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6-03-20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海丰人的习俗简介:
一、生 育
海丰民间对传承香火、养儿防老的观念极其深厚。每当年节或神诞日,人们要到神庙极其虔诚地拈香求签祈祷观音娘、金花娘等赐送丁嗣。每年元宵节是民间求嗣“出丁”的开灯节,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挂上“鰲山灯”、“走马灯”等灯饰,举办灯会、巡游等节目。各家各户也挂上大红灯笼。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门口和祖祠上悬挂彩灯,有的聘请剧团到祠堂前演“丁戏”,并举办“请丁酒”和“吃丁茶”,宴请亲友,以示酬谢神恩光耀门庭之意。
海丰孕妇在分娩前,不许出远门和做激烈的运动,也不允做裁衣缝布等动作;家中不准动土、钉墙壁、移动眠床等,否则认为会动胎气,影响胎儿正常生长。产房门窗要紧闭,贴上符箓,以防生份人闯入。尽量保持产房安静,并用红棕索将榕叶、茅草、艾叶、菖蒲、仙人掌等捆扎成小圆圈,挂于产房前或床帐上,以避邪气。旧时,请“接生婆”接生用竹杆片或剪刀断脐带。现多到医院生产或用新法接生。婴儿出生后,要到外婆家报喜。七天内不让外人探望产妇,亦不让生人见新生儿。产妇分娩后,头额缠戴布条圈,吃姜醋汤,洗香草水,不得接触生水,不能光脚走路。初产数天内,产妇只吃清淡的营养物,七天后开始吃姜醋蛋、瘦肉、炖鸡等大热量、高蛋白的营养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产乳汁。二十多天后,产妇才可佐食鲜鱼类,但调料仍离不开姜醋。产妇一个月内不出家门,以防伤风感冒,谓之“做月”。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鸭舌凤、金银花等煮水洗身,谓之“洗三朝”。
婴儿做“十二朝”、“出月”时,亲友要“送庚”贺喜,大多送鸡蛋(10粒到30粒),也有送1—2斤猪肉或1—2只活鸡的,主人要以甜豆蛋酒、甜酒糟蛋或姜醋蛋等相招待。公平等地方有回送酒碗的习俗,即将盛着泡酒的剥壳熟鸡蛋二粒、猪肉四块、虾脯若干的酒碗,逐户送到亲友家中。外家送来甜糕、婴儿背带、帽、鞋、服装等物。婴儿出世三天后要请吃“三朝茶”,十二天后请吃“十二朝茶”,满月请吃“出月茶”,设“满月酒”。现“送庚”多改为送礼金和婴儿用的衣物。
在庆祝婴儿满月时,要给婴儿取名、理发、祀公婆神等。取名要根据婴儿生辰八字的五行缺项(缺什么补什么),取字眼或偏旁有金、木、水、火、土的文字予以补救。故此,凡名字有鑫、淼、森、焱、圭等字眼和偏旁者,均体现这种风习。有的名取“古”、“乖”、“伢”、“戆”者,则体现取贱名易养活之意。有的名带“娘”、“潭”、“妈”、“佛”等字,则反映婴儿已取得观音娘、谭公爷、妈祖、佛祖等神力庇佑的象征符号。如果婴儿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克,就要过房或拜义父义母。满月前,产妇和婴儿不得回娘家。满月后,婴儿才可以抱出来与外人见面。为求婴儿平安长大,有的家庭在眠床脚安置香炉,四时奉祀“公婆神”(即花公婆)。直至16岁时举行“出花园”的成人仪式,供上三牲、香烛等拜别“公婆神”。
当婴儿周岁时,家人要煮红鸡蛋(染红粬)给孩子吃,外婆要置新衫给外孙穿,称“对岁衫”。亲友要送礼品相贺,主人置办酒席招待称吃“对岁酒”。客人初次携带小孩到家,主人要用灯蕊带或红棕索之类包扎上钱币挂于小孩颈上,谓之“留须”。
二、婚 嫁
旧时婚嫁,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门当户对,结成姻亲。并遵循“六礼”古风,相沿至今。其程序如下:1、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认为双方生肖不会冲克,就可进行,否则将女方庚帖退回。2、开聘。合婚相宜,便行相亲。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况,谓之“踏家风(方)”。