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很全,也很杂;它是一个领域,会存在很多的分支,包括行业、产品、人群等,至于谣言也是其中一项。
微信是现在当下比较受欢迎的互动平台、工具,它支持个人、企业等在线下载与使用;同时还可以进行研发新的版块供用。
互动平台会存在着很多灵活的沟通信息,或是说网络上真实、不真实、盗号或是骗子类的信息存在,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判定是否是谣言:
一、风险提示
在网民转发信息时,或是聊天带出信息时,是否有检测风险提示;如果有不建议点击或是查看,以防盗号软件的出现,盗取财产的同时也会盗取帐号等操作。
二、扇动性
有一些谣言类的信息,在文字或是图片上相对比较具有攻击性或是推动性,会有直接的提示要求点击进入某一个领域的提示或是按钮提示。
三、网络查询
遇到一些陌生朋友发送的信息时,建议到网页上先查询后再确认是否真实。往往如果是真实信息时,互联网上肯定是有收录提示的。
不管是哪一方面非常好的消息提示时,不建议因为一时的兴趣或是爱好,直接在线接收或是点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要把帐号设置相关的密保与相关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工具,这样防止黑客类进入。
微信是现在当下比较受欢迎的互动平台、工具,它支持个人、企业等在线下载与使用;同时还可以进行研发新的版块供用。
互动平台会存在着很多灵活的沟通信息,或是说网络上真实、不真实、盗号或是骗子类的信息存在,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判定是否是谣言:
一、风险提示
在网民转发信息时,或是聊天带出信息时,是否有检测风险提示;如果有不建议点击或是查看,以防盗号软件的出现,盗取财产的同时也会盗取帐号等操作。
二、扇动性
有一些谣言类的信息,在文字或是图片上相对比较具有攻击性或是推动性,会有直接的提示要求点击进入某一个领域的提示或是按钮提示。
三、网络查询
遇到一些陌生朋友发送的信息时,建议到网页上先查询后再确认是否真实。往往如果是真实信息时,互联网上肯定是有收录提示的。
不管是哪一方面非常好的消息提示时,不建议因为一时的兴趣或是爱好,直接在线接收或是点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要把帐号设置相关的密保与相关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工具,这样防止黑客类进入。
展开全部
来源:!!知道日报!!
(本文从《知道日报》中复制而来,这应该不算侵权吧。。)
真的有理有据的驳斥谣言是一件比写论文还要烦人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查证资料才可以。即便对于准专业人士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不过如果把目标放在“快速对某篇文章下一个粗糙定论,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谣言”,那还是有捷径可循的。今天总结的捷径有这么几条: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排版和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是看字体大小:文章字号很大的话,谣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种电话骗局一样,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读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发谣言贴的营销号们有时候会很贴心的把字体放的很大,来方便老年人阅读。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样。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Reference,这样的文章的作者八成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新闻稿则会引用一些国内专家或者高级媒体的话,这时候要看引用的来源和头衔。如果是中科院院士就加1分,如果是XX省XX市XX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就算了。而引用媒体则不是一种有效证据,出品过《走近科学》某些媒体的科学权威度也就比菜市场大妈好些。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
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尤其是被引用的大V的主营业务是公知的话,可信度就更低了,毕竟公知只要反政府反社会就会跳出来。就像某个被麦当劳薯条含有毒物质氯化钠的钓鱼文章钓出来的前抑郁症患者一样。这样的人只管发声吓人,可根本不管去核实新闻。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Newsroom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的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则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结论:
判断一条微信文章是不是谣言,其实并不难,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论让你很害怕,默认他就是谣言。然后去看发帖的微信号是谁;文章中结论是什么专家给的;文章的论证格式是否专业还是花里胡哨。这样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谣言欺骗的可能性。
(作者:羊城网BBS网友“刘志超”,文章略有删改)
(本文从《知道日报》中复制而来,这应该不算侵权吧。。)
真的有理有据的驳斥谣言是一件比写论文还要烦人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查证资料才可以。即便对于准专业人士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不过如果把目标放在“快速对某篇文章下一个粗糙定论,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谣言”,那还是有捷径可循的。今天总结的捷径有这么几条: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排版和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是看字体大小:文章字号很大的话,谣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种电话骗局一样,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读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发谣言贴的营销号们有时候会很贴心的把字体放的很大,来方便老年人阅读。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样。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Reference,这样的文章的作者八成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新闻稿则会引用一些国内专家或者高级媒体的话,这时候要看引用的来源和头衔。如果是中科院院士就加1分,如果是XX省XX市XX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就算了。而引用媒体则不是一种有效证据,出品过《走近科学》某些媒体的科学权威度也就比菜市场大妈好些。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
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尤其是被引用的大V的主营业务是公知的话,可信度就更低了,毕竟公知只要反政府反社会就会跳出来。就像某个被麦当劳薯条含有毒物质氯化钠的钓鱼文章钓出来的前抑郁症患者一样。这样的人只管发声吓人,可根本不管去核实新闻。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Newsroom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的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则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结论:
判断一条微信文章是不是谣言,其实并不难,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论让你很害怕,默认他就是谣言。然后去看发帖的微信号是谁;文章中结论是什么专家给的;文章的论证格式是否专业还是花里胡哨。这样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谣言欺骗的可能性。
(作者:羊城网BBS网友“刘志超”,文章略有删改)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