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05-28
展开全部
第一次是: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司马懿在这回里先是丢了阴平和武都二城。而后叫张颌和戴陵去袭诸葛亮的营寨,却叫二人大败而归。最后司马懿决定大军尽回本寨,坚守不出。等诸葛亮自回蜀都。
而诸葛见司马坚守不出,便想出了一个计策;诸葛命手下过数日就退三十里下寨。
司马虽知诸葛之计,但他也不是很有信心诸葛是假退。在手下多翻相劝之下,司马也为之所动,决定出兵。行事之时虽也是十分谨慎。但还是中了诸葛之计大败而归。
诸葛胜了此战后暂回蜀都。
第二次是: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话说这回,首先司马叫郑文去诸葛之寨诈降,好于中取事。被诸葛识破,诸葛反真降了他,而且叫他修书司马,叫其明晚来诸葛寨劫寨。
司马反复看那书信,最后确定真实,第二晚去劫寨大败而归。诸葛大胜命斩郑文。
而后诸葛造木牛流马运粮草。司马闻后大惊,司马本想等诸葛粮草不济自退,哪知诸葛用此法运粮,人不多劳,且木牛流马不食。
司马叫人抢了三五皮,司马也学其法造木牛流马运粮。
次日诸葛叫500人带好东西拌作鬼神,待木牛流马经过,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牛马而行,魏人见之,必疑是神鬼,不敢来追赶。
而后果如诸葛之算计,魏兵在次大败。
第三次是: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话说诸葛第七次出祁山与司马对阵。这次诸葛想久住祁山,所以与民共种粮田,军一、民二。
而司马被诸葛抢去许多粮草今又见诸葛与民同种粮田,知其欲久居祁山。
而诸葛多翻叫魏延去司马帐前叫骂讨战。司马只不出。
这次诸葛先在马岱耳边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马岱领计而去。
又叫魏延去讨战,只许败不许胜魏延领计去已。诸葛又叫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且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马懿曰:“今蜀兵四散结营,各处屯田,以为久计;
若不趁此时除之,纵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难以摇动。”懿曰:“此必又是孔明之计。”
二人曰:“都督若如此疑虑,寇敌何时得灭?我兄弟二人,当奋力决一死战,以报国恩。”
懿曰:“既如此,汝二人可分头出战。”遂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引五千兵去讫。懿坐待回音。
却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两路,半月间,连胜数阵。司马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
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
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却不知诸葛就在山上,诸葛用火功之,司马三父子差点就烧死在上方谷了。就在这时,天降大雨司马父子三人趁乱杀出。
空城计只是退敌之策,并非埋伏,所以不算。而博望坡是夏侯敦中诸葛之计,所以也不对。
而上面还有位朋友说假诸葛,那是诸葛死前命人做的木头人诸葛,但那也是诸葛为了让重将撤退的退敌之计。
司马懿在这回里先是丢了阴平和武都二城。而后叫张颌和戴陵去袭诸葛亮的营寨,却叫二人大败而归。最后司马懿决定大军尽回本寨,坚守不出。等诸葛亮自回蜀都。
而诸葛见司马坚守不出,便想出了一个计策;诸葛命手下过数日就退三十里下寨。
司马虽知诸葛之计,但他也不是很有信心诸葛是假退。在手下多翻相劝之下,司马也为之所动,决定出兵。行事之时虽也是十分谨慎。但还是中了诸葛之计大败而归。
诸葛胜了此战后暂回蜀都。
第二次是: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话说这回,首先司马叫郑文去诸葛之寨诈降,好于中取事。被诸葛识破,诸葛反真降了他,而且叫他修书司马,叫其明晚来诸葛寨劫寨。
司马反复看那书信,最后确定真实,第二晚去劫寨大败而归。诸葛大胜命斩郑文。
而后诸葛造木牛流马运粮草。司马闻后大惊,司马本想等诸葛粮草不济自退,哪知诸葛用此法运粮,人不多劳,且木牛流马不食。
司马叫人抢了三五皮,司马也学其法造木牛流马运粮。
次日诸葛叫500人带好东西拌作鬼神,待木牛流马经过,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牛马而行,魏人见之,必疑是神鬼,不敢来追赶。
而后果如诸葛之算计,魏兵在次大败。
第三次是: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话说诸葛第七次出祁山与司马对阵。这次诸葛想久住祁山,所以与民共种粮田,军一、民二。
而司马被诸葛抢去许多粮草今又见诸葛与民同种粮田,知其欲久居祁山。
而诸葛多翻叫魏延去司马帐前叫骂讨战。司马只不出。
这次诸葛先在马岱耳边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马岱领计而去。
又叫魏延去讨战,只许败不许胜魏延领计去已。诸葛又叫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且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马懿曰:“今蜀兵四散结营,各处屯田,以为久计;
若不趁此时除之,纵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难以摇动。”懿曰:“此必又是孔明之计。”
二人曰:“都督若如此疑虑,寇敌何时得灭?我兄弟二人,当奋力决一死战,以报国恩。”
懿曰:“既如此,汝二人可分头出战。”遂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引五千兵去讫。懿坐待回音。
却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两路,半月间,连胜数阵。司马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
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
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却不知诸葛就在山上,诸葛用火功之,司马三父子差点就烧死在上方谷了。就在这时,天降大雨司马父子三人趁乱杀出。
空城计只是退敌之策,并非埋伏,所以不算。而博望坡是夏侯敦中诸葛之计,所以也不对。
而上面还有位朋友说假诸葛,那是诸葛死前命人做的木头人诸葛,但那也是诸葛为了让重将撤退的退敌之计。
2013-05-28
展开全部
I am 代英欣.
