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2013-06-05
展开全部
批甲 居住在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支系糯美人的姑娘们,一到十七、八岁,身上便会佩戴上一种名叫“批甲”的装饰物,表示她已经长成大人,可以接受小伙子的爱情了。
“批甲”约一市尺长,是一种以数十股蓝线缨穗特制的饰物,做工精细,形状别致大方。把它戴在身上,走起路来,随身躯的摇摆而左右摆动,使糯美姑娘越发显得体态婀娜。“批甲”除用于装饰以外,还因为糯美人有一种风俗:大姑娘背后若不系有遮盖臂部的“批甲”,将被视为不文雅不讲礼貌。
说亲奇俗 居住在云南金平的哈尼族有着奇特的婚姻习俗。比如,当媒人就很不容易。小伙子看中某个姑娘后,爹妈即开始为儿子物色两个媒人。尔后,男方父母买一只新饭箩,放进一包毛烟,一对新梳子,一小把野麻。入夜之后,媒人一只手举火把,一只捧着新饭箩前往女方家。按照风俗,媒人不准讲话,进门前先咳嗽三声,以告女方家人,然后媳灭火把,把饭箩放在女方家的火塘的烤板上。两个煤人各取一只烟筒,在火塘边抽烟。吸几口后,分别把烟筒递送给女方父母抽,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烟筒转了两圈后,媒人就走了。第二天鸡叫头遍时,姑娘悄悄走进男方家,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的饭箩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第二天晚上,两个媒人象头一晚上一样,再把饭箩拿到女方家。如女方同意,就不再送回饭箩,算是订婚了。如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将饭箩送回,则表示姑娘谢绝小伙子的爱情。
出嫁带背箩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在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嫁一个精制的背箩。
背箩用金竹编制,上面编有二十四朵“大各阿依”(碧约语“蕨蒺花)或八角花,这些花无论从正面或从侧面看,都呈立体状,维妙维肖。背箩编成后要漆上桐油,使其牢固且美观。
姑娘出嫁那一天,要把崭新的被褥、衣服和其它嫁妆装在背箩里面,由姑娘自己背着,一直背到婆家。从出嫁这天起,这个背箩,就成了姑娘一辈子的生活用具。无论是回娘家,走亲戚,还是赶街,都要背上它,用它装置物品。
阿茨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种类繁多,尤以山歌著称。
哈尼族称山歌为“阿茨”,唱为“古”,“阿茨古”即唱山歌。
“阿茨”没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即兴而歌。凡四季天象、农事生产、人情世态、家乡山水,以及男女青年寻伴求友等等,无所不及。其曲调音色高亢嘹亮、奔放粗犷,具有清新明快的阳春三月,或云淡天高、清风宜人的夏秋之际,悠扬清脆的“阿茨”声此起彼伏,从回音飘荡的河谷里,从潺潺流淌的清泉边传来,或萦绕于芳草如茵的山坡上和幽静的丛林深处,有如银铃摇荡的清音,又象群蜂取蜜的“嗡嗡”声,娓娓动听,令人神往陶醉。
由于多数哈尼族青年不识字,因此,“阿茨”在他们的爱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了男女青年表达感情、寻伴求友、倾述衷肠的媒介。很多幸福美满家庭的恩爱夫妻,就是通过“阿茨”结识的。
因为“阿茨”较多地反映了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故歌唱的时间、地点和对象都很严格,夜晚不能唱,屋内和村里不能唱,在同宗族异性血亲面前也不能唱。从此中隐约可见哈尼族严格的氏族外婚制的历史遗俗。
奇特的“离婚证” 碓嘴是舂米的工具。但是,在过去,它还是哈尼人的“离婚证”呢!