若无异议即可议聘和开聘,在十二版红折帖(婚书)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聘金尾数要有“4”的数码,谐音“世”,取“世世相传”好兆头。聘单红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认可,便可送聘定婚。山区客家婚俗,开聘后,女方亲属回家,女方则留在男方家中住宿。3、送聘。也称纳采(俗称担酒)。男方择吉日将聘金和芝麻、茶叶、猪脚、饼等“四色礼”送到女家。女方受聘后回送糖豆、糯米粿和使君子(吉祥草)。并宴请至亲,分发定婚饼给亲友。4、送日。男方择定婚期,写成红帖送至女家。女方开始备办嫁妆。出嫁前,女方要请人挽面整容,俗谓“开面”。5、迎娶。男家张灯结彩,门口贴红对联。由媒人领花轿至女方家迎娶。新娘拜别父母上轿(客家由“好命公”扶上轿)。接着奏乐鸣炮起轿,新娘的兄弟(送嫁舅)、姐妹(送嫁姨)及伴娘等随轿而行。至男家门口,新郎手执白扇连敲轿顶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下,打开轿门。然后“好命婆”将头盖红布的新娘扶出轿门,边做四句(吉祥话)边牵入厅堂。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父母和伯叔等长辈,然后夫妻对拜。礼毕,送新娘入洞房。当晚睡前夫妻共吃糯米甜丸,称“合房丸”。
是日午或晚(视中午为正席),男方宴请众亲朋,新郎到各酒席向客人敬酒。新郎、新娘交臂换杯对饮合卺酒。晚上,邻居男女老少看新娘,吃喜糖,闹新房。新娘要为长辈及邻居亲朋端盘敬茶,被敬者饮茶后赠予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谓“压盘钱”。婚后满月,新娘外家置办礼物组织亲戚、邻居等妇女到新郎家做客,新娘置办午宴盛情接待,俗叫“吃出月”。此外尚有男到女家入门结婚以及童养媳、指腹婚等婚姻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新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青年男女多属自由恋爱,到法定年龄,即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婚礼亦简化,结婚时,男方多用单车迎娶新娘和运载嫁妆。学校、机关工作人员结婚,通常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茶话会招待亲友、同事。并请单位领导作主婚人,新郎、新娘在婚礼上互行鞠躬礼、唱歌等。有的实行旅游结婚。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大讲排场,互相攀比,婚娶改用贴着囍字及花饰的小汽车载新娘,后面跟随多辆小汽车载着送嫁舅、姨、亲友及彩电、电冰箱、空调等嫁妆到新郎家。受省城和香港的影响,晚上假座大酒楼举办豪华酒宴,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装,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及其父母和至亲等在大门口迎接赴宴的宾客。举行结婚典礼时,主持人致祝贺辞,新郎新娘相互勾手饮“交杯酒”。宴会临近结束时,新郎新娘在父母、至亲的陪同下,逐席向来贺的亲友敬酒致谢。有的新郎新娘两家举行联婚酒宴,但“六礼”婚俗仪式照旧。
三、寿庆
贺寿,俗称“做生日”。过去一般人逢常年的生日不兴寿庆,惟年过花甲的第一年,即六十周岁,或年满七十、八十周岁时,家人才会举办祝寿活动。有的富户五十周岁就开始做寿。是日,张灯结彩,门旁贴贺寿红联,厅堂挂寿幛,供寿星像,点长明灯,吃红寿桃饼和长寿面。寿翁先拜祖宗神位,后接受儿孙的跪拜问候,以及子孙敬献的金玉手饰和衣物等。同时,宾客也送寿礼。主人在家中或到酒楼设宴招待来客。席间,全体向寿翁敬酒。寿翁则要将一条红棕索缚着红色的利市包,挂在幼龄的儿孙脖子上,俗称“留须”。四十周岁不做生日,民间有谓:“生人不做四十日,死人不做四十七。”
当今,有部分家庭受西方风俗影响,长辈也为小孩举行生日纪念活动。在家中设宴接待亲友和孩子的小朋友,一起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玩生日卡,接受亲友和小朋友贺送的纪念礼品等,以享天伦之乐