三国时期蜀魏的焦点之战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为了复兴汉室,扶保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报国之心,古往今来深受人们敬仰,他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是为了重振汉室,不顾辛劳,五次北伐,这是最能表现他忠于汉室的,但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休整了两年,在巩固和东吴的联盟后,于建兴六年向刘禅上出事表,首次兴兵北伐。魏国这一时期是明帝刚刚即位,与东吴爆发战争,其在关中地区防御空虚,是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一生小心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要求单独率领万人出子午谷的建议,这是在当时条件下出奇制胜的良策,即使不能占领关中,也能牵制魏军出陇西,如果采纳魏延的计划,蜀军一定取得比后来大得多的战果。但诸葛亮是政治家、精通外交,正如陈寿所说,“应变战略,非其所长”。他最终选择了出陇西的稳重计划,虽然顺利地占领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这样却使魏军在震惊之余,能够从容地部署关中地区的防务,派张郃率领五万人为先锋,曹真率领主力向陇西进攻,在迎击魏军的战斗中,他没有让身经百战的魏延担任先锋,而派没有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迎击久经战阵的张郃,并派出赵云、高翔指挥两支偏师策应,自己率领主力在马谡部队数里外扎营,魏军与蜀军在街亭相遇,由于马谡临阵指挥失措,前锋兵被张郃击溃,依靠着王平率领的千人掩护撤回,高翔也在列柳城兵败,三路偏师只有赵云部全师退回箕谷,接连的失败使兵将大都丧失了斗志,诸葛亮被迫下令全军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利。在同年的冬季,诸葛亮再次帅军出斜谷北伐,围攻魏军著名将领郝昭防守的陈仓,这里是通往关中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陈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初韩信平定关中就是从这里出发的。郝昭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诸葛亮攻城二十余天未克,因粮尽退兵。在撤兵途中设伏兵消灭了王双的追兵,第二次北伐结束。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阴平,自己亲帅主力佯攻建威迫使郭淮回防,蜀军趁机占领了二郡,取得了胜利,魏军被迫把防线撤至祁山。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当时魏军因在建兴八年伐蜀,遇雨退兵,无功而返,不久曹真、郝昭又相继去世,导致人心涣散,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祁山。三月魏明帝急诏司马懿统帅关中部队迎战蜀军。此时蜀军围攻祁山正急,魏军普遍畏敌怯战,即使连张郃这样的大将也主张采取保守策略,没有胜利的信心。此次战役经过据《汉晋春秋》载:诸葛亮联合鲜卑伐魏,司马懿受诏指挥魏军,拒绝张郃分兵建议,全军救援祁山,诸葛亮打败了郭淮、费曜所部,抢收了麦子,与司马懿相持。魏军将领埋怨司马懿畏敌,司马懿被迫出战,大败而归,闭门坚守。这些描写的真实性不足,首先司马懿既然认识到分兵的危险,就不会派郭淮等人单独与蜀军交战;其次如果是蜀军抢得了麦子,最终粮尽退兵的就不会是蜀军了,而且司马懿身为统帅不会被两员小将挑唆出战。而《晋书》的记载显得更加可信:当时司马懿见蜀军全力攻击祁山,也决定全军增援,但是在靠近陇山的隃糜得到了蜀军到上邽收割麦子的情报,立即命令全军卷甲轻装,昼夜急行军,两天两夜赶到了上邽阻止了蜀军抢收麦子,保证了魏军的物资补给。随后追击蜀军赶到祁山解围,同那里的魏军会合,与蜀军对峙。七月蜀军粮尽退兵,魏军趁机追杀,斩俘近万,但是大将张郃也阵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其主要原因还是后勤粮草不足,有的史书记载是因为李严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这是不真实的,《蜀书》李严传记载:李严运粮草遇雨,无法供应前线,派人招诸葛亮退兵,因诬告诸葛亮被免职,虽然确定了退兵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准确。根据李传的裴注:诸葛亮等大臣奏免李严的上书称,李严是托病私自帅军从前线退还到沮、漳,随后又退到江阳,他很可能也是因为粮草供应困难被迫退兵,并因此与诸葛亮产生矛盾而遭到解职。