从前,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哈尼族,婚姻不办任何登记手续,没有任何法律保障。离婚时,请来证人,找来一根碓嘴,由证人放在大门站槛上,用斧刀均匀地剖成两半,交男女双方保存,作为离婚的证据。如果双方真的没有一点感情,不可能再在一起生活了,那他们就会把各自所得的一半碓嘴消毁。如果双方是由于受到父母、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离婚的话,他们就会把各自的一半碓嘴收藏好,等避过风头,时机成熟,又拿出来合在一起,欢欢喜喜地复婚。
布孔人的恋爱与婚礼 不论是在繁忙的播种、收获季节,还是在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动中,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他们把勤奋的劳动作为献给自己最心爱的人的珍贵礼品。
布孔人的青年男女,通过劳动、交往,二人相爱之后,女方便赠男方自己亲手织的,绣得十分精巧的布裤带;男方赠给女方一顶有花纹的桐油篾帽,作为双方的信物。接着,便由男方的父母请媒人到女方说亲。说亲要由男方的阿舅,寨子中的长老与媒人,提上酒肉,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在定婚仪式上,请来歌手唱“腊扣都”,表示从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都不允许第三者插手,若有违反,要受到谴责或惩罚。同时,双方协商给一定的彩礼,作为聘婚礼物。
姑娘要出嫁时,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告诉她们某月某日要出嫁。到出嫁的前三天,女友们便邀约聚集到一起进行“篾沙尼”,即大家凑出糯米、肉、菜,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团聚饭。煮好的饭菜要密藏起来,不能让小伙子们知道,如果被他们发现,他们就要把甑子饭端去吃掉,她们又得重煮。在姑娘们吃团聚饭时,作祟的小伙子把燃烧着的干辣椒,偷偷放在墙洞里,熏得姑娘们边吃边打喷嚏,惹得小伙子们哈哈大笑。
夜幕降临,吃过饭的姑娘们,依依不舍地陪伴着即将出嫁的姑娘,如诉如哭地唱起来。新娘唱道:
从小我们在一起,
再过两天就分离。
我象一只鸟啊,
怎能离群远飞去。
女友唱道:
姑娘长大总要出嫁的,
这是你一生的大喜。
你虽然要到远方去,
我们心中牢牢想着你。
到办婚事的前一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要邀请到男女各方的寨子里。男女双方的厦子前,架起四棵树杈子,用金竹编制成的大篾巴盖顶,用翠绿的树叶作墙,临时搭成一个“青棚”。“青棚”前栽上两棵树杈,上面挂着两大株白株栗树枝。布孔人称白株栗树是吉祥树,挂上它象征吉祥如意,子孙满堂。亲朋好友就在“青棚”内闹喜。
结婚这一天,男方到女方接亲。接亲的人要请三对年轻夫妇,三、四个姑娘,一个小伙子,以及阿舅、阿娘、媒人,以单数为宜,一同前往。敲起芒锣,吹起唢呐,带上一对刺绣得精致美观的带子,一只四方形的木箱,一个平底的背篓。背篓里装着酿好的米酒和舂好的糍粑。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气洋洋。到了女方的寨子前,要尽情吹打,以示迎亲的人已经到了,让女方赶快作好准备。女方家里的的听到芒锣、唢呐声响,慌忙到寨边的大路口用红、白丝线拴在路两旁挡住,砍一棵芭蕉放在路中间,撒上灶灰、粗糠,让迎亲人踩过,表示有吃有穿,万事如意。
来迎亲的客人,除阿娘外,其他的人只能在“青棚”下喝茶,憩息,不得进屋。阿娘把原来双方协商定下的彩礼拿出,请女方的长老清点收下。然后,把糍粑和酒放入女方父母的枕头上,以示对女方老人的敬奉。女方家招待迎亲的客人,除新郎的阿娘、阿舅有在堂屋坐上席外,其余一律在“青棚”内就席。酒席上必须有一碗清炖鸡和一副完整的鸡头、鸡脚。鸡头、鸡脚专门敬奉男方的阿娘、阿舅、长老。