一、生 育
海丰民间对传承香火、养儿防老的观念极其深厚。每当年节或神诞日,人们要到神庙极其虔诚地拈香求签祈祷观音娘、金花娘等赐送丁嗣。每年元宵节是民间求嗣“出丁”的开灯节,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挂上“鰲山灯”、“走马灯”等灯饰,举办灯会、巡游等节目。各家各户也挂上大红灯笼。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门口和祖祠上悬挂彩灯,有的聘请剧团到祠堂前演“丁戏”,并举办“请丁酒”和“吃丁茶”,宴请亲友,以示酬谢神恩光耀门庭之意。
海丰孕妇在分娩前,不许出远门和做激烈的运动,也不允做裁衣缝布等动作;家中不准动土、钉墙壁、移动眠床等,否则认为会动胎气,影响胎儿正常生长。产房门窗要紧闭,贴上符箓,以防生份人闯入。尽量保持产房安静,并用红棕索将榕叶、茅草、艾叶、菖蒲、仙人掌等捆扎成小圆圈,挂于产房前或床帐上,以避邪气。旧时,请“接生婆”接生用竹杆片或剪刀断脐带。现多到医院生产或用新法接生。婴儿出生后,要到外婆家报喜。七天内不让外人探望产妇,亦不让生人见新生儿。产妇分娩后,头额缠戴布条圈,吃姜醋汤,洗香草水,不得接触生水,不能光脚走路。初产数天内,产妇只吃清淡的营养物,七天后开始吃姜醋蛋、瘦肉、炖鸡等大热量、高蛋白的营养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产乳汁。二十多天后,产妇才可佐食鲜鱼类,但调料仍离不开姜醋。产妇一个月内不出家门,以防伤风感冒,谓之“做月”。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鸭舌凤、金银花等煮水洗身,谓之“洗三朝”。
婴儿做“十二朝”、“出月”时,亲友要“送庚”贺喜,大多送鸡蛋(10粒到30粒),也有送1—2斤猪肉或1—2只活鸡的,主人要以甜豆蛋酒、甜酒糟蛋或姜醋蛋等相招待。公平等地方有回送酒碗的习俗,即将盛着泡酒的剥壳熟鸡蛋二粒、猪肉四块、虾脯若干的酒碗,逐户送到亲友家中。外家送来甜糕、婴儿背带、帽、鞋、服装等物。婴儿出世三天后要请吃“三朝茶”,十二天后请吃“十二朝茶”,满月请吃“出月茶”,设“满月酒”。现“送庚”多改为送礼金和婴儿用的衣物。
在庆祝婴儿满月时,要给婴儿取名、理发、祀公婆神等。取名要根据婴儿生辰八字的五行缺项(缺什么补什么),取字眼或偏旁有金、木、水、火、土的文字予以补救。故此,凡名字有鑫、淼、森、焱、圭等字眼和偏旁者,均体现这种风习。有的名取“古”、“乖”、“伢”、“戆”者,则体现取贱名易养活之意。有的名带“娘”、“潭”、“妈”、“佛”等字,则反映婴儿已取得观音娘、谭公爷、妈祖、佛祖等神力庇佑的象征符号。如果婴儿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克,就要过房或拜义父义母。满月前,产妇和婴儿不得回娘家。满月后,婴儿才可以抱出来与外人见面。为求婴儿平安长大,有的家庭在眠床脚安置香炉,四时奉祀“公婆神”(即花公婆)。直至16岁时举行“出花园”的成人仪式,供上三牲、香烛等拜别“公婆神”。
当婴儿周岁时,家人要煮红鸡蛋(染红粬)给孩子吃,外婆要置新衫给外孙穿,称“对岁衫”。亲友要送礼品相贺,主人置办酒席招待称吃“对岁酒”。客人初次携带小孩到家,主人要用灯蕊带或红棕索之类包扎上钱币挂于小孩颈上,谓之“留须”。
二、婚 嫁
旧时婚嫁,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门当户对,结成姻亲。并遵循“六礼”古风,相沿至今。其程序如下:1、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认为双方生肖不会冲克,就可进行,否则将女方庚帖退回。2、开聘。合婚相宜,便行相亲。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况,谓之“踏家风(方)”。若无异议即可议聘和开聘,在十二版红折帖(婚书)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聘金尾数要有“4”的数码,谐音“世”,取“世世相传”好兆头。