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饮食都存在哪些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家庭的七大饮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国家的健康生命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8岁,但健康寿命只有62.3岁,排在第81位,跟排在第一的日本相比整整差了一轮!这意味很多人的最后十年在病魔缠身中度过。饮食不健康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营养盲远多于文盲,保守估计,有超过60%的家庭膳食搭配不科学、营养不合理,存在诸多问题。
1、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不吃夜加餐
很多家庭的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吃得单调品种少,甚至顺便在街头买点应付,还有些年轻人和学生不吃早餐;中餐大都买快餐吃盒饭,或是简单做些对付;晚餐往往非常丰盛;还有不少人有吃夜宵的习惯。长此以往,健康一定远离你!
建议:早餐尽量多吃、品种要丰富;中餐荤素各半、吃饱要足量;晚餐多素少荤、简单要适量。
2、食不厌精主食少,不吃粗粮爱细粮
由于喜欢精白米面的细腻口感,很多南方城市居民不愿意吃粗杂粮。有些人为了控制体重,几乎很少吃主食。其实谷类食物才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建议:适当吃些小米、玉米、荞麦、燕麦、薏米、杂豆、薯类等粗杂粮和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有利于肠道健康,能减少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每天最好吃二两以上全谷类粗粮和薯类。
3、蔬菜水果量不够,奶豆制品消费少
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只吃半斤蔬菜,并以浅色蔬菜为主,水果平均每天只吃1两左右,离每天1斤蔬菜和半斤水果的推荐量还差得远。奶、豆制品的摄入量更是少得可怜,大城市居民每天喝奶不到100毫升,吃豆制品不到20克。
建议:多吃绿、红、黄、紫等深色蔬菜和叶菜,每天吃1-2种水果,鼓励购买新鲜、本地、应季的食物。每天至少半斤奶,多吃豆制品。
4、烹调重味不科学,油盐摄入均超标
很多家庭做菜都重口味,喜欢用油炸油煎方式烹调食物。食用油消费平均每天45克以上,吃盐超过10克,远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天25-30克和6克。摄入过量的油、盐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建议:烹调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熏;少吃盐腌制品、酱制品,减少酱油和鸡精等用量。烹调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凉拌可放醋,热炒不加碱。
5、偏爱超市买熟食,喝汤弃渣丢精华
超市里的熟食含盐量比较高,不适合长期食用,更不适合孩子吃。如果熟肉呈现粉红色,则是加了亚硝酸盐。正规企业的产品可适量食用,但很多熟食是小规模制作,很难准确控制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很多人喜欢煲汤喝,却将食材弃去,实际上汤中的营养成分是很少的,营养的精华还是在渣里。
建议:尽量少吃市售熟食,或搭配新鲜蔬菜吃。喝汤时也吃渣。
6、关注食物酸碱性,相信食物会相克
很多人相信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而不敢吃酸性食物。大部分动物性食物和谷类、部分坚果和豆类,以及葱、蒜、菌菇类等,因含磷、硫元素浓度高,化学上属于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指的是低热量的植物性食物(如大多数蔬菜、水果、海藻类、茶叶、葡萄酒等)。其实酸性食物不会造成酸性体质。还有很多人相信食物之间会相克。
建议:选择食物不要关注酸碱性,而在于杂而全;食物相克的说法大多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
7、零食选择欠妥当,酒和饮料受欢迎
很多人喜欢吃油炸、甜、咸和颜色过于鲜艳、香味过于浓郁的零食。休闲聚会时、电脑电视前,常常无意识地吃零食过量;喜欢含糖、碳酸饮料和含酒精饮料,习惯于在宴席上大量饮酒。
建议:零食可在正餐之间吃适量,多选奶类、果蔬、坚果等新鲜天然的零食,最好有独立包装。尽量远离口感好得异乎寻常(如特别脆、酥、筋道等)的食品。尽量不喝碳酸饮料,饮酒要限量。
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国家的健康生命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8岁,但健康寿命只有62.3岁,排在第81位,跟排在第一的日本相比整整差了一轮!这意味很多人的最后十年在病魔缠身中度过。饮食不健康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营养盲远多于文盲,保守估计,有超过60%的家庭膳食搭配不科学、营养不合理,存在诸多问题。
1、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不吃夜加餐
很多家庭的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吃得单调品种少,甚至顺便在街头买点应付,还有些年轻人和学生不吃早餐;中餐大都买快餐吃盒饭,或是简单做些对付;晚餐往往非常丰盛;还有不少人有吃夜宵的习惯。长此以往,健康一定远离你!
