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和病因学分类是什么?
1个回答
2013-05-25
展开全部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过粪-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按病变轻重以及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3大类。
(一)急性肝炎 肝脏大多肿大,表面光滑。镜检有以下几种变化。
1.活动期 肝细胞混浊肿胀,有水肿样变和气球样变,小叶内有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并见散在点状坏死,枯否细胞增生明显。黄疸型肝炎的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内有淤胆现象,亦可见嗜酸性变,严重者细胞缩小甚至丧失,成为红染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上述活动性病变可存在数月之久。
2.静止期 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变性和炎症反应消退,并见肝细胞再生和修复,表现为细胞核分裂或双核现象增多。枯否细胞仍肿胀。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与黄疸型肝炎的病变大致相同,但较轻,无毛细血管淤胆现象。
(二)慢性肝炎 患者肝脏大多较正常为大,质地中等,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时可呈颗粒状或有结节形成。
国内将慢性肝炎的组织学变化分为四型,即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1.慢性迁延性肝炎 分以下3类:
⑴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变化为肝小叶内炎症和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汇管区的改变不明显。单从形态上无法与急性轻型肝炎区别,系急性轻型肝炎病变的持续未缓解所致。
⑵慢性间隔性肝炎:小叶内炎症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汇管区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⑶慢性门脉性肝炎: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有嗜酸性小体,汇管区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汇管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状坏死。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有桥形坏死及间隔形成者,提示病变较重。
3.慢性重型肝炎 实质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即肝细胞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或呈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肝硬化。
4.肝硬化 分活动性和静止性两种。
⑴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后者见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
⑵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限清楚。
(三)重症肝炎 肝实质破坏严重,呈大块或亚大块坯 煞费苦心,按病程和病变程度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型。
1.急性重症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大多在10天左右。由于肝细胞大量丧失和自溶,肝脏体积明显缩小,仅为正常肝重的1/3~2/3,质地柔软,包膜皱缩。肝切面结构模糊,红褐相间,乃由肝细胞淤胆和血窦扩张充血所致。镜下可见肝细胞多数消失,仅在小叶边缘尚有少量残余,肝小叶内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枯否细胞增生,其内含有被吞噬的物质和色素,汇管区及其周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胆小管增生。病程在10天以上者,可见肝细胞再生和形成,病程超过20天者,肝细胞再生明显,可形成小结节。
2.亚急性急症肝炎 病程自数周至数月不等。肉眼所见病变与急性重症肝炎者相同,但在肝脏表面和切面均可见到再生结节。镜下见有亚大块死,多呈带状,累及小叶中央及中间带,并常越过小叶与邻近小叶的坏死灶或汇管区相连,形成桥形坏死。肝细胞坏死的范围和形态新旧不一,网状支架塌陷明显,形成较宽的间隔,并有纤维母细胞增生,有的已胶原化。肝细胞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以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为主。肝细胞再生明显,有假小叶形成,病情稳定后亦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丙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变化大致与乙型肝炎相同,但以下病变在丙型肝炎中较为突出:①肝细胞脂肪变性较多见;②肝细胞坏死常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呈小灶性分布断裂的Conncilman样小体结构。在电镜下证实肝细胞核内有20~27nm的病毒颗粒;③汇管区炎症反应明显,其中有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常有淋巴滤泡形成,其中尚有活跃的发生中心。炎症常波及汇管区周围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引起碎屑样坏死,在坏死边缘往往可见肿胀变性的多核肝细胞;④肝管上皮细胞异常,表现为中、小胆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并呈复层排列,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按病变轻重以及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3大类。
(一)急性肝炎 肝脏大多肿大,表面光滑。镜检有以下几种变化。
1.活动期 肝细胞混浊肿胀,有水肿样变和气球样变,小叶内有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并见散在点状坏死,枯否细胞增生明显。黄疸型肝炎的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内有淤胆现象,亦可见嗜酸性变,严重者细胞缩小甚至丧失,成为红染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上述活动性病变可存在数月之久。
2.静止期 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变性和炎症反应消退,并见肝细胞再生和修复,表现为细胞核分裂或双核现象增多。枯否细胞仍肿胀。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与黄疸型肝炎的病变大致相同,但较轻,无毛细血管淤胆现象。
(二)慢性肝炎 患者肝脏大多较正常为大,质地中等,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时可呈颗粒状或有结节形成。
国内将慢性肝炎的组织学变化分为四型,即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1.慢性迁延性肝炎 分以下3类:
⑴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变化为肝小叶内炎症和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汇管区的改变不明显。单从形态上无法与急性轻型肝炎区别,系急性轻型肝炎病变的持续未缓解所致。
⑵慢性间隔性肝炎:小叶内炎症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汇管区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⑶慢性门脉性肝炎: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有嗜酸性小体,汇管区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汇管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状坏死。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有桥形坏死及间隔形成者,提示病变较重。
3.慢性重型肝炎 实质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即肝细胞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或呈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肝硬化。
4.肝硬化 分活动性和静止性两种。
⑴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后者见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
⑵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限清楚。
(三)重症肝炎 肝实质破坏严重,呈大块或亚大块坯 煞费苦心,按病程和病变程度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型。
1.急性重症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大多在10天左右。由于肝细胞大量丧失和自溶,肝脏体积明显缩小,仅为正常肝重的1/3~2/3,质地柔软,包膜皱缩。肝切面结构模糊,红褐相间,乃由肝细胞淤胆和血窦扩张充血所致。镜下可见肝细胞多数消失,仅在小叶边缘尚有少量残余,肝小叶内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枯否细胞增生,其内含有被吞噬的物质和色素,汇管区及其周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胆小管增生。病程在10天以上者,可见肝细胞再生和形成,病程超过20天者,肝细胞再生明显,可形成小结节。
2.亚急性急症肝炎 病程自数周至数月不等。肉眼所见病变与急性重症肝炎者相同,但在肝脏表面和切面均可见到再生结节。镜下见有亚大块死,多呈带状,累及小叶中央及中间带,并常越过小叶与邻近小叶的坏死灶或汇管区相连,形成桥形坏死。肝细胞坏死的范围和形态新旧不一,网状支架塌陷明显,形成较宽的间隔,并有纤维母细胞增生,有的已胶原化。肝细胞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以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为主。肝细胞再生明显,有假小叶形成,病情稳定后亦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丙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变化大致与乙型肝炎相同,但以下病变在丙型肝炎中较为突出:①肝细胞脂肪变性较多见;②肝细胞坏死常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呈小灶性分布断裂的Conncilman样小体结构。在电镜下证实肝细胞核内有20~27nm的病毒颗粒;③汇管区炎症反应明显,其中有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常有淋巴滤泡形成,其中尚有活跃的发生中心。炎症常波及汇管区周围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引起碎屑样坏死,在坏死边缘往往可见肿胀变性的多核肝细胞;④肝管上皮细胞异常,表现为中、小胆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并呈复层排列,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