聘单红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认可,便可送聘定婚。山区客家婚俗,开聘后,女方亲属回家,女方则留在男方家中住宿。3、送聘。也称纳采(俗称担酒)。男方择吉日将聘金和芝麻、茶叶、猪脚、饼等“四色礼”送到女家。女方受聘后回送糖豆、糯米粿和使君子(吉祥草)。并宴请至亲,分发定婚饼给亲友。4、送日。男方择定婚期,写成红帖送至女家。女方开始备办嫁妆。出嫁前,女方要请人挽面整容,俗谓“开面”。5、迎娶。男家张灯结彩,门口贴红对联。由媒人领花轿至女方家迎娶。新娘拜别父母上轿(客家由“好命公”扶上轿)。接着奏乐鸣炮起轿,新娘的兄弟(送嫁舅)、姐妹(送嫁姨)及伴娘等随轿而行。至男家门口,新郎手执白扇连敲轿顶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下,打开轿门。然后“好命婆”将头盖红布的新娘扶出轿门,边做四句(吉祥话)边牵入厅堂。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父母和伯叔等长辈,然后夫妻对拜。礼毕,送新娘入洞房。当晚睡前夫妻共吃糯米甜丸,称“合房丸”。
是日午或晚(视中午为正席),男方宴请众亲朋,新郎到各酒席向客人敬酒。新郎、新娘交臂换杯对饮合卺酒。晚上,邻居男女老少看新娘,吃喜糖,闹新房。新娘要为长辈及邻居亲朋端盘敬茶,被敬者饮茶后赠予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谓“压盘钱”。婚后满月,新娘外家置办礼物组织亲戚、邻居等妇女到新郎家做客,新娘置办午宴盛情接待,俗叫“吃出月”。此外尚有男到女家入门结婚以及童养媳、指腹婚等婚姻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新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青年男女多属自由恋爱,到法定年龄,即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婚礼亦简化,结婚时,男方多用单车迎娶新娘和运载嫁妆。学校、机关工作人员结婚,通常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茶话会招待亲友、同事。并请单位领导作主婚人,新郎、新娘在婚礼上互行鞠躬礼、唱歌等。有的实行旅游结婚。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大讲排场,互相攀比,婚娶改用贴着囍字及花饰的小汽车载新娘,后面跟随多辆小汽车载着送嫁舅、姨、亲友及彩电、电冰箱、空调等嫁妆到新郎家。受省城和香港的影响,晚上假座大酒楼举办豪华酒宴,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装,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及其父母和至亲等在大门口迎接赴宴的宾客。举行结婚典礼时,主持人致祝贺辞,新郎新娘相互勾手饮“交杯酒”。宴会临近结束时,新郎新娘在父母、至亲的陪同下,逐席向来贺的亲友敬酒致谢。有的新郎新娘两家举行联婚酒宴,但“六礼”婚俗仪式照旧。
三、寿庆
贺寿,俗称“做生日”。过去一般人逢常年的生日不兴寿庆,惟年过花甲的第一年,即六十周岁,或年满七十、八十周岁时,家人才会举办祝寿活动。有的富户五十周岁就开始做寿。是日,张灯结彩,门旁贴贺寿红联,厅堂挂寿幛,供寿星像,点长明灯,吃红寿桃饼和长寿面。寿翁先拜祖宗神位,后接受儿孙的跪拜问候,以及子孙敬献的金玉手饰和衣物等。同时,宾客也送寿礼。主人在家中或到酒楼设宴招待来客。席间,全体向寿翁敬酒。寿翁则要将一条红棕索缚着红色的利市包,挂在幼龄的儿孙脖子上,俗称“留须”。四十周岁不做生日,民间有谓:“生人不做四十日,死人不做四十七。”
当今,有部分家庭受西方风俗影响,长辈也为小孩举行生日纪念活动。在家中设宴接待亲友和孩子的小朋友,一起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玩生日卡,接受亲友和小朋友贺送的纪念礼品等,以享天伦之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