建议:早餐尽量多吃、品种要丰富;中餐荤素各半、吃饱要足量;晚餐多素少荤、简单要适量。
2、食不厌精主食少,不吃粗粮爱细粮
由于喜欢精白米面的细腻口感,很多南方城市居民不愿意吃粗杂粮。有些人为了控制体重,几乎很少吃主食。其实谷类食物才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建议:适当吃些小米、玉米、荞麦、燕麦、薏米、杂豆、薯类等粗杂粮和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有利于肠道健康,能减少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每天最好吃二两以上全谷类粗粮和薯类。
3、蔬菜水果量不够,奶豆制品消费少
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只吃半斤蔬菜,并以浅色蔬菜为主,水果平均每天只吃1两左右,离每天1斤蔬菜和半斤水果的推荐量还差得远。奶、豆制品的摄入量更是少得可怜,大城市居民每天喝奶不到100毫升,吃豆制品不到20克。
建议:多吃绿、红、黄、紫等深色蔬菜和叶菜,每天吃1-2种水果,鼓励购买新鲜、本地、应季的食物。每天至少半斤奶,多吃豆制品。
4、烹调重味不科学,油盐摄入均超标
很多家庭做菜都重口味,喜欢用油炸油煎方式烹调食物。食用油消费平均每天45克以上,吃盐超过10克,远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天25-30克和6克。摄入过量的油、盐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建议:烹调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熏;少吃盐腌制品、酱制品,减少酱油和鸡精等用量。烹调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凉拌可放醋,热炒不加碱。
5、偏爱超市买熟食,喝汤弃渣丢精华
超市里的熟食含盐量比较高,不适合长期食用,更不适合孩子吃。如果熟肉呈现粉红色,则是加了亚硝酸盐。正规企业的产品可适量食用,但很多熟食是小规模制作,很难准确控制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很多人喜欢煲汤喝,却将食材弃去,实际上汤中的营养成分是很少的,营养的精华还是在渣里。
建议:尽量少吃市售熟食,或搭配新鲜蔬菜吃。喝汤时也吃渣。
6、关注食物酸碱性,相信食物会相克
很多人相信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而不敢吃酸性食物。大部分动物性食物和谷类、部分坚果和豆类,以及葱、蒜、菌菇类等,因含磷、硫元素浓度高,化学上属于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指的是低热量的植物性食物(如大多数蔬菜、水果、海藻类、茶叶、葡萄酒等)。其实酸性食物不会造成酸性体质。还有很多人相信食物之间会相克。
建议:选择食物不要关注酸碱性,而在于杂而全;食物相克的说法大多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
7、零食选择欠妥当,酒和饮料受欢迎
很多人喜欢吃油炸、甜、咸和颜色过于鲜艳、香味过于浓郁的零食。休闲聚会时、电脑电视前,常常无意识地吃零食过量;喜欢含糖、碳酸饮料和含酒精饮料,习惯于在宴席上大量饮酒。
建议:零食可在正餐之间吃适量,多选奶类、果蔬、坚果等新鲜天然的零食,最好有独立包装。尽量远离口感好得异乎寻常(如特别脆、酥、筋道等)的食品。尽量不喝碳酸饮料,饮酒要限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