饭毕,送亲开始,女方家送亲的人要比男方家迎亲的人多五倍以上。除女方家的阿娘、阿舅、阿哥必不可少外,其余是三亲六戚,姑娘的女友。女方家把陪嫁的嫁妆、食品、贵重首饰装在男方抬来的大木箱内,把准备好的糍粑放在男方背来的背篓里,一切准备就绪,待要出发时,新娘忽然不见了。新娘的女友们明明知道姑娘藏在什么地方,可是她们一个个不露声色。等众人费了一番苦心寻找,最后找到新娘,就强硬拖回来梳妆打扮,新娘心里虽然知道是嫁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但要表示拒绝打扮,有意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真真假假地哭嫁。
新娘被找回来,进到爹妈的住房里时,新郎要到岳父岳母面前跪下,敬烟敬酒,然后,又走到新娘身边,亲昵地拉一下她的手,表示该启程了。
在一片欢天喜地的吹打声中,如众星捧月,众人簇拥着新娘来到了新郎的寨子边。这时,送亲队伍停下来,让新娘的阿娘帮她梳妆打扮、戴上项圈、手镯,把那最精致的腰带系上。新娘打扮完了,所有送亲的人要把新娘团团围在中央,边走边防范着俏皮的小伙子们来 “侵犯”。年轻好闹的小伙子,早用滚圆的橄榄果撒在必经之道上,或用烂泥巴糊滑路面,他们在一旁盼望新娘或送亲的人们不小心跌下一跤,掼得人仰马翻,他们就乐得开心了。小伙子们一旦发现新娘,便用泥巴抹到俊俏的脸上,逗引客人捧腹大笑。
晚上,青年男女围在火塘边,烧起熊熊的柴火,歌手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唱起“哈叭卡”,叙述布孔人“开天辟地”、“劳动创业”以及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人们往往沉醉在这些古老的故事中,直到天明。
结婚仪式的第三天早上,送别送亲的客人。新郎家门前,摆上大桌酒席,大碗盛菜、大碗敬酒。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打起大鼓,敲起芒锣,跳起欢乐的扭鼓舞。人们兴高采烈,边唱边跳,举酒送亲。人们在“哦嗬!哦嗬!“的吆喝声中,扭鼓舞越跳越热烈,香醇的米酒越喝越有劲,有的人一碗酒,一饮而尽。大鼓咚咚,芒锣声声,伴着扭鼓舞欢快的舞姿,送着亲人们穿过丛林,走上山岭,消逝在远方。
“批甲”约一市尺长,是一种以数十股蓝线缨穗特制的饰物,做工精细,形状别致大方。把它戴在身上,走起路来,随身躯的摇摆而左右摆动,使糯美姑娘越发显得体态婀娜。“批甲”除用于装饰以外,还因为糯美人有一种风俗:大姑娘背后若不系有遮盖臂部的“批甲”,将被视为不文雅不讲礼貌。
说亲奇俗 居住在云南金平的哈尼族有着奇特的婚姻习俗。比如,当媒人就很不容易。小伙子看中某个姑娘后,爹妈即开始为儿子物色两个媒人。尔后,男方父母买一只新饭箩,放进一包毛烟,一对新梳子,一小把野麻。入夜之后,媒人一只手举火把,一只捧着新饭箩前往女方家。按照风俗,媒人不准讲话,进门前先咳嗽三声,以告女方家人,然后媳灭火把,把饭箩放在女方家的火塘的烤板上。两个煤人各取一只烟筒,在火塘边抽烟。吸几口后,分别把烟筒递送给女方父母抽,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烟筒转了两圈后,媒人就走了。第二天鸡叫头遍时,姑娘悄悄走进男方家,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的饭箩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第二天晚上,两个媒人象头一晚上一样,再把饭箩拿到女方家。如女方同意,就不再送回饭箩,算是订婚了。如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将饭箩送回,则表示姑娘谢绝小伙子的爱情。
出嫁带背箩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在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嫁一个精制的背箩。
背箩用金竹编制,上面编有二十四朵“大各阿依”(碧约语“蕨蒺花)或八角花,这些花无论从正面或从侧面看,都呈立体状,维妙维肖。背箩编成后要漆上桐油,使其牢固且美观。
姑娘出嫁那一天,要把崭新的被褥、衣服和其它嫁妆装在背箩里面,由姑娘自己背着,一直背到婆家。从出嫁这天起,这个背箩,就成了姑娘一辈子的生活用具。无论是回娘家,走亲戚,还是赶街,都要背上它,用它装置物品。
