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以全景式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的画。
今人通过这幅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据说,当年宋徽宗见到此画,立即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征服,称这幅长卷为“绝妙作品”。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能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位收藏家写的14款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版本众多,历史上一般公认的三个主要版本是:张择端的原创版本,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摹创新版本,现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朝乾隆皇帝命令皇家画工御制的官方临摹本,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
20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