正因为认识到粮食对北伐所产生的严重制约作用,诸葛亮下令全军屯田,在汉中精心准备了三年后,联合东吴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拉开了三国历史时期最悲壮的一幕。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帅军出斜谷进至眉州渭水南原的五丈原,在过去的近六年里,他不辞辛苦,为了光复中原连年征战、日夜操劳,这次指挥十万大军与魏军对阵,是抱着誓在必得之心。魏国由明帝帅军亲自抵抗孙权的进攻,由司马懿帅军抵抗诸葛亮。在西线司马懿主要采取防御的部署,他利用蜀军运输困难的弱点,实行持久的消耗战,在渭水南岸建立了巩固的防线,阻挡蜀军前进。诸葛亮在五丈原驻扎以后,意图向西发展,但是被司马懿识破,魏军在积石重新建立防线拦截,随后诸葛亮又采用声西击东的策略,准备偷袭阳燧,也被郭淮挫败,双方转入相持阶段。诸葛亮对魏军坚守不战的策略无可奈何,甚至使用激将法,竟用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这种侮辱的办法,但是司马懿假意发怒上表请战,魏明帝心领神会,立即派辛毗持诏命令全军不许出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好一面组织全军屯田,作长期相持的准备,一面联络孙权在东线的盟军,寄希望那里能取得突破,但是吴军在东线失利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的信心受到巨大打击,原本就心情郁闷的他,再加上过度操劳,终于病倒了,在当年八月这位杰出的人物在五丈原去世,年仅五十四岁。
如果单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是可以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从战略用兵上看,诸葛亮未能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依然照搬普通的军事规律,按部就班地打仗,不能出其不意地战胜敌人。不了解蜀国是易于防守,难于进攻的地理特点,多次劳师远征,又没有充分保障后勤补给,所以在战略上时常陷于被动。从治军、用人上看,他过于苛细、事必躬亲,不能信任魏延,使其独当一面;刑罚二十以上的都要过问,结果使身体过度操劳,过早地病逝;加上刑罚过重,如杀马谡即过枉,使部下行事畏手畏脚,相互推委,加重内部矛盾等等。尽管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了,但是他才华出众的人品,誓死不移的报国之心依然受到人们的尊重,正如司马懿称赞他的那样是“天下奇才”。
三国时期蜀魏的焦点之战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为了复兴汉室,扶保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报国之心,古往今来深受人们敬仰,他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是为了重振汉室,不顾辛劳,五次北伐,这是最能表现他忠于汉室的,但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休整了两年,在巩固和东吴的联盟后,于建兴六年向刘禅上出事表,首次兴兵北伐。魏国这一时期是明帝刚刚即位,与东吴爆发战争,其在关中地区防御空虚,是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一生小心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要求单独率领万人出子午谷的建议,这是在当时条件下出奇制胜的良策,即使不能占领关中,也能牵制魏军出陇西,如果采纳魏延的计划,蜀军一定取得比后来大得多的战果。但诸葛亮是政治家、精通外交,正如陈寿所说,“应变战略,非其所长”。他最终选择了出陇西的稳重计划,虽然顺利地占领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这样却使魏军在震惊之余,能够从容地部署关中地区的防务,派张郃率领五万人为先锋,曹真率领主力向陇西进攻,在迎击魏军的战斗中,他没有让身经百战的魏延担任先锋,而派没有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迎击久经战阵的张郃,并派出赵云、高翔指挥两支偏师策应,自己率领主力在马谡部队数里外扎营,魏军与蜀军在街亭相遇,由于马谡临阵指挥失措,前锋兵被张郃击溃,依靠着王平率领的千人掩护撤回,高翔也在列柳城兵败,三路偏师只有赵云部全师退回箕谷,接连的失败使兵将大都丧失了斗志,诸葛亮被迫下令全军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利。在同年的冬季,诸葛亮再次帅军出斜谷北伐,围攻魏军著名将领郝昭防守的陈仓,这里是通往关中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陈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初韩信平定关中就是从这里出发的。郝昭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诸葛亮攻城二十余天未克,因粮尽退兵。