阿茨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种类繁多,尤以山歌著称。
哈尼族称山歌为“阿茨”,唱为“古”,“阿茨古”即唱山歌。
“阿茨”没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即兴而歌。凡四季天象、农事生产、人情世态、家乡山水,以及男女青年寻伴求友等等,无所不及。其曲调音色高亢嘹亮、奔放粗犷,具有清新明快的阳春三月,或云淡天高、清风宜人的夏秋之际,悠扬清脆的“阿茨”声此起彼伏,从回音飘荡的河谷里,从潺潺流淌的清泉边传来,或萦绕于芳草如茵的山坡上和幽静的丛林深处,有如银铃摇荡的清音,又象群蜂取蜜的“嗡嗡”声,娓娓动听,令人神往陶醉。
由于多数哈尼族青年不识字,因此,“阿茨”在他们的爱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了男女青年表达感情、寻伴求友、倾述衷肠的媒介。很多幸福美满家庭的恩爱夫妻,就是通过“阿茨”结识的。
因为“阿茨”较多地反映了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故歌唱的时间、地点和对象都很严格,夜晚不能唱,屋内和村里不能唱,在同宗族异性血亲面前也不能唱。从此中隐约可见哈尼族严格的氏族外婚制的历史遗俗。
奇特的“离婚证” 碓嘴是舂米的工具。但是,在过去,它还是哈尼人的“离婚证”呢!
从前,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哈尼族,婚姻不办任何登记手续,没有任何法律保障。离婚时,请来证人,找来一根碓嘴,由证人放在大门站槛上,用斧刀均匀地剖成两半,交男女双方保存,作为离婚的证据。如果双方真的没有一点感情,不可能再在一起生活了,那他们就会把各自所得的一半碓嘴消毁。如果双方是由于受到父母、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离婚的话,他们就会把各自的一半碓嘴收藏好,等避过风头,时机成熟,又拿出来合在一起,欢欢喜喜地复婚。
布孔人的恋爱与婚礼 不论是在繁忙的播种、收获季节,还是在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动中,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他们把勤奋的劳动作为献给自己最心爱的人的珍贵礼品。
布孔人的青年男女,通过劳动、交往,二人相爱之后,女方便赠男方自己亲手织的,绣得十分精巧的布裤带;男方赠给女方一顶有花纹的桐油篾帽,作为双方的信物。接着,便由男方的父母请媒人到女方说亲。说亲要由男方的阿舅,寨子中的长老与媒人,提上酒肉,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在定婚仪式上,请来歌手唱“腊扣都”,表示从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都不允许第三者插手,若有违反,要受到谴责或惩罚。同时,双方协商给一定的彩礼,作为聘婚礼物。
姑娘要出嫁时,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告诉她们某月某日要出嫁。到出嫁的前三天,女友们便邀约聚集到一起进行“篾沙尼”,即大家凑出糯米、肉、菜,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团聚饭。煮好的饭菜要密藏起来,不能让小伙子们知道,如果被他们发现,他们就要把甑子饭端去吃掉,她们又得重煮。在姑娘们吃团聚饭时,作祟的小伙子把燃烧着的干辣椒,偷偷放在墙洞里,熏得姑娘们边吃边打喷嚏,惹得小伙子们哈哈大笑。
夜幕降临,吃过饭的姑娘们,依依不舍地陪伴着即将出嫁的姑娘,如诉如哭地唱起来。新娘唱道:
从小我们在一起,
再过两天就分离。
我象一只鸟啊,
怎能离群远飞去。
女友唱道:
姑娘长大总要出嫁的,
这是你一生的大喜。
你虽然要到远方去,
我们心中牢牢想着你。
