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的发展史?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艺术节
中国昆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昆剧研究会以及有关资助单位协办。中国昆剧艺术节以保存和发展昆剧艺术,增进世界各国昆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昆曲
推荐于2017-06-02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历史
谓源远流
起源于元朝末
昆山
区
至今已
六百
历史
宋、元
戏曲
南、北
南曲
同
唱
元末
顾坚等
流行于昆山
带
南曲原
腔调加
整理
改进
称
昆山腔
昆曲
雏形
明朝嘉靖
间
杰
戏曲音乐家魏良辅
昆山腔
声律
唱
进行
改革创新
吸取
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
处
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
特点
吸收
北曲结构严谨
特点
运用北曲
演唱
笛、箫、笙、琵琶
伴奏乐器
造
种细腻优雅
集南北曲优点于
体
水磨调
通称昆曲
昆山
梁辰鱼
继承魏良辅
昆腔作进
步
研究
改革
隆庆末
编写
第
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部传奇
演
扩
昆腔
影响
文
士
争用昆腔创作传奇
习昆腔者
益增
于
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
明代四
声腔
万历末
由于昆班
广泛演
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
跃居各腔
首
传奇剧本
标准唱腔:
四
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
昆曲
流传
四川、贵州
广东等
发展
全
性剧种
昆曲
演唱本
苏州
吴语语音
载体
传入各
便与各
言
民间音乐相结合
衍变
众
流派
构
丰富
彩
昆曲腔系
具
全民族代表性
戏曲
至清朝乾隆
间
昆曲
发展进入
全盛
期
昆曲
始独霸梨园
绵延至今六、七百
现今
乃至世界现存
古
具
悠久传统
戏曲形态
清唱
形式
现
终于使昆腔
锣
鼓烘托
气氛
能够清丽悠远
旋律更加优美
同
魏良辅
伴奏乐器
进行
改革
原
南曲伴奏
箫、管
主要乐器
使昆腔
演唱更富
染力
笛、管、笙、琴、琵琶、弦
等乐器集合于
堂
用
伴奏昆腔
演唱
获
功
昆山腔
始其流布区域
始
限于苏州
带
万历
间
便
苏州
扩展
江
南
钱塘江
北各
并逐渐流布
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
万历末
流入北京
昆山腔便
明代
叶至清代
叶影响
声腔剧种
据
者研究称
昆曲所代表
美
趣味虽
明显
南
尤其
江南
区
其文化身份却并
属于
凝聚
广
区文
美
追求
及艺术创造
由于
文
雅趣
典范
才具
极强
覆盖能力
广泛传播
能
并且
传播
程
基本保持着
美
内
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