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的课后题
3个回答
2014-10-31
展开全部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
练习说明
一、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二、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三、“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能够发现身边凡人琐事的意义。同时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四、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不必强求他们达到某种程度。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
练习说明
一、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二、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三、“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能够发现身边凡人琐事的意义。同时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四、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不必强求他们达到某种程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10-31
展开全部
“业”指事业。
职业敬业很重要。不仅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而且是生活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职业敬业很重要。不仅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而且是生活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