到办婚事的前一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要邀请到男女各方的寨子里。男女双方的厦子前,架起四棵树杈子,用金竹编制成的大篾巴盖顶,用翠绿的树叶作墙,临时搭成一个“青棚”。“青棚”前栽上两棵树杈,上面挂着两大株白株栗树枝。布孔人称白株栗树是吉祥树,挂上它象征吉祥如意,子孙满堂。亲朋好友就在“青棚”内闹喜。
结婚这一天,男方到女方接亲。接亲的人要请三对年轻夫妇,三、四个姑娘,一个小伙子,以及阿舅、阿娘、媒人,以单数为宜,一同前往。敲起芒锣,吹起唢呐,带上一对刺绣得精致美观的带子,一只四方形的木箱,一个平底的背篓。背篓里装着酿好的米酒和舂好的糍粑。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气洋洋。到了女方的寨子前,要尽情吹打,以示迎亲的人已经到了,让女方赶快作好准备。女方家里的的听到芒锣、唢呐声响,慌忙到寨边的大路口用红、白丝线拴在路两旁挡住,砍一棵芭蕉放在路中间,撒上灶灰、粗糠,让迎亲人踩过,表示有吃有穿,万事如意。
来迎亲的客人,除阿娘外,其他的人只能在“青棚”下喝茶,憩息,不得进屋。阿娘把原来双方协商定下的彩礼拿出,请女方的长老清点收下。然后,把糍粑和酒放入女方父母的枕头上,以示对女方老人的敬奉。女方家招待迎亲的客人,除新郎的阿娘、阿舅有在堂屋坐上席外,其余一律在“青棚”内就席。酒席上必须有一碗清炖鸡和一副完整的鸡头、鸡脚。鸡头、鸡脚专门敬奉男方的阿娘、阿舅、长老。
饭毕,送亲开始,女方家送亲的人要比男方家迎亲的人多五倍以上。除女方家的阿娘、阿舅、阿哥必不可少外,其余是三亲六戚,姑娘的女友。女方家把陪嫁的嫁妆、食品、贵重首饰装在男方抬来的大木箱内,把准备好的糍粑放在男方背来的背篓里,一切准备就绪,待要出发时,新娘忽然不见了。新娘的女友们明明知道姑娘藏在什么地方,可是她们一个个不露声色。等众人费了一番苦心寻找,最后找到新娘,就强硬拖回来梳妆打扮,新娘心里虽然知道是嫁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但要表示拒绝打扮,有意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真真假假地哭嫁。
新娘被找回来,进到爹妈的住房里时,新郎要到岳父岳母面前跪下,敬烟敬酒,然后,又走到新娘身边,亲昵地拉一下她的手,表示该启程了。
在一片欢天喜地的吹打声中,如众星捧月,众人簇拥着新娘来到了新郎的寨子边。这时,送亲队伍停下来,让新娘的阿娘帮她梳妆打扮、戴上项圈、手镯,把那最精致的腰带系上。新娘打扮完了,所有送亲的人要把新娘团团围在中央,边走边防范着俏皮的小伙子们来 “侵犯”。年轻好闹的小伙子,早用滚圆的橄榄果撒在必经之道上,或用烂泥巴糊滑路面,他们在一旁盼望新娘或送亲的人们不小心跌下一跤,掼得人仰马翻,他们就乐得开心了。小伙子们一旦发现新娘,便用泥巴抹到俊俏的脸上,逗引客人捧腹大笑。
晚上,青年男女围在火塘边,烧起熊熊的柴火,歌手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唱起“哈叭卡”,叙述布孔人“开天辟地”、“劳动创业”以及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人们往往沉醉在这些古老的故事中,直到天明。
结婚仪式的第三天早上,送别送亲的客人。新郎家门前,摆上大桌酒席,大碗盛菜、大碗敬酒。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打起大鼓,敲起芒锣,跳起欢乐的扭鼓舞。人们兴高采烈,边唱边跳,举酒送亲。人们在“哦嗬!哦嗬!“的吆喝声中,扭鼓舞越跳越热烈,香醇的米酒越喝越有劲,有的人一碗酒,一饮而尽。大鼓咚咚,芒锣声声,伴着扭鼓舞欢快的舞姿,送着亲人们穿过丛林,走上山岭,消逝在远方。
2013-06-05
展开全部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灵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天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05
展开全部
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