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辉的个人经历

 我来答
攻关后门1622
2016-05-30 · 超过6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李旭辉教授长期从事微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大量的北美和欧洲通量网络的组建和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在碳通量微气象观测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担任《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北美区主编。
李旭辉1979年进入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专业。“母校的学习风气很好,大家都很勤奋好学,在学校打下的扎实的数理基础让我们从事气象方面的科研很有优势。”他甚至还清晰地记得教热力学的严绍瑾老师讲课特别好。当年严老师的一句话,也深刻影响了李旭辉对“学习”的理解,“严老师告诉我们,在大学本科学习最重要的是学方法,知识是其次的。”习得的知识可能会忘记,可能未必全用得上,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新换代,“但学会了方法,将来离开学校后无论学什么新的知识都能学得起来。”李旭辉还以计算机程序为例,“当年学的编程语言早就不用了,但编程的那套方法和逻辑思维还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就很快了”。近几年,李旭辉多次应邀回母校做报告,在他看来,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前来听课的师生们的研究思维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听说学校实行了海内外双导师,李旭辉给予肯定,“跟着海外导师做一段时间,可以拓宽视野,尤其可以吸取国外做研究的一些好的方法”。
自从1994年进入耶鲁大学任教,李旭辉在这所世界一流名校已经工作生活了15个年头。“做学问的目的很纯粹”,是耶鲁给李旭辉最鲜明的印象。“开发新知识,教育新人才是耶鲁的宗旨。可以是任何知识,不一定与名或者利有关,不一定与就业有关,甚至也不一定与美国社会有关。有学生就专门做与中国有关的课题,为了研究经常飞到中国来实地调研,很辛苦,他们做这个课题并不是为了在中国谋职或是什么,只是觉得很有挑战性。”李旭辉深有感触地说。
谈起科研,李旭辉认为“方向感”十分重要,这与耶鲁“开发新知识”的宗旨并行不悖。“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超前的、独特的科研方向几乎是科研成功的一半。业界只认可第一发布的创新成果,如果晚一年发布就被认为是follow的。别人早就做出来的成果,再去研究就没什么价值了。”因此,从做学生开始就要学习如何把问题定义出来,以一双慧眼“看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当然,还要有做中长期系统研究的vision,要确定五年乃至十年以后达到什么标准,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小敲小打是很难有创新的。”这也正是李旭辉孜孜不倦、心神向往的科研之道。他提出的从物质守恒和连续方程中推导计算标量物质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微气象学能量流理论和计算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被国际同行称为“李氏方法(Lee procedure)”。目前,这种方法在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耶鲁大学网站的教师主页中,李旭辉向英语国家这样介绍自己的母校:原名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他刚出版的英文论文集“Lectures on China’s Environment”的作者简介一栏中,也标注了“南京气象学院(现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到国外一说南京气象学院,都知道是做气象很有名的学校。我们在海外的校友有义务宣传母校的发展成就。”李旭辉这样说道,言语中流露出自豪和对母校的真挚情感。“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校友,很多校友都会以讲学、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的发展。” 当听说明年五月间将举办庆祝母校五十华诞的相关活动时,李旭辉立即认真地记在了笔记本上,一片赤子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