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相关概念
常用统计量:
物种丰度、多度、盖度、频度 主要是按气候条件划分的生物带(lifezone),也就是冻原、夏季绿林、热带雨林、稀树干草原(savannah)等划分范围内的生物的群落单位,F.E.Elements(1916)提出这个术语,当时是指一般生物群落,强调具有与生物栖息场所相关连的形态构造,并向顶极发展。然而V.E.Shelford(1932)以后,多局限于与植物社区(formation)相对应的大型动植物构成的群落(biotic forma- tion,生物社区), 而Clements和Shelford(1939)等,根据植物的顶极,提出群落外貌(physiognomy)特征,并根据动物的影响种所鉴别的单位,把两者合并起来加以命名,例如stipa-antilocapra群落这种称呼。以它作为群落基本单位的看法,几乎不再存在,而是以气候区分作为生物群落型,而应用于类型的区分。至于对动植物间的关系,则不予以特别考虑,而具有专对种类组成、生活型或生活型组成,以及群落外貌等进行论述的强烈倾向。
地球上的生物群落首先分为陆地群落和水生群落两大类。它们之间尽管基本规律有相似的表现,但存在本质的差别。这些差别基本上是由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水生群落的结构比陆地的简单些。在水中,水底土质不同于陆地的土壤。植物和底栖动物与水体土质的联系主要带有机械性质。水生群落生物所经受的环境因素十分不同于陆生生物所经受的。在研究陆地群落时,首先必须研究环境的降水量和温度,而在研究水生群落时,光照、溶解氧量和悬浮营养物质更为重要。 周围环境的差别也决定了组成陆地和水生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差别。在水生生物群落中占优势的是低等植物,尤其是藻类起的作用最大;而在陆地生物群落是高等有花植物占优势。水生生物群落的动物栖居者种类极为广泛,但高等节肢动物和高等脊椎动物仅具有次要的意义;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则相反,昆虫(高等节肢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起主要作用。
在典型的水生生物群落和陆地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形式。例如,沼泽的生物群落,河漫滩阶地的水淹地段和遭受涨潮退潮影响的海岸部分的生物群落等。 当沿一样条观察种群的分布或沿一气候梯度观察植物生长型的变化时,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是群落的连续变化,即作为连续体出现。这便是群落连续性原理。按照这一原理,沿连续的环境梯度,自然群落一般是连续地相互渐次变化,而不是以清晰的边界突然地让位于其他种的组合。当然,在自然界也可观察到这一原理的许多例外。例如地形的突然变化(峭壁)、岩石性质的突然改变(酸性的花岗岩或砂页岩改变成基性的石灰岩)、水状况的截然变更(水体到岸边)、森林和草地之间的林缘(火灾引起的)等等产生的群落不连续性。在这些情况下,一种群落突然地让位于另一种群落。
急剧的群落过渡(如森林和草地之间的林缘)被称为生态交错区。在这里常常表现出一种“边界效应”,即交错区的物种多样性特别高:既有出现在林缘本身的种,也有来自相邻两个群落的种。
2025-01-0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