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唐代的里坊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
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扩展资料:
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长安城里坊之数前后是有变化的,大的增减变化大致有三次。最初,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
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以朱雀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各55坊另1市。但当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并未设坊,故街东减去一坊。
实际大兴城应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东54坊加东市,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时的坊里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宫。
为开通丹风门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丹凤门前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坊市制度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这种描述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反映。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少“里坊”,历来说法不一。或云110坊,108坊,109坊,莫衷一是。应该说,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长安城里坊之数前后是有变化的,大的增减变化大致有三次。最初,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以朱雀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各55坊另1市。但当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并未设坊,故街东减去一坊,实际大兴城应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东54坊加东市,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时的坊里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宫,为开通丹风门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丹凤门前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这样,街东比初唐的54坊增加2坊,成56坊,然与此分合时间差不多久,也就是高宗、武后东封归来,以皇子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这就是后来的十六王宅,位于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第三街从北向南第一坊。这一坊无坊名,“尽一坊之地筑入苑”,这样,经过高宗时期这两次改建,朱雀门街东又形成55坊另1市的格局,因此,从高宗到开元初时,长安城共有里坊110坊另2市。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为建兴庆宫占去街东隆庆坊一坊之地。这样,街东坊里又减少一处,由原来的55坊变为54坊。兴庆宫后来虽又向胜业、永嘉、道政坊增扩,但并未引起坊数的变化,这样,街东54坊、街西55坊,合计全城共有 109坊另2市,这是从开元二年以后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经此变故,长安城坊里之数基本再无变化。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尤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形状,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全城里坊面积大小可分五类(参表7—1)。大体来说,最大的应属皇城东西两侧12坊,南北长约808.5米,东西宽约955.5米,面积有0.7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朱雀街东西两侧的18坊,南北长514米,东西宽477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史言“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事实上,长安城南36坊面积本身就相对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 2米多。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这些称谓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见到。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少“里坊”,历来说法不一。或云110坊,108坊,109坊,莫衷一是。应该说,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长安城里坊之数前后是有变化的,大的增减变化大致有三次。最初,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以朱雀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各55坊另1市。但当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并未设坊,故街东减去一坊,实际大兴城应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东54坊加东市,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时的坊里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宫,为开通丹风门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丹凤门前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这样,街东比初唐的54坊增加2坊,成56坊,然与此分合时间差不多久,也就是高宗、武后东封归来,以皇子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这就是后来的十六王宅,位于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第三街从北向南第一坊。这一坊无坊名,“尽一坊之地筑入苑”,这样,经过高宗时期这两次改建,朱雀门街东又形成55坊另1市的格局,因此,从高宗到开元初时,长安城共有里坊110坊另2市。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为建兴庆宫占去街东隆庆坊一坊之地。这样,街东坊里又减少一处,由原来的55坊变为54坊。兴庆宫后来虽又向胜业、永嘉、道政坊增扩,但并未引起坊数的变化,这样,街东54坊、街西55坊,合计全城共有 109坊另2市,这是从开元二年以后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经此变故,长安城坊里之数基本再无变化。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尤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形状,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全城里坊面积大小可分五类(参表7—1)。大体来说,最大的应属皇城东西两侧12坊,南北长约808.5米,东西宽约955.5米,面积有0.7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朱雀街东西两侧的18坊,南北长514米,东西宽477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史言“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事实上,长安城南36坊面积本身就相对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 2米多。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这些称谓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见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