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一生事迹
2个回答
2013-05-24
展开全部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出生,晋元康七年(297)卒,终年65岁。
陈寿出生当年,刘备逝世10年整。刘禅27岁,曹叡28岁,姜维32岁,孙权52岁,诸葛亮53岁。
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攻蜀。264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此时陈寿33岁。
陈寿生平年表:
233年 1岁 魏明帝曹叡改元青龙。
234年 2岁 汉献帝山阳公卒。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38年 6岁 司马懿平辽东斩公孙渊。
239年 7岁 曹叡死,曹芳即位。
244年12岁 兴势之役,蜀汉大将军费祎大破魏大将军曹爽。
245年13岁 吴陆逊卒,蜀汉大司马蒋琬卒、尚书令董允卒。吕乂为尚书令。费祎越次提拔陈祗。陈祗开始纵容黄皓。刘禅开始出游和增广声乐,谯周上疏谏之,刘禅不听。
249年17岁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曹爽。夏侯霸奔蜀汉。姜维与郭淮、陈泰、邓艾等战于洮水一带。
251年19岁 淮南三叛之一魏太尉王凌叛,司马懿平叛,王凌自杀。司马懿随后病故。蜀汉吕乂卒,陈祗为尚书令。吴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陆抗为中郎将屯柴桑。
252年20岁 孙权卒。孙亮立。魏王昶、毋丘俭、胡遵、诸葛诞三路伐吴南郡、武昌、东兴。被吴诸葛恪、丁奉、吕据等所败。
253年21岁 蜀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吴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攻淮南,围新城。蜀汉姜维围狄道。魏郭淮、陈泰救狄道。姜维粮尽,退还。 魏张特守新城。吴诸葛恪不能拔,引军去。孙峻与吴主谋杀诸葛恪。
254年22岁 司马师、司马昭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蜀汉姜维攻临洮。徐质杀张嶷,姜维杀徐质。
255年23岁 淮南三叛之二毌丘俭、文钦檄讨司马师。司马师、王基平叛。郭淮卒、司马师卒。蜀汉姜维于洮西大败魏王经。陈泰、邓艾救狄道。姜维退驻钟提。
(陈寿赴成都太学,师从谯周。初为卫将军姜维主簿。)
256年24岁 蜀汉姜维进位大将军。邓艾与姜维战于上邽段谷。蜀汉胡济失期不至,姜维大败。吴孙峻卒。大司马吕岱卒。孙綝杀大司马滕胤,吕据自杀。
257年25岁 淮南三叛之三诸葛诞叛。司马昭、王基、钟会平叛。蜀汉姜维出骆谷,司马望、邓艾拒维。谯周作《仇国论》讽姜维“极武黩征”。孙綝废孙亮,立孙休。
258年26岁 诸葛诞败亡。姜维退还。丁奉、张布擒孙綝,孙綝死。姜维改“错守诸围”传统防御战术,“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
260年28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欲杀司马昭,为成济所杀。司马昭立曹奂。
262年30岁 姜维攻洮阳,与邓艾战于侯和。姜维屯田沓中。
(在此期间,陈寿历任蜀汉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后遭谴黜。)
263年31岁 秋,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攻蜀。冬,邓艾入成都。
264年32岁 邓艾、钟会、姜维皆亡。罗宪守永安御吴(罗宪与陈寿为太学学友,后来举荐陈寿)。吴孙休卒,孙皓立。孙皓杀丞相濮阳兴、杀张布。
265年33岁 司马昭卒,司马炎代魏立晋。张华举陈寿为孝廉。
268年36岁 武陵太守罗宪在华林园宴会上向司马炎推荐陈寿。司马炎诏其入京,除授佐著作郎职,出补阳平令(平阳侯相、今山西临汾附近)。
273年41岁 先后作成《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二十四篇。除授著作郎职。兼领巴西郡中正。(《益都耆旧传》,史载司马炎善之。王献之书之赠与友人。常璩《华阳国志》称师法于该传。常宽续作成《续益部耆旧传》。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作《水经注》都称曾经引证自该传。该传宋以后亡佚)。
280年48岁 晋灭吴。陈寿开始作《三国志》、以及《古国志》五十篇。此后陈寿曾先后议迁散骑侍郎、侍御史、中书郎、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杜预表为散骑侍郎,实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张华表为中书郎,荀勖忌之,表为长广太守。再除太子中庶子。此后再兼散骑常侍)。
297年65岁 陈寿逝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表称陈寿为故治书侍御史),皇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至寿家抄录《三国志》。此后三国志成为官方史籍。
附:
晋书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华阳国志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为着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着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傅从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陈寿出生当年,刘备逝世10年整。刘禅27岁,曹叡28岁,姜维32岁,孙权52岁,诸葛亮53岁。