在撤兵途中设伏兵消灭了王双的追兵,第二次北伐结束。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阴平,自己亲帅主力佯攻建威迫使郭淮回防,蜀军趁机占领了二郡,取得了胜利,魏军被迫把防线撤至祁山。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当时魏军因在建兴八年伐蜀,遇雨退兵,无功而返,不久曹真、郝昭又相继去世,导致人心涣散,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祁山。三月魏明帝急诏司马懿统帅关中部队迎战蜀军。此时蜀军围攻祁山正急,魏军普遍畏敌怯战,即使连张郃这样的大将也主张采取保守策略,没有胜利的信心。此次战役经过据《汉晋春秋》载:诸葛亮联合鲜卑伐魏,司马懿受诏指挥魏军,拒绝张郃分兵建议,全军救援祁山,诸葛亮打败了郭淮、费曜所部,抢收了麦子,与司马懿相持。魏军将领埋怨司马懿畏敌,司马懿被迫出战,大败而归,闭门坚守。这些描写的真实性不足,首先司马懿既然认识到分兵的危险,就不会派郭淮等人单独与蜀军交战;其次如果是蜀军抢得了麦子,最终粮尽退兵的就不会是蜀军了,而且司马懿身为统帅不会被两员小将挑唆出战。而《晋书》的记载显得更加可信:当时司马懿见蜀军全力攻击祁山,也决定全军增援,但是在靠近陇山的隃糜得到了蜀军到上邽收割麦子的情报,立即命令全军卷甲轻装,昼夜急行军,两天两夜赶到了上邽阻止了蜀军抢收麦子,保证了魏军的物资补给。随后追击蜀军赶到祁山解围,同那里的魏军会合,与蜀军对峙。七月蜀军粮尽退兵,魏军趁机追杀,斩俘近万,但是大将张郃也阵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其主要原因还是后勤粮草不足,有的史书记载是因为李严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这是不真实的,《蜀书》李严传记载:李严运粮草遇雨,无法供应前线,派人招诸葛亮退兵,因诬告诸葛亮被免职,虽然确定了退兵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准确。根据李传的裴注:诸葛亮等大臣奏免李严的上书称,李严是托病私自帅军从前线退还到沮、漳,随后又退到江阳,他很可能也是因为粮草供应困难被迫退兵,并因此与诸葛亮产生矛盾而遭到解职。
正因为认识到粮食对北伐所产生的严重制约作用,诸葛亮下令全军屯田,在汉中精心准备了三年后,联合东吴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拉开了三国历史时期最悲壮的一幕。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帅军出斜谷进至眉州渭水南原的五丈原,在过去的近六年里,他不辞辛苦,为了光复中原连年征战、日夜操劳,这次指挥十万大军与魏军对阵,是抱着誓在必得之心。魏国由明帝帅军亲自抵抗孙权的进攻,由司马懿帅军抵抗诸葛亮。在西线司马懿主要采取防御的部署,他利用蜀军运输困难的弱点,实行持久的消耗战,在渭水南岸建立了巩固的防线,阻挡蜀军前进。诸葛亮在五丈原驻扎以后,意图向西发展,但是被司马懿识破,魏军在积石重新建立防线拦截,随后诸葛亮又采用声西击东的策略,准备偷袭阳燧,也被郭淮挫败,双方转入相持阶段。诸葛亮对魏军坚守不战的策略无可奈何,甚至使用激将法,竟用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这种侮辱的办法,但是司马懿假意发怒上表请战,魏明帝心领神会,立即派辛毗持诏命令全军不许出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好一面组织全军屯田,作长期相持的准备,一面联络孙权在东线的盟军,寄希望那里能取得突破,但是吴军在东线失利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的信心受到巨大打击,原本就心情郁闷的他,再加上过度操劳,终于病倒了,在当年八月这位杰出的人物在五丈原去世,年仅五十四岁。
如果单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是可以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从战略用兵上看,诸葛亮未能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依然照搬普通的军事规律,按部就班地打仗,不能出其不意地战胜敌人。不了解蜀国是易于防守,难于进攻的地理特点,多次劳师远征,又没有充分保障后勤补给,所以在战略上时常陷于被动。从治军、用人上看,他过于苛细、事必躬亲,不能信任魏延,使其独当一面;刑罚二十以上的都要过问,结果使身体过度操劳,过早地病逝;加上刑罚过重,如杀马谡即过枉,使部下行事畏手畏脚,相互推委,加重内部矛盾等等。尽管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了,但是他才华出众的人品,誓死不移的报国之心依然受到人们的尊重,正如司马懿称赞他的那样是“天下奇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