶的童子请不要再难为我了,你就说门前到访的是个穷和尚。齐己听了大喜,每天都把乾康待为上宾。
人们从中引申出成语"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别人忙碌,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帮助,在一旁看热闹。完全是另外的意思。
(出自清o孙涛《全唐诗话续编》)
材料八:
陆游生在积弱积贫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由于当时主和派势力很大,陆游受到排挤。他三十岁时,在礼部考试中被除名,四十二岁被免官。四十六岁时,陆游入蜀出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一年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入幕办理军务,这让陆游很兴奋,因为四川宣抚使驻南郑(今陕西汉中),是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战派的领袖。陆游积极投身军旅生活,放马走遍南郑前线,为北伐献计献策。但几个月后王炎被召回,幕府被解散,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任了个参议官的闲置,这对于做梦都是"兵戈铁马"的陆游来说实在难以忍受,他在《客愁》诗中写道:
骑马出门无所诣,端居正尔客愁侵。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大意:
骑马出门却不知道该去哪里,回来坐在屋里乡愁渐渐涌起。面貌憔悴头发花白体力衰退,只有黄卷青灯让人忘却烦恼。
"黄卷青灯"古代书籍用黄纸缮写,油灯发青色的灯光。形容深夜读书的孤寂生活。
材料九: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
材料十: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材料十一: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初到长安,就拿着此诗去拜访名士顾况(其当时在朝廷任要职)。顾况见诗人名字后开玩笑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阅诗毕,则曰:“道得个语(能做这样的好诗),‘居’即‘易’矣!”此虽传闻,从中亦可知此诗在当时已获好评。
《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诗人,他从小就爱学习,识字很早,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十六岁时,为了求得名师指点,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访诗界老前辈顾况。 顾况当时在京城任职,又是有名的诗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和推荐,日后定能有所作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恭恭敬敬地递上去,顾况接过来扫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米价很贵,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听,心里禁不住突突乱跳,心想:“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的诗写得不好吗?”于是便小心翼翼地说:“请老前辈指教!” 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竟不禁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看到这里,禁不住拍案叫绝:“好诗!真是好诗!”他又把头转向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日后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长安居住下去是不难的,刚才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心里非常高兴,学习写诗的劲头更大了。为了写好一首诗,他常常废寝忘食,反复吟诵,仔细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贴切,音韵上是否优美,一首诗改了又改,不厌其烦。他的诗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每写一首诗,常常去村头、小院念给那些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看她们能不能听明白。如果有难懂的字眼,白居易就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听明白为止。因此,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欢他的诗。人们把他的诗刻写在名胜古迹处,旅店酒楼里,乡镇屋墙上,甚至还传到了国外,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材料十二: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所载,此诗为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也是作者的成名作)。据说,按当时的应试规定,此诗应写成六韵十二句的排偶体,但诗人只写了四句即交了卷。有人问其故,答曰:“意尽,无话即短,何必画蛇添足。”后来,作者因此诗登进士第。由此可见,此诗备受主考官推崇。
材料十三: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曾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728年-729年)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并与之结为忘年交。几年之后,张九龄为相,孟浩然便寄赠给他这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推荐。由此看来,诗中的“垂钓者”和“羡鱼情”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垂钓者和羡鱼情,而是指出仕者和自己想出仕的愿望。
材料十四: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漫游吴越,在建德江边夜宿舟上时,难道“客愁”只是因做客他乡吗?相传,孟浩然曾在王维内署巧遇唐玄宗,玄宗向他索诗时,他就作了《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春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此诗尽管写得含蓄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放还了孟浩然。从此,孟浩然便漫游吴越湘闽等地。诗人虽寄情山水,又怎能不满怀怅惘和愁苦呢?
材料十五: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诗人遇赦后的归途中,诗人以轻松的笔调表达了愉快的心情。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进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也受牵连于唐肃宗元年(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县附近)。他逆长江而上,取道四川去贬地,行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忽遇大赦,于是便从原路返回。全诗虽无一“喜”字,透过故事,我们却可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轻松愉悦之情尽在字里行间。
材料十六:
赠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3.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 ——”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3.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 ——”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