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攻蜀。264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此时陈寿33岁。
陈寿生平年表:
233年 1岁 魏明帝曹叡改元青龙。
234年 2岁 汉献帝山阳公卒。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38年 6岁 司马懿平辽东斩公孙渊。
239年 7岁 曹叡死,曹芳即位。
244年12岁 兴势之役,蜀汉大将军费祎大破魏大将军曹爽。
245年13岁 吴陆逊卒,蜀汉大司马蒋琬卒、尚书令董允卒。吕乂为尚书令。费祎越次提拔陈祗。陈祗开始纵容黄皓。刘禅开始出游和增广声乐,谯周上疏谏之,刘禅不听。
249年17岁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曹爽。夏侯霸奔蜀汉。姜维与郭淮、陈泰、邓艾等战于洮水一带。
251年19岁 淮南三叛之一魏太尉王凌叛,司马懿平叛,王凌自杀。司马懿随后病故。蜀汉吕乂卒,陈祗为尚书令。吴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陆抗为中郎将屯柴桑。
252年20岁 孙权卒。孙亮立。魏王昶、毋丘俭、胡遵、诸葛诞三路伐吴南郡、武昌、东兴。被吴诸葛恪、丁奉、吕据等所败。
253年21岁 蜀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吴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攻淮南,围新城。蜀汉姜维围狄道。魏郭淮、陈泰救狄道。姜维粮尽,退还。 魏张特守新城。吴诸葛恪不能拔,引军去。孙峻与吴主谋杀诸葛恪。
254年22岁 司马师、司马昭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蜀汉姜维攻临洮。徐质杀张嶷,姜维杀徐质。
255年23岁 淮南三叛之二毌丘俭、文钦檄讨司马师。司马师、王基平叛。郭淮卒、司马师卒。蜀汉姜维于洮西大败魏王经。陈泰、邓艾救狄道。姜维退驻钟提。
(陈寿赴成都太学,师从谯周。初为卫将军姜维主簿。)
256年24岁 蜀汉姜维进位大将军。邓艾与姜维战于上邽段谷。蜀汉胡济失期不至,姜维大败。吴孙峻卒。大司马吕岱卒。孙綝杀大司马滕胤,吕据自杀。
257年25岁 淮南三叛之三诸葛诞叛。司马昭、王基、钟会平叛。蜀汉姜维出骆谷,司马望、邓艾拒维。谯周作《仇国论》讽姜维“极武黩征”。孙綝废孙亮,立孙休。
258年26岁 诸葛诞败亡。姜维退还。丁奉、张布擒孙綝,孙綝死。姜维改“错守诸围”传统防御战术,“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
260年28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欲杀司马昭,为成济所杀。司马昭立曹奂。
262年30岁 姜维攻洮阳,与邓艾战于侯和。姜维屯田沓中。
(在此期间,陈寿历任蜀汉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后遭谴黜。)
263年31岁 秋,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攻蜀。冬,邓艾入成都。
264年32岁 邓艾、钟会、姜维皆亡。罗宪守永安御吴(罗宪与陈寿为太学学友,后来举荐陈寿)。吴孙休卒,孙皓立。孙皓杀丞相濮阳兴、杀张布。
265年33岁 司马昭卒,司马炎代魏立晋。张华举陈寿为孝廉。
268年36岁 武陵太守罗宪在华林园宴会上向司马炎推荐陈寿。司马炎诏其入京,除授佐著作郎职,出补阳平令(平阳侯相、今山西临汾附近)。
273年41岁 先后作成《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二十四篇。除授著作郎职。兼领巴西郡中正。(《益都耆旧传》,史载司马炎善之。王献之书之赠与友人。常璩《华阳国志》称师法于该传。常宽续作成《续益部耆旧传》。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作《水经注》都称曾经引证自该传。该传宋以后亡佚)。
280年48岁 晋灭吴。陈寿开始作《三国志》、以及《古国志》五十篇。此后陈寿曾先后议迁散骑侍郎、侍御史、中书郎、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杜预表为散骑侍郎,实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张华表为中书郎,荀勖忌之,表为长广太守。再除太子中庶子。此后再兼散骑常侍)。
297年65岁 陈寿逝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表称陈寿为故治书侍御史),皇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至寿家抄录《三国志》。此后三国志成为官方史籍。
附:
晋书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华阳国志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为着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着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傅从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2013-05-24
展开全部
【人物生平及作品】: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 ,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他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