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3-06-01
展开全部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
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
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仍存在新一轮
出生高峰、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等热点问题。山东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吕荣
侃教授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
——我国现代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
然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但吕荣侃认为,我国确实已经在
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人口转变,但还不能认为这一过程已经完成。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特殊: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由于发达国家
原来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太高,惯性影响也不大,因此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
下,人口转变就趋于完成。而我国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国家计
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控制下,实现人口转变的。因此任何政策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
生育水平的反弹和逆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很高,即使生育水平降低了,但惯性
增长的周期还很长,要达到人口零增长,还要几十年的转变。
因此中国人口转变并没有完成,是否完成有两个标志:一是经济社会标志,在
经济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已经建立了人口转变的坚实物质基础,生育水平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二是人口本
身的标志,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人口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按照这种标志,中国完成人口转变的时间约为2045年前后。这个过程要完
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提是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绝不可以有任何的麻痹和松
懈。
——如何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
近两年,全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建国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应对这次高峰已
经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是前三次高峰的延续。第一
次发生在1950年到1957年,平均出生率在30‰以上,总和生育率最高时
达到6.378;第二次高峰是1962年到1970年,平均出生率达35.7
2‰,总和生育率为5.7;第三次1985到1990年,这次是在计划生育政
策实施后出现的。
第四次出生高峰是第三次高峰的延续表现,因为第三次高峰时出生的孩子现在
陆续进入婚育期,育龄妇女突然连年增加,导致了即使生育水平不提高、出生率也
会提高的局面。这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是客观规律。加上我国200
3年改变了婚姻登记办法,使本来就增加了的育龄妇女又有所增加。以山东为例,
2003年登记结婚比2002年增加了14.2万对,2004年又比2003
年增加了9.33万对。同时晚婚率大幅降低,从98%以上降低到70%左右。
据统计,山东省2004年人口出生率已经上升到12.5‰,比2003年上升
了1.08个千分点。使第四次出生高峰提前到来,大约将持续到2015年结束。
这一预测的前提是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因此,应对出生高峰的基本方针
就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出生性别比失衡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世界上一般认为,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为103~107。我国出生性别比
异常是从1984年开始,而且日趋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必将造成严重
的婚姻挤压现象,在夫妻婚龄差超过社会文化许可的范围时,可能导致两性伦理的
崩塌。如婚配失当、婚外恋、性行为混乱、离婚率上升、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社
会问题,威胁社会安定。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B超仪器监测
胎儿性别的迅速普及,出现了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现象。加上重男轻女观念在农村
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方式对男劳动力的需求、对养老的需求形成了男孩偏好,形成
了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从而造成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问题。
除了严禁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行为、加强对B超检查的监控外,从根本上说,
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保
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改变男孩偏好的意识。
——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
吕荣侃介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者)在总人口中的比
重日益增长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老龄
化是社会进步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表现,所以,最早出现这一问题的是欧洲,目前
最严重的也是欧洲。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欧洲国家不同,是与计划生育政策“一卵双生”的。
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着惊人的速度,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发达国
家上百年的历程。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可能达到2
0%,绝对数将达到3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典型
的“未富先老”,因而老年保障问题将十分突出。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某
些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本来农村的出生率要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要低一些,
速度也要慢一些。但实际上,有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当高,因为青壮年大量外
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显得更为迫切。
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
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仍存在新一轮
出生高峰、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等热点问题。山东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吕荣
侃教授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
——我国现代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
然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但吕荣侃认为,我国确实已经在
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人口转变,但还不能认为这一过程已经完成。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特殊: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由于发达国家
原来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太高,惯性影响也不大,因此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
下,人口转变就趋于完成。而我国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国家计
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控制下,实现人口转变的。因此任何政策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
生育水平的反弹和逆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很高,即使生育水平降低了,但惯性
增长的周期还很长,要达到人口零增长,还要几十年的转变。
因此中国人口转变并没有完成,是否完成有两个标志:一是经济社会标志,在
经济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已经建立了人口转变的坚实物质基础,生育水平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二是人口本
身的标志,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人口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按照这种标志,中国完成人口转变的时间约为2045年前后。这个过程要完
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提是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绝不可以有任何的麻痹和松
懈。
——如何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
近两年,全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建国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应对这次高峰已
经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是前三次高峰的延续。第一
次发生在1950年到1957年,平均出生率在30‰以上,总和生育率最高时
达到6.378;第二次高峰是1962年到1970年,平均出生率达35.7
2‰,总和生育率为5.7;第三次1985到1990年,这次是在计划生育政
策实施后出现的。
第四次出生高峰是第三次高峰的延续表现,因为第三次高峰时出生的孩子现在
陆续进入婚育期,育龄妇女突然连年增加,导致了即使生育水平不提高、出生率也
会提高的局面。这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是客观规律。加上我国200
3年改变了婚姻登记办法,使本来就增加了的育龄妇女又有所增加。以山东为例,
2003年登记结婚比2002年增加了14.2万对,2004年又比2003
年增加了9.33万对。同时晚婚率大幅降低,从98%以上降低到70%左右。
据统计,山东省2004年人口出生率已经上升到12.5‰,比2003年上升
了1.08个千分点。使第四次出生高峰提前到来,大约将持续到2015年结束。
这一预测的前提是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因此,应对出生高峰的基本方针
就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出生性别比失衡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世界上一般认为,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为103~107。我国出生性别比
异常是从1984年开始,而且日趋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必将造成严重
的婚姻挤压现象,在夫妻婚龄差超过社会文化许可的范围时,可能导致两性伦理的
崩塌。如婚配失当、婚外恋、性行为混乱、离婚率上升、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社
会问题,威胁社会安定。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B超仪器监测
胎儿性别的迅速普及,出现了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现象。加上重男轻女观念在农村
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方式对男劳动力的需求、对养老的需求形成了男孩偏好,形成
了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从而造成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问题。
除了严禁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行为、加强对B超检查的监控外,从根本上说,
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保
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改变男孩偏好的意识。
——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
吕荣侃介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者)在总人口中的比
重日益增长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老龄
化是社会进步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表现,所以,最早出现这一问题的是欧洲,目前
最严重的也是欧洲。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欧洲国家不同,是与计划生育政策“一卵双生”的。
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着惊人的速度,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发达国
家上百年的历程。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可能达到2
0%,绝对数将达到3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典型
的“未富先老”,因而老年保障问题将十分突出。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某
些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本来农村的出生率要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要低一些,
速度也要慢一些。但实际上,有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当高,因为青壮年大量外
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显得更为迫切。
展开全部
就算是中国国内的地震高发地断,多来上几次大地震,人口也降低不了多少,以后的出生人口会把死亡的人口数量瞬间补上,可能会更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01
展开全部
我国人口每年净增长1200万,50年后18亿,无法解决吃穿住行走,威协着中国的生存,自乱灭亡,子孙广遭央!2..从现在起,城乡各民族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50年后人口自然减少到10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强国,!此政策农村推行社保、村乡建养老院,取代农民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就能顺利实施。人口过剩就在你身边,这样发展下去威协中国的生存,威协地球的生存,!不能再让人口增长耗尽经济发展,为何中央没觉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